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企渠道运作六大误区
从最初的价格竞争到广告竞争,从促销竞争到渠道竞争,从品牌竞争到消费者主导,从传统经销大二批到厂商直分模式,从终端盘中盘到消费者盘中盘……不难看出,渠道的运作模式在白酒营销中的重要作用,渠道神化论的提法屡现报端。纵观目前酒企的渠道运作,笔者认为存在六大误区。
误区一:做渠道就是要让产品无处不在
一位酒类经销商谈起产品的销售情况一脸无奈,抱怨连声,询问笔者为什么产品铺货率很高,但产品销量却上不去。
该经销商前年在N市销售网点有1000多家,当年实现销售收入500多万元。为扩大市场覆盖面提升销量,去年在N市铺货零售网点达到3000余家,大小餐饮店、商超、烟酒店及副食零售店的上货率达到了90%以上,但年底销售收入才600多万元。
首先,白酒饮用受时间、地点、习惯、情感、身份地位等因素的影响,不可能因为能看到产品而消费产品。其次,白酒产品终端营销讲求的是有效网点营销,产品铺到零售店后一定时期内不能动销,就成了无效终端。再次,在一段范围内,铺货率与销量成正比,但超过了一定界限,铺货量增加了,销量增加比例很小,或者是销量没有增长。
营销投入要讲究综合元素,不能只强调铺货,而偏离消费引导及促销有效拉动。否则,花费精力去强调铺货率,只会让企业进入盲目铺货的误区。
误区二: “渠道为王” 是酒企竞争的核心力量
从营销4P角度来说,即产品、价格、渠道、促销四项要素,四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如果单纯以渠道称王,即使一时取胜,也很难保持长久的胜绩。
例如某白酒A产品,产品质量一般,价格偏高,缺乏品牌形象传播,就是渠道做得再到位再精细,产品照样不一定销售得好。
国内酒类产品销售渠道竞争激烈,但渠道发育落后,大多以传统渠道为主。特别是城乡二元化结构非常典型,最好制定“一地一策”,满足不同市场营销的需要。特别是在三四级渠道上,价格战已发展成一场主流战争,渠道的优势在逐渐淡化,过分依赖和争抢渠道,没有产品力和传播力支撑,很难占领主流市场。
此外,酒类产品依靠单一的销售渠道也很难实现销量的突破。比如一款中高档酒类产品,选择什么渠道进入市场呢?要么是以“终端盘中盘”模式先抓住领袖餐饮店渠道,以样板餐饮店带动更多的餐饮酒店和消费者。另一种方式就是重点操作公关团购渠道,通过高势能人群的口碑传播来带动更多的人。但无论是终端酒店还是公关团购的销量是有限的,要想实现销量的上升,还要进入名烟名酒店、商超、酒店等渠道,通过复合渠道的共同推进才能达到目标销量的实现。
再者,酒类企业模仿及跟风趋势严重,一旦某个企业在某个渠道运作成功,就会有很多企业去效仿,最终又会沦为同质化的恶性竞争,谁也没有优势而言。当前酒类企业已经很难在渠道上占领绝对优势,“渠道为王”时代已经不复返了。
误区三:深度分销是业绩快速增长的致胜法宝
深度分销大意是:通过减少渠道层次,将销售组织下沉,增强企业对渠道的控制力,扩大终端市场的覆盖面,提高消费者购买几率的一种销售渠道模式。在一些企业内部,深度分销也被称为“渠道精耕”。
一些酒类企业引进深度分销模式来操作酒类产品,取得成功后,便开始推崇深度分销的神力。
笔者并非反对深度分销,而是想提醒酒企在运用深度分销时,多些慎重,少点鲁莽,不要完全迷信于深度分销的神力。
酒企在确定做深度分销时要考虑所需的条件:一是需要企业强大的资金实力和渠道管理以及控制能力作后盾;二是需要企业拥有适销对路的产品线、与渠道深度相匹配的品牌活力,能够为渠道提供足够的运转利润,形成良性循环。 实力不济、管理不到位或处于品牌初创期的企业,如果深度分销,可能会半途而废,甚至大伤元气。
当前酒企中,很多人并不能真正理解深度分销的精髓,更谈不上好好利用了,只是从形式上做文章,将深度分销独立了起来。其实,深度分销不是渠道革命,而是渠道改良,是在原有渠道基础上增加了合理的服务,让厂家更加贴近消费者,更加了解消费需求,从而生产出更适合消费者的产品,并且通过高效的渠道将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而不是摒弃经销商自营终端。
深度分销应该将厂家与经销商的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将厂家与渠道各层级之间变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厂商之间最大限度地建立相互信任、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