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青年商业领袖的一封信
作者现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金融学和经济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博士,曾先后任职麦肯锡及香港大学经济金融学院,并获香港大学终身教职
青年商业领袖,应该做引领者,引领这个国家商业思想和商业实践向上、再向上,而不是向下、再向下
首先,要祝贺你被称为青年商业领袖,至少表明:你还年轻,至少在50岁以下,还能广义地被称为青年;你在商业领域应该是非常成功、独领风骚的。在一个13亿人口13亿个财富梦想的国度,在一个赚取财富远胜于“立德、立言、立行”的时代,你的一切肯定已经被赋予了不同凡响的意义。
当然,被誉为青年领袖,也意味着你还是“成长股”,最好的时候还没有到来。从青年商业领袖蜕变成商业领袖,也许需要10年时间,你事业的黄金时期应该是在10年之后。我做了10年多的金融学研究,几乎天天与数据打交道,笃信统计中的“大数定理”。假如这未来10年你每年都面临一个“成王败寇”的决策,成功或失败的概率都是50%的话,那么这10年你每年都作出正确决策的概率是2的10次方分之一,即1/1024。这意味着,今天1000个被称为商业领袖的青年才俊,只有1个能在10年后成熟、成长为真正的商业领袖。
下面我想提一些具体建议,或许对你成为这千分之一会有帮助。
建议一:做创新者(Innovator),不要只做跟随者(Follower)。在商学院教书,我最沮丧的一件事是几乎所有具有创新意义的商业思想,令人眼睛一亮的商务模式,都不是出自我们国家。我们的商业精英们更多地做的是“Copy”和“Paste”这样的工作。不可否认,“山寨版”的商业模式也能够让一个企业在短时间内获得极大的成功。但是你可以复制,别人也可以复制,这里的进入门槛是非常低的。我们经常自嘲:“中国人最大的本事就是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把一个好的概念做成垃圾概念。”这里面反映的其实就是这个道理。大家都不着力于创新,都习惯于短兵相接,混战,乱战,自相残杀。在这样的商业环境下,做跟随者不累,所以有极大的诱惑。可是,如果你没有独树一帜的商业模式的话,你的成功是短暂的,做到基业长青几无可能。
建议二:不要盲目求大。但凡有理想的人都有建功立业、不破胡虏誓不还的远大志向。在商业领域,大多数企业家都有建立企业帝国的梦想。于是我们看到很多青年商业领袖,会做汽车就以为自己会做汽车金融;在自己熟悉的一亩三分地里辗转腾挪之时,就已经急不可待地开始放眼全中国,乃至全世界了。可是,做大不等于做强,因为盲目求大而最终失败的例子比比皆是。公司金融研究过去二十多年最为重要且稳健的一个实证发现就是“多元化折价”(Diversification Discount),即追求多元化经营的企业不被投资者看好,其市场估值受到贬抑的现象。在“Refocus”(重新回归核心业务)成为主流商业经营模式的今天,我们的企业有必要去重蹈覆辙吗?追求做大的另一个后果是,企业始终洋溢着一种不可遏制的投资冲动。投资一切可投资的项目,跨国并购一切看起来很美的公司和品牌。虽然我们不能随意臧否投资,但我们有权询问,这些事先声张的、耗资巨大的投资中,又有多少高过资金成本的投入资本收益率呢?(即ROIC≥WACC)。我长期秉持的一个观点是,任何商业模式的创新都与能够找到某些方法去提高ROIC有关。在企业投资饥症渴盛行、盲目求大的背景下,怎么可能找到能让你基业长青的创新模式呢?
建议三:做引领者而非附和者。毋庸置疑,我们国家过去三十多年的经济高速成长其实是建立在制度基础设施极其薄弱的基础上的。不完善的制度和政策设计为经济生活的参与者提供了各式各样、或大或小的寻租机会。寻找漏洞的“制度套利”确实是一种“短、平、快”的财富攫取方法,但这不是一种具有持续性的商业模式。我最大的忧虑是我们国家整整一代或是两代最具智慧的头脑,却选择这样的快速成“财”模式。这不仅腐蚀、毒化这一二代人原本最美、最纯粹的心灵,还会进一步扼杀这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和商业伦理。青年商业领袖,应该做引领者,引领这个国家商业思想和商业实践向上、再向上,而不是向下、再向下。套用一句烂俗之语,“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快的时代”。如果我们国家的青年领袖们都去附和这个时代的沉疴,那么这必然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如果我们的青年领袖尝试着做引领者,引领我们走出这段蜿蜒崎岖、不明就里的混沌之途,那你面对的可能就是你生命中最好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