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限效果论的概述和产生过程
概述
拉扎斯菲尔德20世纪40至60年代关于大众传播的效果和影响力的主流观点。“有限效果”理论是对早期“魔弹论”的否定,其主要观点是:大众传播没有力量直接改变受传者对事物的态度,在人们作出某种决定之际,许多其他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包括个人的政治、经济、文化、心理的既有倾向受传者对信息的需求和选择性接触机制,群体归属关系和群体规范,大众传播过程中的人际影响等等,提出的理论假设主要有“先有倾向”假说,“选择性接触”假说,“补强效果”、“意见领袖” 与“两级传播”等等。
克拉帕《大众传播效果》系统总结了传播流研究,提出了大众传播效果的五项一般定理大众传播通常不是效果产生的必要和充分的原因,它只是众多中介因素之一大众传播最明显的倾向是对受众既有态度的强化而不是改变,且不是唯一作用因素改变受众态度需要两个条件:其他中介因素不起作用/其他中介因素也起促进作用传播效果的产生受到某些心理生理因素的制约传播效果的产生还受到媒介本身的条件和舆论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强调了大众传播影响的无力性和效果的有限性,被称为有限效果论
“有限效果”论的代表学者是拉扎斯菲尔德、卡兹和克拉帕。他们通过实证调查揭示了大众传播效果形成过程中的许多制约因素,对理解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和复杂性是有意义的;但是,他们的结论过于强调大众传播的“无力性”和效果的“有限性”,这就脱离了现代信息社会的实情。在70年代以后,“有限效果”论受到了人们的批评。
产生过程
霍夫兰美国传播学者通过对政治选举和商业活动进行大量的实证调查研究,推翻了早年的“魔弹论”的观点,发现大众传播媒介的力量相当有限,往往小于人际传播的影响力;而且传播媒介通常只能加强或削弱受众的原有立场,很难改变他们顽固的态度和行为。其代表学者克拉帕认为:大众传播不是通常作为媒介效果的一个足够的原因,只是在协调各种因素方面起作用。
有限效果论的代表研究成果有:拉扎斯菲尔德的《人民的选择》、《个人影响》等书中关于"传播流"的研究,提出了“两级传播”和“意见领袖”的观点;霍夫兰的说服效果研究表明了传播在改变态度上的效果;罗杰斯的创新扩散的“N级传播”研究;约瑟夫·克拉珀1960年在《大众传播的效力》的著作中对效果研究作了总结,指出了大众传播产生效果通常必须通过一系列中介因素发生作用。
这些影响传播效果的中介因素有:传播效果的发生受到传播主体的制约。传播效果的发生受到受众心理生理因素制约。传播效果的发生受到媒介自身条件制约。传播效果的发生受到意见领袖的影响。传播效果的发生受到媒介环境的制约。
作用意义
道家八卦20世纪初期,报纸、杂志、广播、电影等现代传播手段的出现,致使人们相信普遍传播的威力是无穷的,以至于当时的西方传播界出现了著名的“魔弹论”,又称“皮下注射理论”。这是一种有关媒介具有强大效果的观点,核心内容是: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身体、药剂注入皮下一样,可以引起直接的速效的反应,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
20世纪中期,西方传播界出现了“有限效果论”,代表学者是拉扎斯菲尔德、卡兹和克拉帕。他们通过实证调查,揭示了大众传播效果形成过程中的许多制约因素,包括个人的政治、经济、文化、心理既有倾向,受传者对信息的需求和选择性接触机制,群体归属关系和群体规范,大众传播过程中的人际影响等,提出的理论假设主要有“先有倾向”、“选择性接触”、“补强效果”、“意见领袖”、“两级传播”等。英国学者尼·李弗斯在《电影宣传的威力——神话还是真实?》一文中应用这种理论分析了纪录片传播的有限效果。
20世纪晚期,“有限效果论”遭到了一些学者的批评。原因在于,虽然这种理论对于理解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和复杂性具有一定的意义,但是他们的结论过于强调大众传播的“无力性”和效果的“有限性”,多少有些脱离了现代信息社会的实情。那么,大众传播在现代信息社会的实情究竟是怎样的呢?我以为,“魔弹论”当然有道理,“有限论”同样有道理,这两种论之间的任何一种论也都有道理(参见《德皇威廉二世说你有道理》)。任何一种理论出现之后,都会出现一种与之相反的理论,以及调和两种相反理论的第三种理论,之后又会出现与上述三种理论相关的各种各样的理论,这种情况刚好符合了中国的道家所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规律。如果我们不能辩证地看待传媒效果“魔弹论”与“有限论”之间的微妙关系,我们将难以看清传播效果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