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吉之争”终局:用力过猛的生死保卫战
不论是热闹还是惨烈,持续了5年之久的凉茶之争或因为中粮包装的“加盟”而变得不同。只是,中粮包装的参与能否改写凉茶行业的格局、并打破既有的僵局呢?业界期待颇多,也希望中粮包装以及其身后的中粮集团都能拿出“真功夫”。
中粮包装缘何入局
中粮包装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粮包装)20亿元入股清远加多宝的事儿,在业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一位前加多宝员工表示,“那几天电话都快被打爆了。对加多宝来说,这或是一次转机,但一切都才刚开始,实在不便评论。”
在业内人士感慨合作协议“严苛”时,殊不知,被加多宝人称之为“老板”的加多宝集团董事长陈鸿道,早在去年就已经萌生了退意。
与之相关的佐证是,去年11月,加多宝集团品牌部一高管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加多宝正在搞“结构调整、系统升级”。并声称,公司成立了以销售公司为管理核心的管理单位,直接向事业部汇报……目的是为了适应现在新的竞争需要……
经还在职的加多宝工作人员证实,从去年开始,加多宝一直面临“钱紧”的难题,还有部分因为账期的问题,让员工们感受了“危机”。
事实上,中粮包装和加多宝的故事,并不是“才开始”,他们除了早年因业务需要而建立的“战略合作”关系,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中粮包装对加多宝心仪已久,否则中粮包装怎么会选择这个节点入局。
在为数不少的加多宝人看来,中粮包装20亿元入股清远加多宝,只是加多宝或被收购的第一步。
除了市场观察人士们分析的,清远加多宝对加多宝集团的重要性以及加多宝此次将其品牌作价入股一事,都被认为最终的“出售”将不会是一个令人意外的结局。
当然,于中粮包装而言,还是有利可图。
有分析人士认为,中粮集团近些年在食品领域栽的跟头实在太多,如果他们真的能汲取之前的经验教训,“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儿”,那中粮包装和加多宝的联手,会助力中粮集团加码饮料板块,也会为加多宝赢来转机。
实际上,不论是部分持股还是全资收购,中粮包装对加多宝的“打算”,想来我们都能看得到。值得肯定的是,中粮包装的入局,也算给持续了5年之久的凉茶之争,暂时画上了休止符,至于以后江湖再见,那也是此一时彼一时了。
用力过猛的生死之战
PART TWO
不论未来几何,眼下,这一桩备受关注的的合作背后,清晰可见的、是加多宝并不舒心的生存现状。
听过一个真实的故事,发生在信阳有的一个小县城——固始。
固始,虽然地域略偏,但那里的国外打工者较多。前些年,每逢过年,很多人拎两箱加多宝送礼,是件很有面子的事儿。“但这两年,如果你还这么做,那就会是一件非常糟糕的事儿,甚至会被同行者嫌弃。”
“此前,一箱加多宝70余元,而现今也就40余元,加多宝和广药王老吉的价格战使得凉茶的价格一降再降,以至于凉茶失去了消费者之前累积下来的、较高的认可度,变得不再受欢迎。”一位前加多宝员工表示。
据说,这样的故事,在全国很多城市上演。“不论在北京还是在其他城市,现在外出就餐,点凉茶的人越来越少了。”一位常出差的快消行业人士说。
“加多宝如此,广药王老吉也如此,在零售价上,双方很多时候也就差1块钱。”前述离职员工表示。
如此一来,比不被认可更残酷的现实是,因价格战导致的恶果。
“一箱饮料的出厂价是37元,可广药王老吉做促销的时候,曾卖到过35.4元。如何赚钱?广药不赚钱,跟着广药一起低价的加多宝也赚不了钱。更重要的是,消费者们,他们会认为,再等等,搞不好做促销的时候,会更便宜……”
恶性循环大多都是这么发生的,环环相扣。由此,加多宝的生存现状,稍微联想一下,就能猜到几分了。
回头再看,不论是离职的还是在职的加多宝人,几乎能形成一个共识——当初不该急着想要将对手置于死地。
简单来说,就是用力过猛。
“如果当时,加多宝在做品牌转换的同时,对广药王老吉在市场上能‘放松’一些,今天的凉茶市场或许不会这样。”前述加多宝的在职员工表示。
采访中,不论是离职的、还是在职的加多宝人,都难免唏嘘这5年的“血雨腥风”。
“每一次开会都在说‘生死之战’,春节是,中秋也是。”
虽然远离战场的我们无法体会那是怎样的绞杀和缠斗,但依稀记得,双方争夺战刚刚开始的那两年间,两者员工大打出手的新闻总会见诸报端。
新闻短暂的保鲜期让那些曾经有过的“惨烈”很快被消费者遗忘,甚至被我们自己遗忘,但凉茶市场却是深深地记住了。
为了应战,广药王老吉四处“挖人”,当然也包括挖加多宝的人,“有时候真的是左手打右手,营销套路、市场策略都极为相似,而加多宝彼时对广药王老吉是“步步紧逼”,以至于广药王老吉最终采取了最“直接有效”的降价策略,继而,加多宝跟进,于是,情况变得越来越糟。
“为了和对方抢市场,最恶劣的时候,餐饮市场的促销政策做到了订100箱增50箱,北京市场就曾出现过这样的情况;效果非常不好之后,公司改变了搭赠数量,可是,有了前面那碗水垫底,客户总认为还可以多增,于是,订货就变得异常困难……”一前加多宝员工回忆称。
更糟糕的是,为了完成任务,有些业务员只能想办法挪用其他费用,将搭赠数量再次提高……
不会“发声”的市场,记住了一切。于是,2016年我国凉茶行业的销售规模增速迅速放缓,从原来的50%-100%的高速增长,变为只有10%左右。
总结起来,为了转换品牌,花了太多的钱;为了打价格战,一直在亏钱;为了业绩, “乱用”市场费用;市场环境恶劣,各种账期的前置,资金链也遭受考验……
被低价拖垮的加多宝
PART THREE
“加多宝输了吗?”
采访中,不论在职的还是离职的加多宝人,都极不情愿地承认“输了”。但他们同时强调,“这场商战,没有赢家,连整个凉茶行业都输了。
这5年,加多宝透支了此前17年(加多宝从1995年开始做凉茶)营造的所有有关凉茶的口碑、习惯和消费者认知;而一直砸钱打价格战的广药王老吉又能好到哪里?”
“为了和对手争市场,在近几年的市场运作中,我们丢掉了很多加多宝的好传统,也逐渐背离了做活动的本质,再也不去做消费者教育了;而消费者也渐渐忘记了之前的王老吉,加多宝部分核心市场也在逐渐沦陷……”前述工作人员称。
也有人认为,“外部原因只是诱因,内部人的不淡定,决策的失误、盲目的跟随、极力的邀功才是主因。”
在另一个加多宝人看来,这体现了职业经理人和老板的区别,而加多宝是一个特殊的公司,“老板”无法直接参与运营,只能通过职业经理人来运作公司——“短期的急功近利,必将付出更长远的代价。”
“仔细想想,最不应该跟随的就是降价;最不应该和广药王老吉打的,就是价格战。”前述消息人士称。
犹记得,在两大凉茶巨头还没发生激烈争斗之前,加多宝作为食品饮料行业里为数不多的好公司,做得最好的,就是价格体系“始终如一”,而如今,“已经彻底乱了。”
遗憾的是,谁都没有机会重新来过,也没有办法复盘,现在已难以设想,如果加多宝不曾跟随,几乎相同的产品,A比B贵的时候,消费者会不会买贵的那个。
“不知道广药王老吉当初决定打价格战的时候,是不是借鉴了互联网公司的做法,现在看起来,他们的做法是典型的前期烧钱砸市场,后期获得一定的市场占有率后,再提价、再赚钱的做法。未来,凉茶的价格能否再被拉起来,不得而知。”前述员工表示。
在他看来,加多宝这5年是被低价和官司拖垮的,虽然也不乏自身的内因——加多宝必须有所变化了,如果还是老一套,不从根上变化的话,以后的路依旧难走。
当然,也不全然悲观。
中粮包装入局这件事充分说明,“老板”意识到,现有团队无法给加多宝带来业绩增长。“你不行,就换别人上。”未来,如果中粮包装派自己的团队进驻加多宝,并最终将多宝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也是极有可能的。
“虽然路子有点绕,但崛起还是有希望的。”前述离职员工表示,无非就是先做战略收缩,再求发展。比如,将西北市场和东北市场放掉;聚焦核心市场;建立更加密切的厂商关系等等。
兴许,他口中的战略收缩已经在做了。最耐人寻味的是,加多宝品牌部一位前高管在面对媒体追问时表示:“我们离开,是为了给企业减负,这是我们能为他做的,最后的贡献了。”
写在最后的话:
一定程度上,加多宝的今天,是小编不愿看到的。写食品行业的稿件也有几年了,在接触过的为数不多的公司里,加多宝是小编喜欢的公司之一。
记得去年,曾有传闻说加多宝将很快被北控集团接手时,还有加多宝的员工跟小编说,希望你能一直喜欢加多宝。
还有,那些采访对象里已然离职的员工,也在三年前对小编说:“我不会离开,除非它真的不行了……”
那些在加多宝就业满3年以上的,如今聊起加多宝都“不太好受”,不论他们现在身在何处,都有同一个希望,“希望它(加多宝)越来越好。”
文中有两位,他们在加多宝任职已近10年,其中一位,在采访中,不止一次地叹息、停顿。毕竟,在加多宝,他们留下了人生最美好的那些年、那些青春岁月。
想强调的是,文中所写,都是大背景下小人物的微观世界,他们虽然真实,但不足以囊括加多宝近年来所面临并遭遇的种种。
我们无意冒犯,只想记录些什么,留给有心人细细揣摩。
(文中部分素材来源于新金融观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