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世界

首页 > 市场营销 > 行业分析 >

行业分析

啤酒相煎何太急?

华夏酒报 2010-07-05 10:09 行业分析
都是卖啤酒,动手为哪般?
 在辽宁大连市周边地区,一些啤酒经销商因为害怕挨打,有的在运送啤酒时头戴安全帽,有的大白天不敢独自出门,有的吓得干脆离开了这个行业,经销啤酒竟然被称为“最危险的职业”。

  表象:暴力

  据了解,大连啤酒流通分为三个环节:代理商、经销商和零售商,其中代理商和经销商上百家,零售商数以万计,代理商负责从厂家进货,批发给经销商,经销商负责批发给零售店。如大连金州新区金州隆盛贸易商行和金州腾达贸易商行是该区最大的两个代理商,一个代理A品牌啤酒,一个代理B品牌啤酒,互为主要竞争对手。近年来,随着市场竞争加剧,不正当竞争愈演愈烈。

     笔者从警方获悉,2009年12月25日,金州区友谊街道兴民委发生一起血案。起因是金州腾达贸易商行经理郭相友对一辆运送A品牌啤酒的汽车擅自盘查,引起双方纷争,而后各自找来一群打手,手持砍刀棍棒相互殴斗,致使多人受伤住院,其中两人腿被打断,郭相友头部刀口缝合40多针。

     2010年6月16日清晨,经销商王成驾车刚出家门,被四辆无牌照汽车别在路边,车上冲出一群人,他们手持棍棒,对着汽车乱砸,王成被打伤住院,仅下眼帘部位的一处伤口就缝合了8针。笔者在病房见到王成,他说:“我原先经销A品牌啤酒,在遭暗算的前两天才改做经销其他品牌。本来卖什么酒是经销商的自由,但A品牌啤酒的代理商——金州隆盛贸易商行对此极为不满,负责人王波、孙思林多次做我工作,6月15日傍晚又打电话‘请我吃饭’,我拒绝后,次日清晨就遭到暗算,太可怕了!”

     今年4月3日,金州区大魏家经销商吕成的司机朱朝杰,在送酒至七顶山街道的路上,“无缘无故”挨了一伙人几个巴掌;4月20日,北乐街道二级经销商孙德强在送酒时,“无缘无故”挨了一伙人几拳;5月11日,大魏家经销商王琦在送酒时,“无缘无故”挨打……据运送啤酒的工人讲,这样的流氓滋扰行为经常发生,因为没有受伤因此也就没有报案。当被问到为什么时,他们都认为,因为自己销售品牌的啤酒卖多了,得罪了竞争对手。

     金州腾达贸易商行经理郭相友被打后,曾要求自己代理的厂家出费用。被拒绝后,便改为代理A品牌啤酒。

     6月19日傍晚,郭相友以请吃为由,将原本销售B品牌啤酒的20多个二级经销商召集起来,连夜拉到200公里外的岫岩县城东生态园宾馆。笔者采访到的一名参加“会议”的经销商称,当晚A品牌啤酒公司有关管理人员找这些人谈话,要求他们“改换门庭”,不再经销B品牌啤酒,签订销售A品牌啤酒协议。“会议”期间,有亲属连夜赶去找人,但连宾馆的门也进不去。一名没有听招呼的二级经销商说,6月20日傍晚,曾接到电话威胁,说如果不卖A品牌啤酒就要弄死他。一些经销商事后对笔者说,他们如果不签协议,就无法离开那个宾馆。最后,除几名经销商自己打车返回大连外,其余经销商都签了协议。

     恶性竞争导致大连周边地区啤酒市场极不规范,基层经销商的人身安全都难以得到保障。笔者在大连大雪啤酒股份有限公司与销售代理商所签订的一份合同上,竟然看到这样的条款:销售代理商负责保护下级经销商的人身财产安全。

  本质:暴利     

  啤酒销售为何引起这么多经销商趋之若鹜,甚至为了啤酒市场大打出手?

  业界分析,造成这种乱象的直接原因是:一些啤酒品牌为了维持自己的销量增长,排斥和打压外地啤酒的销售。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某啤酒品牌华南地区负责人表示:“某些企业不愿意或者想不到其它更好的办法,他们认为暴力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另一个原因,业界分析,这是啤酒行业特性决定的。为什么其他快销文章来源华夏酒报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很少频繁发生暴力冲突事件?其一,那是因为很多快销品企业的产品线不像啤酒企业那样单一,如:娃哈哈的产品有水、茶饮料、乳制品、可乐等,在跟其他同类企业竞争时,不至于到“我生存,你灭亡”的境地,可以共生发展。而啤酒巨头企业,大都生产啤酒,其利润来源绝大部分或完全来源于啤酒。

     其二,啤酒的特性决定了“有你无我”。啤酒的保质期、新鲜度是消费者非常关注的,要求产品要快速达到终端,这就造成了啤酒销售的辐射半径很短,辐射半径大概在300公里之内。啤酒企业为了达到这些“啤酒特性”要求,就必须在销售市场当地或当地外围建立生产线。因此,这往往容易引起本地啤酒与外地啤酒的销售人员之间的竞争冲突。

  可以说,以上两个原因是造成啤酒市场乱象的重要原因,但笔者经调查后发现,其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利益驱动。

     笔者了解到,大连一些啤酒销售代理商偷漏税情况十分严重,已经成为非法牟取暴利的主要手段。金州隆盛贸易商行和金洲腾达贸易商行占该区总量的90%以上,其中前者每年的销售额超过1亿元,后者约5000万元。按照税法规定,这两个企业应当适用3%的税率,即每年应纳税约450万元,但笔者在政府相关部门了解到,近年来,这两个代理商的实际纳税额分别只有每年几十万元和区区一万元左右,如此算来,这两家代理商每年共偷漏税400—500万元。这两个代理商分别经营了11年和6年,累计偷漏税数额就可想而知。

     笔者在采访时收到一些啤酒经销商的举报信,信中揭发了大连周边地区一些大的啤酒经销商偷漏税的手段。检举信中称,金州隆盛贸易商行和金洲腾达贸易商行偷漏税的主要手段是,用老板妻子的名义另开一家公司,大部分销售的啤酒都从这家公司批发销售,而承担税收的公司却仅占销售量的一小部分。另一方式是异地开公司,啤酒直接从异地公司销售,而承担纳税义务的主营公司却没有多少销售额。

     对于总共只有几十名员工的这两家代理商来说,每年偷漏税四五百万,无疑是暴利,有了违法所得后,雇人保护和扩大违法所得的欲望更加强烈。如此恶性竞争,使守法经营一方处于劣势,经济损失越大,让给代理商的利润就越小,最终形成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