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世界

首页 > 企业动态 > 经营之道 >

经营之道

国酒茅台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创新(3)

华夏酒报 2008-02-20 09:29 经营之道
国酒茅台,是当今中国为数不多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秀民族品牌,是中华民族工业品牌的瑰宝,茅台集团是中国传统白酒产业的一面旗帜。保护这个瑰宝,高扬这面旗帜,是我们茅台人责无旁贷的历史责任。 我们通过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十七大精神,分析茅台集团在未来全面协调

国酒茅台,是当今中国为数不多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秀民族品牌,是中华民族工业品牌的瑰宝,茅台集团是中国传统白酒产业的一面旗帜。保护这个瑰宝,高扬这面旗帜,是我们茅台人责无旁贷的历史责任。
 


我们通过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十七大”精神,分析茅台集团在未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遇,以及必将遇到的严峻挑战,深刻认识到:面对当前已呈现出来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课题和新矛盾,每个企业似乎都要在一种无序与有序之间保持微妙的平衡。我们必须树立起世界眼光,确立起坚持科学发展的战略思维,准确把握发展机遇,主动理性地应对风险挑战,坚定不移地走创新发展道路,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永葆企业基业长青。


在对待自主创新的问题上,我们认为,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历史的纵深积累作为根基,就难以在发展进程中获得“厚积薄发”的经济增长;而如果企业囿于传统的发展观念,将发展的“兴奋点”放在依赖其历史形成的“根基”上,固步自封,缺失强烈的创新发展意识和理性、能动的自主创新实践,那么,企业所拥有的这种历史纵深积累往往会因为传统思维定势和行为“惯性”使然,反过来变成阻碍企业发展的沉重包袱。


上述观点对于指导企业的自主创新,具有积极的思想意义。一方面,企业自主创新的活力,首先来源于企业领导班子的核心成员,企业决策者具有的追求卓越的强烈创新意识和创造性冲动,能使企业形成群体性的创新意识,从而有力地推动企业理性、能动的创新实践。另一方面,企业自主创新的重点及目的,就是为了对企业组织内部系统存在的某些“不匹配性”或“恶性循环”弊端,进行“脱胎换骨”的变革和创新。


一个缺失危机忧患意识的企业,不可能在创新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在中国白酒行业,无论是讲酿造历史的久远,或者看文化价值的厚重积淀,当今的国酒茅台都堪称“无出其右”。但我们也同时承认,不管是在企业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型为市场经济体制的初始阶段,还是企业在当前及未来的相当长时期内,国酒茅台与同行业中的每个企业一样,都要直面市场化经济及竞争带来的种种严峻挑战;而且,稍有不慎,企业的生存底线就会遭到强烈的冲击,并因此而引发生存的严重危机。


就国酒茅台的生存与发展状态而言,由于受到酿造工艺、生产成本及生产环境条件的制约,在企业规模化产能的扩张方面,就与同行业中的一些大企业之间存在着很难跨越的差距。


先说酿造工艺形成的制约因素:国内一般白酒酿造,一年四季都可以投料生产,只需经过一、两次至多四、五次发酵蒸馏取酒,便完成一个生产周期,投产快,见效也快。尤其是浓香型白酒,生产可以实施规模化,酒中的主要成分乙酸乙酯也可以工业化生产。


与之相反,茅台酒酿造则必须完全顺应自然法则:一年一个生产周期,端午踩曲,重阳投料,同一批原料,要历经八次摊凉及加曲堆积发酵和入池发酵、九次蒸煮、七次取酒的复杂、漫长生产过程;再加上至少为期五年的陈酿及纯天然精心勾兑流程,一批质量合格的茅台酒的平均酒龄都在五年以上;如果企业要扩大产能,加上建设工程所需要的时间,企业将为此耗费七、八年的光阴。


再看生产成本上的制约因素:一般白酒酿造用粮不受产地限制,且可为普通的高粱、玉米、小麦、大米、荞麦或薯类,投入产出比率最高也只是 3:1;而茅台酒酿造,为确保品质的绿色、有机、健康属性,一律使用赤水河流域生产的没有农药和化肥等有害残留物质的优质糯高粱和小麦;5:1的投入产出比率加上原料价格比优质大米还贵,生产成本高于其他白酒几倍是显而易见的事实。


还有生产环境条件的“瓶颈”制约因素:在茅台镇这个“弹丸之地”,企业实施规模扩张,空间维度极为有限,加之外来资本纷纷涉足其间建厂酿酒,以及当地白酒产业的无序发展状态,国酒茅台只能在国家认证的原产地域保护环境内见缝插针地去做扩大产能的文章。如建设陈酿酒库,每扩大1000吨酒的产能,就需要3亿余元的投入,相当于其他企业所需投入的十几倍。

作一下纵向比较:当年,在全国白酒总量猛增到800万吨的时候,茅台酒的年产量只是5000来吨,占0.062%;除去必须留作陈酿的部分外,每年的实际可销售量就在2500吨左右。


从中国白酒行业整体所面临的市场经济竞争格局上看,国酒茅台也将与业内同行一样,要应对如下几种挑战:

第一种挑战,来自于中国白酒供大于求所导致的“同质化竞争”对市场的强烈争夺。客观地说,国酒茅台经过努力,已从根本上改变了1998年以前存在的“只会做酒,不会卖酒”的状况,大大地提高了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但在中国白酒整体未实现良性发展的现实市场条件下,由于供大于求所酿成的恶性无序竞争和“同质化竞争”,将使白酒市场竞争日益白热化。

第二种挑战,来自于各种“洋品牌”酒以及外来资本的入境。

第三种挑战,来自于市场需求变化给企业产品结构调整的承受力造成的“超强度”矛盾。从经济理论的角度分析,企业产品结构调整是建立在对产品资产有效利用的基础上来进行的,任何品牌的延伸,都要受企业产品资产这一经济资源可持续利用原则的制约;一旦超过其“阀值”,不仅会造成品牌价值的稀释,而且还会使企业产品资产的流失变为“不可逆”。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中期以来,国内早先一步进入市场化经济的一些白酒企业采用“OEM”模式实施品牌扩张,构建高、中、低档产品的结构体系,虽然这在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这些企业现在和今后较长的期间内,将会为品牌的无边际延伸付出沉重的代价。目前,有些大企业不得不采取“瘦身”举措来消除昔日盲目扩张形成的“虚胖”病症,就是最有说服力的佐证。

第四种挑战,则表现于当今时代广大消费者的对白酒香型、酒度的偏好变化。

在中国白酒中,相对而言,前些年喜好浓香型白酒的人较多,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茅台酒市场的扩大,以及绿色、健康理念的深入人心,喜爱酱香型白酒尤其是茅台酒的消费者越来越多。但随之而来,茅台酒产能不足,致使市场供给相对短缺,也给假冒侵权乘机而入,消费者想买不敢买、想喝不敢喝。

直面这些来自方方面面的严峻挑战,我自己就时时刻刻感到头上悬着一把“剑”,稍不留神,就会要了企业的命,须臾不敢忘“思危”。

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对这些竞争挑战进行深入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判断:竞争挑战的程度有多大,它给企业带来的创新发展机遇就有多大。这也正是我们责无旁贷地选择自主创新之路,重新整合企业的资源优势,再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迎接挑战、化解危机、谋求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

从另外一个角度反思,竞争的本质并非是为了争夺“第一”,而是通过竞争使企业变得更加与众不同,更独特。而所谓“优势”或“劣势”,只是一个相对概念,两者在一定的条件作用下,会朝着与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我们在规模化产能方面与同行业中的某些大企业相比,虽然不具备“量”的优势,但我们却拥有着其他白酒大企业所不具有的“质”的竞争力优势。

讲自然资源,我们拥有得天独厚、不可复制的茅台酒原产地域保护环境;讲酿造工艺,我们具有世界蒸馏酒中最好的、也是惟一的知识技能;讲科研条件,我们拥有人才济济为优势后盾的中国惟一的白酒技术中心;讲市场,我们经过为期九年的苦心经营,已构建成基本覆盖全国29个省市及港澳地区大中城市的营销网络;讲无形资产,我们拥有文化积淀厚重、产品质量卓越的“世界名酒”茅台品牌,其无形资产是全国酒类行业最高的,以及企业诚信经营,即政治诚信、质量诚信、价格诚信、推介诚信的文化软实力。

回溯我国众多白酒企业、包括一些知名品牌企业在近15年间演绎的兴衰史,我们可以自豪地说,当初在中国白酒行业大发“酒疯”时,国酒茅台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处污泥而不染”,严守“质量第一”这条生命线,坚定不移地依靠自主创新走质量效益型发展之路,实际上已为我们国酒茅台又好又快发展积蓄了深厚有力的后劲。(茅台集团党委书记、总经理,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袁仁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