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世界

首页 > 市场营销 > 行业分析 >

行业分析

新中国茶叶出口突围

食品产业网 2009-09-07 16:16 行业分析
9月5日讯:茶叶始于中国南部,继而扩展到全国、周边亚欧国家和美洲等更遥远的大陆。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茶
  9月5日讯:茶叶始于中国南部,继而扩展到全国、周边亚欧国家和美洲等更遥远的大陆。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茶叶已经从中国国饮,演变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与咖啡、可可齐名。1886年后,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的地位几经波折,从主导到微不足道,后又随着新中国的发展,重新登上国际舞台的前列。

  现在,国际茶叶市场出口国已经形成三足鼎立之势,正在腾飞的中国茶叶面临新的国际挑战与机遇。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茶叶分会秘书长蔡军信心满满,“中国茶叶出口,还有更大的潜力。中国茶叶出口,短时间内有望超越斯里兰卡,名列全球第二位,超过肯尼亚而位居第一也指日可待。”

  1949年,中国茶叶出口9900吨,只占有国际市场贸易量约2%的份额。

  2008年,中国茶叶出口29.7万吨,创汇6.82亿美元,均位居全球第三。

  现在,出口企业主体,也已经由少数国有公司垄断,发展到百家争鸣。

  改革:黎明前的阵痛

  建国后,国内茶叶管理机构多次归并、重组,但我国茶叶出口政策却一直比较平稳,由一家国营公司亦官亦商独家经营。改革,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相对于茶叶内销体制的改革,整整晚了十年。

  出口政策由一家国有公司独家经营改为多家公司配额出口,这是新中国茶叶出口主体的第一次重大调整。2006年,出口配额制度取消,各类企业可以自由经营茶叶出口,这是新中国第二次调整。于观亭说,“相对于第一次改革,这次改革更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它将延续了上千年的出口专卖制度掩埋在了历史的故纸堆中,是亘古以来中国茶叶出口史上的第一大变革!”

  出口量从9900吨上升到29.6万吨,越过20万吨关口后,奔向30万吨关口,没有人能否认新中国茶叶出口所缔造的进步。然而,对于改革的是非成败判断,却未必能“众望所归”。

  茶叶出口领域的一位资深茶人为记者算了一笔账,相对于放开前的出口业务,茶叶出口总量虽然在增加,但是,单价却时高时低,总体而言低于放开前的水平。改革后,出口秩序混乱,不如改革前井然有序,企业竞相压价,出口质量良莠不齐,导致正在走红的出口品牌和市场被严重削弱。改革前,中国企业还可以跟外方讨价还价;改革后,基本只能任人宰割。

  “这是改革带来的阵痛,是黎明前的黑暗。”蔡军说。

  上海市茶叶学会理事长黄汉庆说,“大量小企业参与出口,导致传统小农经济与现代化企业模式竞争。因为不用承担技术研发和升级换代的成本,小农经济的成本要远远低于现代企业。小企业参与出口,就像木桶的短板,制约着中国茶叶出口水平的整体提高。不过,经过一系列调整,中国茶叶出口企业一定会走向整合,打造出更加成功的自主品牌。”

  退休前在农业部主管经济作物管理的高麟溢说,“企业垄断出口,容易占位不尽责。长期垄断,那就要问问,为国家茶叶发展作出了什么贡献?在茶叶科技、国际推广等方面,有没有作出长期的工作,做好扎扎实实的基础工作?”

  “从经济学角度看,垄断不利于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完全市场化,更有利于行业整体利益。”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茶叶分会副秘书长孙宇说。

  中茶公司企划总监赵大川建议,通过技术和规模等指标,提高出口门槛,从而减少恶性竞争。

  施云清说,“从统一管理,到全面放开,改革的步子有点大。中国基本垄断了国际绿茶市场的源头,完全可以建立更加统一的管理,从而保护国家和行业利益,比如建立绿茶出口拍卖制度等。未来的茶叶出口体制,应该是介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之间的特色制度。”

  出口动力安在?

  新中国建国后,茶叶国际贸易成为国家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各级政府的大力关照。高麟溢说,“工业一穷二白,只有依靠‘鸡毛蒜皮’换取国家急需的物资和外汇。茶叶,是出口的主力军之一。”

  随着国家的发展,外汇收入大幅增加,茶叶外汇已经难以吸引决策层的特别关照。2008年,我国茶叶出口创汇6.82亿美元,创下历史最好记录,而同期全国外贸出口总额达25616.3亿美元,贸易顺差达2954.7亿美元。在外汇创收的大算盘中,茶叶已经变得微不足道。

  蔡军认为,出口政策的放开,一方面是因为国家经济政策总体走向开放,是时代背景的产物;另一方面,则与茶叶出口额在国家创汇中的地位下降密切相关。

  放开茶叶出口管制,政策制定者的意图非常明显,就是不再保护没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让不同所有制的企业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竞争,增强出口动力,促进出口繁荣。然后,事实是,在国家放松监管后,企业出口的意志变得飘忽不定。某出口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茶叶出口利润微薄,对茶叶企业的吸引力远远小于内贸市场。

  茶叶出口单价约在每公斤2美元,相当于14元人民币。然而,每公斤绿茶在国内市场的利润远远超过14元人民币。对于企业而言,国内市场利润率比国际市场具有更大的诱惑力。红茶,面临同样的境遇。

  在企业唱主角的时代,中国茶叶出口似乎缺少了正当性,丢失了前进的动力。部分原本长期做外贸的茶企,开始转移阵地,从海外市场退缩,征战国内市场,导致中国茶的国际市场培育更加艰难。

  赵大川认为,“中国茶叶要提高国际利润率,卖出国际好价钱,需要强力打造自主品牌,走出原料供应商的困境。可是,依靠中国茶企目前的经济实力,很难有所作为,需要政府大力支持。”

  “虽然茶叶产值并不突出,但却是一项富农工程。”湖南省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周重旺说,“湖南茶业公司2008年创汇3000万美元,直接带动了15.2万户年均增收4000元,解决了20万农村劳动力就业,社会效应显著好于其他外贸行业。”

  良好的社会效益,并不是呼唤政府支援的唯一原因。中国茶叶独特的文化内涵,让其承载着国际文化交流大使的职能。

  蔡军说,中国茶叶出口再度腾飞,没有政府支持是不行的,政府支持是拉动出口进一步增长的重要动力。

  宿命、契机与出击

  1886年,对于中国茶叶来说,是个特殊的年份。这一年,中国茶叶出口13.4万吨,创下新中国建国前的历史最高记录,然后转入全面衰落,出口量不断下降。在此之前,中国茶叶一直在国际市场占据主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