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斯夫经历了中外合资的所有模式
作为中国化工业最大的海外投资商之一,巴斯夫经历了中外合资的所有模式:贸易公司、技术转让、合资、独资
作为中国化工业最大的海外投资商之一,巴斯夫经历了中外合资的所有模式:贸易公司、技术转让、合资、独资乃至全面经营。过去20年,巴斯夫已向其全球第三大市场中国,投资了35亿欧元,比德国对中东地区直接投资额的1/5还要多。到2014年前,巴斯夫将继续投资20多亿欧元在亚洲兴建100个工厂,其中至少一半的投资将流入中国。
尽管巴斯夫持续不断地扩大在华投资额,但近年来频繁见诸报端的化工企业污染事件无疑引发了公众对化工行业的严厉批评。作为业内的巨头,巴斯夫并不讳言整个行业对社会责任的忽视。
如今,化工企业正承受越来越大的压力。当绿色环保成为中国最紧迫的课题后,巴斯夫必须进一步加强对环境与安全问题的控制,才能实现有效地投资与高速的增长。换言之,对巴斯夫这类化工企业而言,环保已不是额外的慈善行为,而是实现有序增长的核心。
实际上,早在上世纪80年代,巴斯夫便将“全球责任关怀”的概念引入公司的管理系统,将产品最初的研发,生产,再到后期监管统统考虑在内,甚至涵盖了万一发生事故而应该采取的紧急预案。通过这一体系,巴斯夫力图在全球范围内塑造一个环保主义者的统一形象,在中国,公司只需复制这一形象即可。比如,公司会在建厂前进行周密的环境评估,将各地的环保法规规定的废气废水排放物等指标公开出来,并制定一套监控系统,以便接受中国相关机构的定期检查。
在对各个环节的严格把控下,尽管身处“高危”的化工业,关志华坦言平时很少担心事故风险。“巴斯夫非常强调对员工的培训,如果所有员工能在各个层面做好自己的本分,我们就绝对不会担心出事故。”他说道,“当然,万一真的发生事故,我们也会有相应的紧急预案。作为管理团队则不能慌乱,要面对问题,妥善地处理这些事情,负起应有的责任。”
除了对社会责任形成制度化的管理,巴斯夫还试图将其与企业发展的长期战略结合起来。比如,公司与德国的大学开发了一套名为“生态经济效益”的工具,对产品的原材料构成、生产中的材料配合、运输过程中的物质分解,乃至废弃物的回收都设置了明确的生态指标,一旦产品不符合标准,便会被立即停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