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世界

首页 > 市场营销 > 行业分析 >

行业分析

苏司兰在中国的发展历程遇到的三道无形墙

环球企业家 2011-04-07 14:38 行业分析
内忧外患之下,苏司兰在中国的不适应在所难免。不过,苏司兰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多少也是整个外资风机制造企
  内忧外患之下,苏司兰在中国的“不适应”在所难免。不过,苏司兰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多少也是整个外资风机制造企业的缩影,他们在中国都遇到了几道无形的墙。

  第一道墙是苏司兰式的反应迟钝。在外资风电普遍以度电成本(每发一度电的成本)这一成熟市场的标准制定产品策略,不愿上马大规模风机时,却忽略了中国风电开发商对“跑马圈地”的强烈需求;当中国政府决定试水海上风电时,外资企业对这一尝试不感兴趣;而在东北、新疆等一些风况不好的风区,他们也不能像本土企业那样“按需定制”。

  第二道墙是高价格。在早期,外资风企还能以高质量作为高价格的对冲,但低价的中国风机在质量上也没有出现致命性问题,小毛病则可通过售后运维团队解决。而随着中国企业的市场占有率提高,一线企业的质量与跨国公司距离也在不断缩小。

  而最后一个考验,或许才是外资企业经常挂在嘴边的中国政府对国内企业的政策支持和本地关系。

  2010年底,苏司兰中国区终于迎来了一个更懂中国的CEO—香港人何耀祖。尽管还未能使苏司兰摆脱困境,但何开始与国内风电运营商洽谈合作,计划利用苏司兰在全球的资源,帮助国内运营商开拓海外市场。这位香港人显然更懂得中国,在国内风机市场增速放缓之际,风电运营商正试图拓展其全球版图。

  “现在看起来,外资也没放弃,寻找一种方式就是合资,西门子和上海电气,GE和哈电都是。”中国风电协会副秘书长施鹏飞对《环球企业家》说。施认为外资风机制造商应该更好地把质量优势发挥出来,再利用中国制造的优势把成本降低,合资或是一个现实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