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世界

首页 > 酒业资讯 > 其他酒 >

其他酒

治不了假保健酒“黑名单”何去何从

未知 2018-05-09 09:21 其他酒
一款名为清宫御酒的保健酒,早在2015年就上了原国家食药监总局的黑名单,且厂家及其品牌均被注销,但仍公

一款名为“清宫御酒”的“保健酒”,早在2015年就上了原国家食药监总局的“黑名单”,且厂家及其品牌均被注销,但仍公然销售达两年之久。日前,深圳警方在粤湘两地破获这起非法“保健酒”案,刑拘9名犯罪嫌疑人,涉案产品价值近千万元(5月8日《北京青年报》)。

  按照人们的思维逻辑,一款产品尤其是医药保健类等消费品一旦进入食药监部门和质监部门的“黑名单”,就意味着其生存之路的终结,但事实上,这款名为“清宫御酒”的所谓“保健酒”,在进入“黑名单”后仍旧堂而皇之地盘踞市场两年,而且价格几乎是成本价的几十倍,牟利的程度和情节以及对公众的危害让人咋舌。

  据悉,2015年9月原国家食药监总局发布通告称,在各地执法检查中发现共有51家企业在69种“保健酒”、配制酒中违法或者涉嫌违法添加西地那非等化学物质,“清宫御酒”位列通报名单中,该厂家及品牌随后被注销。然而,深圳市市场稽查局在2017年的清查中发现,这款酒及其衍生品“清宫御丸”等仍在多个电商、社交网络平台及线下渠道流通,且交易量不小。同时,该酒被宣称有壮阳奇效,产品简介称“清宫御酒乃根据清代秘方,采用多种名贵原料,以中国传统工艺精酿而成”,欺骗和误导了不少消费者。

  “黑名单”治不了假保健酒,从“清宫御酒”的死灰复燃中确实可以窥见这一尴尬的现实。如果没有科学的追究措施和斩草除根的决然行为,“假保健酒”确实不会在“黑名单”前轻易止步。但关键是,“清宫御酒”的“假保健”骗局死灰复燃,这背后的诱因却值得关注:首先,厂家和品牌被注销后,库存产品并没有被销毁,随后流入市场;其次,对于上“黑名单”的产品而言,相关部门的处理也是停留在就事论事,这对于打击和治理某个品牌及其背后的违法违规生产行为而言,极具震慑性,但对于矫正市场和经济效益二者的关系而言,却远未到位。比如当初对“清宫御酒”进入“黑名单”的宣传显然不够,恐怕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一事实,对其为何上“黑名单”、产品有什么危害、存在哪些违法违规事实等,公众也是一知半解或无从知晓;再次,因深谙“假保健酒”背后的丰厚利润和运行模式以及所谓的“独特配方”,原来的厂家营销人员和经销商通过各种渠道获取“配方”和生产设备后,继续开始更加隐蔽地假冒伪劣生产行为,并通过老顾客等销售渠道继续为非作歹。


  “清宫御酒”蔑视“黑名单”的现实背后,暴露了医药保健类产品市场监管的不科学、不严谨,如果对每款医药保健产品都能坚持处分公开、职能部门评价公开、产品追溯信息健全、公众查询平台完善而且公众基本的医疗健康常识、防假冒伪劣常识普及,“清宫御酒”也不会再次成为“新闻”。

  因此,面对“黑名单”治不了假保健酒的困境,首先,应该完善“黑名单”信息发布和公开制度,不仅要认真完善“黑名单”查处机制,对那些假冒伪劣产品尤其是医药保健产品要通过“黑名单”进行曝光,还要通过“黑名单”信息公开等,扩大公众对“黑名单”信息的认识和了解,扩大信息宣传覆盖面。其次,应该推行“黑名单”延伸执法机制。对于上“黑名单”的产品,必须坚持违者追责到底、追溯到底的原则,凡上“黑名单”的产品和企业,不仅需要曝光、执法监管到位,更要对相关产品的具体生产数量、可追溯去向等进行处理,该追回的追回统一处理,该责令销毁的就地销毁。同时,通过公开举报电话和通信信息等方式邀请全社会进行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