饮料行业国企与民企纷争背后的隐形歧视
“国有企业的存在导致严重的不公平的竞争,占有的资源和它作出的贡献不成比例。”6月初经济学家张维迎在某论坛上的发言引起与会者的共鸣。
给这个观点形成生动注解的,是近期饮料行业国企与民企的一系列争执,比如农夫山泉与某国企背景企业的纷争;更比如加多宝和广药了犹未了的的恩怨情仇。
值得关注的是,在备受关注的加多宝、广药王老吉大战中,地方政府公权力为国有企业广药“站队”导致的非公平竞争的问题,成为当下热议的话题。而这争端背后的隐形歧视更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
上海政法学院杨华教授认为,在加多宝与广药的诸多纷争中,公权力应最大限度地保持距离,秉持中立客观态度,平等地对待各种市场主体。
然而现实并不乐观。尽管只是一家企业,但正如媒体所报道,广药能以广州市政府新闻办公室的名义,并联合市检察院、国资委,召开新闻发布会。随后广药把发布会上对竞争对手的攻击性内容,通过广告的形式,在全国各大媒体进行投放。
透过媒体报道我们不难看出,地方政府在面对这场争执时并没有做到“一碗水端平”,而是用各种方式尽量倾向国资背景的企业。而随着双方交战进入白热化阶段,公权力的身影更是在广药背后频频闪现。
记得民营企业家严介和有个观点,他说国人有个误区,认为国有企业就是人民的,私营企业就是私人的。殊不知,国有企业只有投资是纳税人的,是人民的,而收益往往却都大部分归了企业自己,比如用于解决企业自身形成的历史遗留包袱等。而民营企业投资是私人老板的,收益则是企业的。两种企业同样纳税,同样安排就业,而占了中国经济总量半壁江山以上的民营经济,却解决了95%以上人口的就业。也就是说,民营企业的投入产出比实际上更高。
尽管民营经济发展迅速、贡献良多,但始终不能与国有经济平起平坐。对于国有企业而言,搞好了,既得利益首当其冲;搞砸了,国家买单。对于民营企业而言,做好了,社会要他们承担社会责任,要民企尽社会义务;而当企业做砸了,却并没有哪个部门给他们承担责任。
事实上,对更多民营企业而言,他们并不奢望得到更多“偏爱”,他们只是希望得到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
反观广药集团与加多宝的这场“战争”,也验证了诸多专家的观点。
专家普遍认为,这场争端更说明,国有企业如果不遵守法律法规,夹裹着公权力大行其道,将会对本很脆弱的市场经济形成一种严重破坏。
正如某民营经济人士所言,改革开放搞了30多年,市场经济也搞了20多年,“国营”与“民营”之争却从未停止过。这其间,我们似乎很少看到国有企业作为“老大哥”应有的姿态,却时常看见政府作为家长的有形的手,这种现状确实需要有所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