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个:红牛?
当忠厚老实的埃庇米修斯折服在妻子潘多拉的美艳绝伦下时,满脸幸福的他或许永远也不会想到,噩梦与美好,只在潘多拉打开盒子揭开真相的那一瞬间:灾害像黑烟一样飞了出来,充满了大地、天空和海洋。
虽然只是神话,然而,现实中,类似的故事却屡屡上演,当憨厚淳朴的中国消费者面对“不拘小节”的食品企业时,换来的往往是企业和消费者的两败俱伤:曾经风靡一时的“三株”,因为“八瓶口服液喝死一个大老汉”而销声匿迹;奶粉产销第一巨头“三鹿”,因为“三鹿结石宝宝”而轰然倒下;而苏丹红、硫酸铜、瘦肉精、三聚氰胺、福尔马林……这些原本陌生而枯燥的化学名词成为令人谈之色变的口头语,而红牛,这个拥有40年行销历史的功能饮料,如今也因为先后在德国和中国台湾、香港被检出含有一级毒品可卡因而备受质疑。
红牛“毒品门”
5月23日,德国食品安全部门称,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官方的健康研究所最先检测出红牛饮料中含有一级毒品可卡因成分,其后,德国其他州食品健康研究所也证实了这一检验结果。
随后,中国台湾、香港也相继检验出从奥地利进口的红牛功能饮料中确含可卡因,并要求业者立即将产品全面下架。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可卡因”并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从电影电视中,这个词的暴光率极高,也是很多吸毒者最常接触的毒品,对人体中枢神经系统能产生兴奋作用,消除疲劳感觉,但长期饮用,则会使毒素积聚在体内并致人上瘾,可出现心跳加速、血压上升及抽筋等中毒现象,并对神经系统造成损伤,影响心、肝及肾功能,而在功能性饮料中含有可卡因,或许是很多日常爱喝功能性饮料的消费者做梦也没想到的事了。
红牛“毒品门”事件经媒体暴光后,迅速引起广泛关注,对此,红牛奥地利总部坚称其产品不含可卡因,而北京的红牛维他命饮料有限公司也对媒体表示,中国大陆产的红牛全部在大陆生产和销售,并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检测也都合格。
然而,在媒体和公众面前,红牛单方面的澄清却显得苍白而无力:同样的产品,不同的产地,其产品的配方是否就会不一样?所谓的“检测合格”,为何却被查出含有可卡因的事实?
三鹿的教训历历在目,对于已经对食品安全失去信心公众来说,网络上和其他媒体上关于“红牛有毒”的证据,都成为公众心中的事实,红牛,似乎已经开始朝着三鹿走过的道路前行。
下一个“三鹿”?
“渴了,喝红牛;困了累了,喝红牛!”正是凭借着这样一句极为“中国化”的广告词,总部位于奥地利湖滨福煦的红牛公司在中国获得了巨大的发展,赢得了中国消费者的支持,自1995年12月进入中国市场以来,红牛已在中国建立了数十个分公司和代表处,而在全球,红牛的销售网络超过140个国家和地区,功能饮料销售规模位居世界前列。2005年,红牛开始在中国台湾销售,并保持了良好的销售业绩。
而同时,对于更多人来说,对于红牛的理解是:这头“牛”拥有很大的销量,好动的年轻白领和大学生是其主要目标消费群;这头“牛”据说有补充身体能量的作用,但饮用后可能造成一些营养素或咖啡因过量,导致胃肠不适、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神经紧张、失眠等症状,会对某些特定人群产生负面影响,此外,这头“牛”在很多国家的卫生部被抵制并禁止销售。
因此,尽管红牛行销四大洲,但欧洲市场却一直是它的雷区,法国、丹麦、日本、挪威等国,红牛饮料的销售区域仅限制于药店。
食品安全,这个几乎伴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而逐渐深入人心的词汇,尽管从每一个人的内心都显得无比重要,但在中国,真正落实和预防却显得落后了很多年,尽管从数据来看,我国发布涉及食品安全的国家标准就近2000项之多,食品行业的标准更是达到了3000项左右,但食品安全仍然是中国社会之痛、中国企业之痛、中国民众之痛,法律文本建立了,绝对刚性的执行和绝对严厉的惩罚却依然缺失,地方政府因为局部利益护短、监管部门因为责任心缺乏而失灵,就连曾经风光无限奶业老大蒙牛、伊利也深陷“有毒门”,对此,消费者除了惶恐,已经很难再建立起对食品、食品检测的信心了。
对于如今的红牛来说,一味的遮掩和推委,亦或单方面的声明,乃至请高明的公关公司进行危机公关,恐怕都不是解决之道,要知道,最好的危机公关就是没有危机出现,在经历了三鹿事件之后,中国民众将只会相信事实和证据,一个缺乏社会责任的企业和品牌,注定将面临消费者的唾弃和抵制。
徐红明,品牌营销新锐。中国品牌研究院研究员,《新营销》杂志特邀研究员。电子邮件: zheshang@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