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核心竞争力的中小企业也必然陆续倒闭
在追求立竿见影的政绩与业绩的文化中,对于中小企业的歧视是根深蒂固的。尤其是,中国此前一直处于依靠投资高速增长的时期,重工业化、房地产业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就能够满足政府要求的增长速度,中小企业因对GDP增长贡献有限而被歧视。客观来看,一些中小企业主要以不合理的低成本优势生存,比如污染环境、职工待遇低以及其他偷工减料行为等,而且产品技术含量低,生产、经营与管理比较落后,缺乏竞争优势。他们习惯于在一个粗放式的发展环境中生存,一旦经济进入宏观调控周期后,比如紧缩银根,必然会有一部分中小企业猝死,这是正常的现象。
从一个更为宏观的尺度理解,那些毫无核心竞争力的中小企业也必然陆续倒闭。这是因为,经过长期的发展,中国依靠低要素价格获取比较优势与发展动力的空间已经大大减少,要素成本进入集中上升期,市场承受转型压力。这需要中国企业提高创新能力、挖掘更大效率。而且随着生产能力的全面过剩,经济结构应向服务业转移。因此,短期内的宏观调控让很多中小企业猝死,长期的转型压力也会淘汰很大一部分企业。以日本为例,当日元大幅升值后,日本中小企业也面临倒闭浪潮,而且随着产业向海外转移带来的“空心化”,进一步打击了那些辅助性的中小企业。这几乎是每一个追赶式国家和地区都要面临的困难,即经济不断增长推动了生产成本的上涨,从而迫使那些生产性的缺乏竞争力的中小企业倒闭,但国民消费能力的提高则为服务业的发展带来空间,完成这个转换是迈向发达国家的必然之路。
中国首要的问题是政府对于中小企业的长期歧视,包括税负过高以及融资困难,这是与其他国家正好相反的做法。要想改变这种歧视必须放弃以GDP为中心的思维,但这似乎很难,尤其是在以经济增长维持稳定的前提下。但需要提醒的是,GDP增长并不代表就业增加以及国民收入增长,因为中小企业提供了75%以上的就业,他们大面积的倒闭会带来失业潮。
政府应该明白,依靠制造业与投资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已经失去价值,因为产能已经全面过剩而成本上涨才刚刚开始。这需要第二产业提高创新能力,但创造性恰恰是中国缺乏的,这意味着创新需要漫长的时间。那么,新的经济增量只有在服务业领域挖掘,而且该领域以中小企业为主。这就需要打破服务业的管制与国有垄断的格局,降低房价(房租)与税负,改革歧视中小企业的金融制度,尤其缺乏资产担保的服务业融资更加困难。要彻底改革歧视中小企业的制度才能实现经济转型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