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酒世界网

食用油企业难道真的就别无选择?

中国营销传播网 2010-12-21 11:22 营销管理
提要: 同样是大豆油,除了价格,还能拿什么同对手竞争?惟有差异化,才是跳出价格竞争的途径。差异化的产

   提要:    同样是大豆油,除了价格,还能拿什么同对手竞争?惟有差异化,才是跳出价格竞争的途径。差异化的产品才能够创造出差异化的竞争优势,提升产品附加价值,进而提升产品溢价能力。不断调整产品结构,提升高利润产品的销售比例,才能够增加企业的利润。

        最近一段时间,关于食用油“限涨”与食用油加工企业“停产应对”的消息不绝与耳。一边是原料成本价格居高不下,一边是相关部门“打照呼限价”,食用油加工企业处在两难的境地。在涨与不涨、产与不产之间举棋不定难以决断,这也就难怪有媒体“主观臆测”或将出现食用油企业大面积停产了。除了“停产”,食用油企业难道真的就别无选择?  
  客观来说,食用油企业目前的确是面临利润缩减、甚至亏损的困境,但转变思路,困境也是机遇。我们以坚定的信念与卓绝的勇气度过了金融风暴的洗礼,目前的困境又有什么可怕? “停产”只是消极的应对,生产机器闲置,工人停工,产品断货,原有市场被竞争品牌抢占,经销商、分销商、消费者倒戈,企业品牌形象受损,由此带来的损失更是无法估量的。开源节流,以科技创新促进产品结构调整,摆脱白热化低价竞争困扰,提升企业赢利能力才是积极应对的关键。  

  内抓管理,降低成本  

  当原材料价格,最终产品价格被固定,食用油生产加工进入微利或者负利润时代。靠什么竞争,拿什么盈利?只有通过狠抓内部管理,问自身要效益了。作为食用油企业管理者,利用这次“危机”,通过内部宣传,统一全员思想认识,让企业全体员工树立成本观念,从节省办公用品,省水省电开始,杜绝铺张浪费,节省固定运营成本开支,并逐步形成勤俭、节能的企业文化氛围。采购环节,充分掌握市场变化以及供应商信息,控制生产原料及辅配料采购价格,通过签订长期供销协议,降低原材料上涨提价风险;生产环节,通过技术改造优化生产流程、提升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流通环节,控制合理库存、优化配送线路、降低储运成本,提升绩效;总而言之,更大程度地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企业利润的最大化。  

  科技创新,走出困局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概括企业的两个基本职能:营销与创新。创新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是永续发展的动力。而对于食用油加工企业来讲,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国内食用油加工企业大多属于“来料加工型”,原料主要来自国外,对于价格几乎没有控制力。而食用油作为家庭生活日需品,产品同质化严重,终端价格竞争激烈。要走出价格竞争的困局,就必须深化改革,不断创新,依靠科技引擎带动企业发展。

  同样是大豆油,除了价格,还能拿什么同对手竞争?惟有差异化,才是跳出价格竞争的途径。差异化的产品才能够创造出差异化的竞争优势,提升产品附加价值,进而提升产品溢价能力。不断调整产品结构,提升高利润产品的销售比例,才能够增加企业的利润。  

  当然,这一切还必须回归到营销的原点。产品有没有更好得满足消费者需求,没有市场的产品即便利润再高,也终究是死路一条。  

  当国内食用油消费还是以桶装散打的时候,有企业敏锐的捕捉到了消费者对于卫生、安全食用油的需求,而且预见到了这一市场的巨大发展潜力。于是创新地推出一次性塑料瓶包装的精炼食用油产品,以工业化生产取代了小作坊式劳作,于是这家企业成功了。而如今,这-全球品牌网-样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机遇似乎很难再现,但机遇永远都是潜藏在普通平凡表象的后面。目前市面上,一瓶5L装的普通的玉米油价格75元,而一瓶甾醇玉米油却高达近90元,价格比普通玉米油高出20%;一款5L装普通调和油价格65元,但某品牌添加鱼油的调和油却可以卖到85元,而且销售的情况还不错。诚然,甾醇、鱼油等添加原料以及企业多年研发的投入会带动成本的上涨,但更高的产品售价,也为企业带来了更丰厚的利润。  

  审时度势, 趋利避害  

  处在舆论的风口浪尖,食用油企业更应该权衡利弊,是坐以待毙还是相时而动?相关部门平抑物价,力求社会民生稳定的决心是坚定的。时势造英雄。作为食用油企业,应该树立企业公民意识,肩负起更多的社会责任,企业内部一心,坚定信念,众志成城,克服困难,化解危机。  

  房价涨、菜价涨、水电费涨、燃气费涨……听惯了“涨价”声的消费者是不希望一再“被涨价”,在食用油“涨价”的风声中,本能地站在反对与怒斥的一边。倘若有企业能够跳出来说“不涨价”,什么都是浮云,这才最给力。  

  在危机中寻找转机。部分油企为一己之利,选择暂时性停产,而这对于稳定价格,持续生产的食用油企业来说正是抢占市场的好时机。在这样一个艰难而又特殊的时期,薄利多销甚至做些亏本生意也未尝不可。虽然没能挣得应有的利润,但能够赢得经销商、渠道商等合作伙伴的信心,更重要的是赢得消费者的对于企业品牌的认可,这比通过砸巨资投放广告,提升企业品牌形象来得更为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