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啤酒大麦的问题与挑战
国产啤酒大麦呼唤产业化
国产啤酒大麦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伴随着我国啤酒工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其间几经波折与坎坷,才发展到今天的规模。但在进口大麦低价冲击下,今年生产明显萎缩,供需缺口加大,目前面临着20年来从未出现过的问题和挑战。
那么,啤酒大麦行业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如何抢抓机遇,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
推行标准化生产
据中国酿酒工业协会啤酒原料专业委员会统计,2009年,全国冬、春啤酒大麦831万亩,田间产量213万吨。但这些国产啤酒大麦并没有全都加工成麦芽,一是进入麦芽企业和啤酒企业的麦芽生产公司,约占总量的48.6%;二是被经销商和粮库收购,约占总量的7.2%;三是进入饲料市场和农户自留饲料,约占总量的44.4%。2009年,我国啤酒产量4236.38万千升,需求啤酒大麦400万吨左右,为满足原料需求,2009年,进口啤酒大麦达到170多万吨,成为我国除大豆以外进口量最多的粮食作物品种。因此,目前我国啤酒大麦的种植面积并不少,但有效产量不足,能够满足企业需要的产品不足。
近年来,从农业部开展的啤酒大麦样品征集和检测鉴评活动的综合鉴评结果看,我国不仅有优质的啤酒大麦品种,而且许多啤酒大麦品种的品质可与进口啤酒大麦媲美。但国产啤酒大麦的质量控制一直是我们的软肋。
长期以来,进口的优质啤酒大麦所制的麦芽与国产麦芽价格差在麦芽市场上似乎已经约定俗成。究其原因,一是国产啤酒大麦品种进入商业生产的准入门槛太低;二是国产啤酒大麦产区以小农户生产为主,难以进行标准化生产规程的推广和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质量控制;三是中国啤酒大麦市场发展不完备又导致在流通领域中难以控制质量。
啤酒大麦生产发展不快也是由啤酒大麦产业特性决定的。啤酒大麦需要先通过麦芽厂加工成麦芽后才进入啤酒加工领域,是一个产业链较长的特殊产业。尤其是啤酒大麦直接销售的麦芽加工企业竞争力薄弱,没有足够的带动能力。发展啤酒大麦产业,目前在我国还没有能力提供完善的政策保护,因此就需要进行市场运作,切实加强产业化经营。啤酒大麦行业应该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发展产业组织。通过产业组织的协调,以企业为龙头,加强品种引进与选育,加强生产技术研究与推广,全面落实标准化生产,订单化经营,同时,积极利用好政府在各方面的扶持政策。通过建立生产和效益的保障机制,把啤酒大麦的质量基础打牢。
实施信息化建设
“啤酒大麦—麦芽和酒花制品—啤酒”这条产业链长期以来信息不对称,误导着啤酒原料界对供需基本面的估计与认识。啤酒和麦芽的产能均严重过剩,具体产量不透明,每个啤酒企业对麦芽和啤酒花的实际需求量难以准确地统计或估算,麦芽实际产量一直大于啤酒加工的实际需求量;而进口啤酒大麦的信息与国产啤酒大麦又不对称,国产啤酒大麦又以小农户生产为主,所以国产啤酒大麦的数量和质量也往往不透明。这些都导致了市场价格的波动性和投机性。
中国酿酒工业协会啤酒原料专业委员会统计认为,由于啤酒大麦与麦芽市场的不稳定甚至剧烈动荡、啤酒企业对麦芽需求的复杂性与不透明性,以及麦芽企业自身的各种原因,导致麦芽实际产量难以统计,而麦芽企业的技术经济指标至今又尚未以一个行业的角色进入政府部门的统计序列,因此,我国麦芽产量情况长期以来处于模糊状态。2009年,全国麦芽销售量约为220万吨;全国160家麦芽加工厂中,盈利者不足10%,全年停产者大约占60%。究其原因,一是麦芽市场自2008年春季以来低迷,供需基本面不透明,信息不对称,且为典型的买方市场;二是麦芽价格不正常的低迷,使有一定销路的麦芽企业也无法开工生产。麦芽企业中几个敏感的技术经济指标如产量、销售量、麦芽加工费、麦芽跨年库存结转量等很难统计。行业内啤酒工厂510余家,如包括1万千升以下的小厂则有近千家,而啤酒的麦汁浓度从6°到12°,各档的权重无法统计。2010年及今后几年,年需麦芽约280万吨,这个数字明显小于中国目前全国麦芽生产能力和年实际产量。
麦芽整不清楚,啤酒大麦就更说不明白了。2007年全球饲料大麦和啤酒大麦主产区天气严重干旱,加上全球粮食、原油价格及运费上涨等因素,以及市场的投机炒作,导致2007年秋冬季进口啤酒大麦与国产啤酒大麦的价格大幅度上涨,2008年10月后则迅速大幅度下跌,截至2010年元月底开始反弹。国产啤酒大麦也曾于2007年12月中旬非理性地上涨至最高价3100元/吨左右,其后开始下跌。许多人原以为大麦供不应求,事实却是2007年产的大麦有一批结转至2008年;而在2008年4月,随着芝加哥期货价的上涨,以甘肃省河西为代表的国产啤酒大麦产区收购价曾维持在2000元/吨的高价位上,其后随着进口大麦价位的下跌和东部地区麦芽企业基本停止采购西北大麦,导致西北大麦价位一路下跌至2009年夏收后8月份的1400元/吨—1450元/吨。而后又因饲料大麦的旺销和价格上调,导致啤酒大麦价格又反弹至2009年底的1550元/吨,尽管该价位较合适,但因秋播已结束,并未对播种面积产生积极推动作用。
这是一个“迷魂阵”,但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国内外啤酒大麦市场价格的主要影响因素一是麦芽的需求量及价格,二是啤酒大麦产量,三是啤酒大麦进口数量和价格,其中信息的时效性与对称性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国产啤酒大麦的生产者应把握好价位和时间出售,国产啤酒大麦的贸易商和麦芽厂应把握好在什么价位和时间收购,两者博弈的动态过程有利于国产啤酒大麦生产与市场的优化。因此,建立信息模块,把握信息对称,摒弃整个行业各个环节盲目预测和投机心态,在目前的信息化条件下是完全可以做到的。这是产业服务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和增长点,必须抓紧去做。
走品牌化道路
我国啤酒大麦市场的二元结构使国产啤酒大麦面临生存与发展的严重挑战。自上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我国啤酒大麦市场一直处于二元结构,即进口大麦与国产大麦在此消彼长的波动状态中竞争,从而使价格在年际间甚至一年内的不同时段剧烈波动,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国产啤酒大麦生产的稳定发展。因此,必须确立国产为主、进口为辅的产业发展基本方针,加快建设我国稳定的啤酒大麦产业链。
那么,啤酒大麦行业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如何抢抓机遇,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
推行标准化生产
据中国酿酒工业协会啤酒原料专业委员会统计,2009年,全国冬、春啤酒大麦831万亩,田间产量213万吨。但这些国产啤酒大麦并没有全都加工成麦芽,一是进入麦芽企业和啤酒企业的麦芽生产公司,约占总量的48.6%;二是被经销商和粮库收购,约占总量的7.2%;三是进入饲料市场和农户自留饲料,约占总量的44.4%。2009年,我国啤酒产量4236.38万千升,需求啤酒大麦400万吨左右,为满足原料需求,2009年,进口啤酒大麦达到170多万吨,成为我国除大豆以外进口量最多的粮食作物品种。因此,目前我国啤酒大麦的种植面积并不少,但有效产量不足,能够满足企业需要的产品不足。
近年来,从农业部开展的啤酒大麦样品征集和检测鉴评活动的综合鉴评结果看,我国不仅有优质的啤酒大麦品种,而且许多啤酒大麦品种的品质可与进口啤酒大麦媲美。但国产啤酒大麦的质量控制一直是我们的软肋。
长期以来,进口的优质啤酒大麦所制的麦芽与国产麦芽价格差在麦芽市场上似乎已经约定俗成。究其原因,一是国产啤酒大麦品种进入商业生产的准入门槛太低;二是国产啤酒大麦产区以小农户生产为主,难以进行标准化生产规程的推广和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质量控制;三是中国啤酒大麦市场发展不完备又导致在流通领域中难以控制质量。
啤酒大麦生产发展不快也是由啤酒大麦产业特性决定的。啤酒大麦需要先通过麦芽厂加工成麦芽后才进入啤酒加工领域,是一个产业链较长的特殊产业。尤其是啤酒大麦直接销售的麦芽加工企业竞争力薄弱,没有足够的带动能力。发展啤酒大麦产业,目前在我国还没有能力提供完善的政策保护,因此就需要进行市场运作,切实加强产业化经营。啤酒大麦行业应该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发展产业组织。通过产业组织的协调,以企业为龙头,加强品种引进与选育,加强生产技术研究与推广,全面落实标准化生产,订单化经营,同时,积极利用好政府在各方面的扶持政策。通过建立生产和效益的保障机制,把啤酒大麦的质量基础打牢。
实施信息化建设
“啤酒大麦—麦芽和酒花制品—啤酒”这条产业链长期以来信息不对称,误导着啤酒原料界对供需基本面的估计与认识。啤酒和麦芽的产能均严重过剩,具体产量不透明,每个啤酒企业对麦芽和啤酒花的实际需求量难以准确地统计或估算,麦芽实际产量一直大于啤酒加工的实际需求量;而进口啤酒大麦的信息与国产啤酒大麦又不对称,国产啤酒大麦又以小农户生产为主,所以国产啤酒大麦的数量和质量也往往不透明。这些都导致了市场价格的波动性和投机性。
中国酿酒工业协会啤酒原料专业委员会统计认为,由于啤酒大麦与麦芽市场的不稳定甚至剧烈动荡、啤酒企业对麦芽需求的复杂性与不透明性,以及麦芽企业自身的各种原因,导致麦芽实际产量难以统计,而麦芽企业的技术经济指标至今又尚未以一个行业的角色进入政府部门的统计序列,因此,我国麦芽产量情况长期以来处于模糊状态。2009年,全国麦芽销售量约为220万吨;全国160家麦芽加工厂中,盈利者不足10%,全年停产者大约占60%。究其原因,一是麦芽市场自2008年春季以来低迷,供需基本面不透明,信息不对称,且为典型的买方市场;二是麦芽价格不正常的低迷,使有一定销路的麦芽企业也无法开工生产。麦芽企业中几个敏感的技术经济指标如产量、销售量、麦芽加工费、麦芽跨年库存结转量等很难统计。行业内啤酒工厂510余家,如包括1万千升以下的小厂则有近千家,而啤酒的麦汁浓度从6°到12°,各档的权重无法统计。2010年及今后几年,年需麦芽约280万吨,这个数字明显小于中国目前全国麦芽生产能力和年实际产量。
麦芽整不清楚,啤酒大麦就更说不明白了。2007年全球饲料大麦和啤酒大麦主产区天气严重干旱,加上全球粮食、原油价格及运费上涨等因素,以及市场的投机炒作,导致2007年秋冬季进口啤酒大麦与国产啤酒大麦的价格大幅度上涨,2008年10月后则迅速大幅度下跌,截至2010年元月底开始反弹。国产啤酒大麦也曾于2007年12月中旬非理性地上涨至最高价3100元/吨左右,其后开始下跌。许多人原以为大麦供不应求,事实却是2007年产的大麦有一批结转至2008年;而在2008年4月,随着芝加哥期货价的上涨,以甘肃省河西为代表的国产啤酒大麦产区收购价曾维持在2000元/吨的高价位上,其后随着进口大麦价位的下跌和东部地区麦芽企业基本停止采购西北大麦,导致西北大麦价位一路下跌至2009年夏收后8月份的1400元/吨—1450元/吨。而后又因饲料大麦的旺销和价格上调,导致啤酒大麦价格又反弹至2009年底的1550元/吨,尽管该价位较合适,但因秋播已结束,并未对播种面积产生积极推动作用。
这是一个“迷魂阵”,但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国内外啤酒大麦市场价格的主要影响因素一是麦芽的需求量及价格,二是啤酒大麦产量,三是啤酒大麦进口数量和价格,其中信息的时效性与对称性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国产啤酒大麦的生产者应把握好价位和时间出售,国产啤酒大麦的贸易商和麦芽厂应把握好在什么价位和时间收购,两者博弈的动态过程有利于国产啤酒大麦生产与市场的优化。因此,建立信息模块,把握信息对称,摒弃整个行业各个环节盲目预测和投机心态,在目前的信息化条件下是完全可以做到的。这是产业服务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和增长点,必须抓紧去做。
走品牌化道路
我国啤酒大麦市场的二元结构使国产啤酒大麦面临生存与发展的严重挑战。自上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我国啤酒大麦市场一直处于二元结构,即进口大麦与国产大麦在此消彼长的波动状态中竞争,从而使价格在年际间甚至一年内的不同时段剧烈波动,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国产啤酒大麦生产的稳定发展。因此,必须确立国产为主、进口为辅的产业发展基本方针,加快建设我国稳定的啤酒大麦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