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管模式”帮助奶农实现转型升级
“在我国,70%到80%是家庭牧场,500头到800头养殖规模的家庭牧场在全国达7000多个。据不完全统计,中小牧场大概有700万头到800万头奶牛,这是中国奶业的基本情况。”谈到养殖业当前的现状,孙国强说,这些中小牧场多还存留着传统的养殖习惯,没有形成科学规划的统筹管理,是奶业发展最短的短板,最明显的就是形成了“三低三高”的发展状态,即:风险高、成本高、管理难度高;效益低、单产低、组织化程度低。
以最简单饲养模式为例,家庭牧场通常不会采取分群饲喂的形式,健康情况不同的奶牛很难得到科学、适合的喂养。饲喂时间不稳定、喂养粗精饲料、微量元素比例不适当情况普遍,造成奶牛营养不均衡,容易产生许多代谢疾病,这既浪费饲料,无益于奶牛饲养,同时也降低奶牛养殖的经济效益。
“中国乳业历次风波不是研发的问题,不是设备的问题,是上游养殖的问题。乳业要振兴,补齐短板是关键。”孙国强认为,积极地与国际接轨,关键是要改变组织方式。“比如新西兰,全国有14000个农户,他们形成一家企业,实力雄厚,而我国七八千家奶农,各自为政,是小、散、乱、差的状态。”
近日,中鼎牧业发布2016年上半年业绩报告。年报显示,中鼎牧业2016年上半年营业收入达5.09亿元,同比增长193.34%,公司录得净利润1071.41万元。在奶业发展如此困窘的当下,中鼎牧业无疑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成绩单。
“如果要概括我们的模式只要一句话,‘存量整合、全程托管、易于推广’。”孙国强介绍,中鼎牧业实行从原料采购、养牛管理和原奶销售在内的全程托管,输出先进技术和现代化的管理,利用资源优势,帮助农户提升原奶品质,保证农场收益。
“比如,我们会为托管的牧场统一采购优质原料,为中小型牧场设计奶牛饲喂流程及标准化程序,这包括前、中、后期的整个养殖流程,我们会为每个牧场配备场长、副场长、繁育、兽医、会计、数据员6个关键岗位工作人员,保证标准化流程的实施。”孙国强说,目前,中鼎牧业已经整合140多家牧场,共计10万多头奶牛,单产均可达到9吨,而一般家庭牧场的奶牛单产量仅6吨。
中鼎托管后的牧场效益较托管前发生的巨大变化,主要体现在牛奶单产、牛奶品质的提高,利润的增加。位于北京顺义的三农嘉华牧场,存栏量600头,被中鼎托管后,奶牛日单产从20公斤增至27.5公斤,增长37.5%;体细胞从180万/ml降至25万/ml,;干物质从11.5%增长至12.4%;牧场效益从合作前的每月亏损5万,增长至每月盈利15万元。
“一般托管半年后,牧场就会有明显的改善。标准就是原奶的品质可以达到欧盟标准,牧场逐渐从亏损转为盈利。”孙国强说,虽然这种托管模式在外国很普遍,但是在中国却是新生事物。2013年中鼎牧业仅仅整合了十几家牧场,2014年二十几家,2015年整合了九十多家……“牧场主一开始并不相信,看到我们真的做好了,才会放心把牧场交给我们,现在等待我们接管的牧场已经排到了明年。”
2016年5月,农业部部长韩长赋深入调研中鼎牧业的运营模式,并对其“公司+基地+农户”“存量整合、全程托管”的模式给予肯定。他表示:“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作用,加快中小牧场整合,尽可能多的带动周边农户发展畜牧业,鼓励和支持以合资、联营、整合等多种方式合作带动种植、养殖、加工全产业链的纵深发展,政府培育了有竞争力的产业,百姓提高了收益获得稳定收入,企业求得了发展,多方共赢。”
“经过政府、行业和企业各界的共同努力,国产牛奶已达到历史最好水平。”在2016年8月举办的中国奶业20强(D20)峰会上,中鼎牧业代表奶源企业发言,孙国强在会上表示,要想在国际竞争中立足、持续健康发展,还必须要在成本控制上取得突破。目前,我们的原奶生产成本超出国际水平一倍,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在D20峰会上,孙国强呼吁政府主管部门针对养殖业适度调整饲料大宗原料的进口配额、加大粮改饲改革推广力度、推动土地流转政策适度向养殖业倾斜、加大对农业投融资的政策支持 ,同时,他希望奶业上下游企业能形成定期对话机制,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奶业是个高度国际化的产业,受国际市场影响很大,我们的成本与国外相比仍然太高。希望政府能帮助奶农们解决更多实际困难。”虽然当下困难重重,孙国强仍对未来充满希望,“到2020年,中鼎牧业要实现全国整合牧场1000座、奶牛存栏量100万头,奶牛单产达9吨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