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食品工业发展规划(3)
2007-09-20 09:16
食品法规
以老字号、名牌产品为基础,培育一批具有岭南特色的焙烤企业,如广州酒家、莲香楼、广州陶陶居、开平嘉士利、中山咀香园等;糖制品应加快发展特色风味的糖果,开发功能性糖果和巧克力制品,支持一批规模化、规范化的食品企业如庵埠镇的笑咪咪食品厂创国家名牌。
9.食品添加剂基地。现代食品工业离不开食品添加剂,我省食品添加剂在国内占有领先地位,有许多优势品种和企业,重点支持广州百花香料的香料香精,东莞广益的保鲜剂、防腐剂,肇庆星湖的呈味核苷酸,广州泰邦的抗氧化剂,江门甘化的干酵母、天然色素,开平洛赛洛的明胶,省食品工业研究所的三氯蔗糖等。
二、鼓励发展的产品和技术
制糖行业:高档精制糖生产;
酿酒行业:热带、亚热带果酒开发;燃料酒精。
饮料行业:南亚热带果汁类饮料加工;醋饮料、茶饮料、功能饮料、运动饮料产品加工;天然矿泉水产品加工。
乳制品行业:液乳、杀菌乳、酸乳、乳饮料、学生饮用奶等。
肉类加工及其技术。
罐头行业:水产品罐装生产;广东特色菜肴类。
植物油行业:规模以上的机榨法或水浸出法工艺的花生油加工;功能性植物油脂产品的研究开发;油脂精炼设备的引进和技术改造;新型油脂包装材料工业。
发酵行业:高活力新型酶制剂;替代聚乙烯等造成二次污染的聚L-乳酸;功能性发酵制品;新型发酵制品。
焙烤和糖制品行业:专用原辅材料和环保型新型包装材料的研发;低糖、低脂和功能性的焙烤糖制食品。
调味品行业:优质高档酱油、高档蚝油、复合调味料。
其它:含有明确的能产生特殊功效因子,具有对人体特种功能的保健食品以及质量可靠、有市场前景的老年食品、儿童食品、休闲食品和方便食品。
第四章提升食品工业竞争力的主要政策措施
一、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加快科研新成果的转化
1.构筑“产、学、研”结合的企业技术创新网络平台,加速食品工业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以华南理工大、华南农大等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龙头,依托珠三角的经济强势,加快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政府在技术改造项目资金、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等方面给予扶持。
2.建立健全企业技术研发中心。鼓励具有经济实力的大型食品企业建立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加速形成和完善技术创新机制,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逐步提高企业研发投入在销售收入中的比重,到2005年,使大型骨干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提高到3-5%的水平,2010年上升到5-8%的水平。
3.大力提高劳动力资源素质。鼓励企业积极培养和引进高素质人才,增强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队伍实力,包括提高技术人员的水平,研究开发人员、产品设计人员的创造力,经营管理人员的科学管理水平,以满足企业引进和开发高新技术的需要。
4.加强自主知识产权的开发和保护。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自主研究开发与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相结合;食品加工企业引进技术和进口食品加工设备,符合国家有关政策规定的,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5.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传统工艺技术与高新技术的集成与优化,发挥技术的最大潜能与整体优势,逐步形成适合我省特点的食品行业科技体制模式。优选一批食品工业科研重大项目,集中力量、协调攻关、取得突破,尽快实现产业化。
二、抓好原料基地建设,优化产品结构
6.抓好优质原料基地建设。按照食品工业对原料的需求和优势农产品区域化布局的要求,进一步抓好优质糖料、果蔬、瘦肉型猪以及奶牛、奶羊、禽类、水产品等种植、养殖和饲养基地建设,建设一批优质原料基地,保证食品工业特别是大中城市食品工业发展的原料需求,加快企业从单纯加工生产为主的“橄榄型”向以原料及市场为主的“哑铃型”转变,实现以食品工业为龙头,农业生产-农产品-食品生产-流通-市场的食品产业链各个环节的有机结合。
7.广泛推广科学种养。在不同的农产品产区,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的原料产品,形成基地化、规模化、良种化、专用化。在发展食品工业原料基地的同时,大力开展可食资源的综合利用,包括采用预冷、可食用薄膜气调的先进保鲜、保藏技术等前处理手段,减少资源在流通中的损失。
8.鼓励企业加大原料基地的科技和资金投入。积极吸引社会和个人资金,按照市场经济的需求,采取企业+基地+农户等多种组织形式,逐步建立企业与农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使农民真正得到实惠。
三、继续实施名牌战略,培育和扶持食品龙头企业
9.积极引导、鼓励企业增创名牌。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要主动协助企业培育、创造名牌,不断优化实施名牌带动战略的社会环境,提高产品质量。对获得中国名牌产品、广东省名牌产品、国家免检产品的企业给予奖励,并加大整体宣传力度,强化广东食品优质形象,继续擦亮广东食品行业招牌。
10.培育骨干龙头企业。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结合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加快规模经济发展的步伐,着力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加大资产重组力度,培育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有国际竞争力的食品企业集团,到2010年建成3-5个农产品深加工食品工业龙头企业。同时,扶持一批有优势、有基础、有市场、有前景的中小企业,推动大小企业间建立密切的分工协作、专业互补的关联产业群体。
四、着力培育外向型企业,提高广东食品市场占有率
11.突出外向型经济。充分利用毗邻港、澳,国际市场的联络渠道多,信息通畅等优势,加快外向型食品工业的发展;加强外向型经济和食品工业管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重点扶持一批有广东特色、技术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的出口食品加工企业。
12.努力规范市场秩序。抓住“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有利时机,加强同各省市政府的沟通,在市场准入、监督抽查等方面加强合作,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建立预警机制,及时提供国内外贸易的相关信息,协助企业积极应对贸易纷争。
五、抓好食品安全信息和行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作用。
13.加强食品安全信息建设和综合利用。构建部门间的信息平台,实现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建立畅通的信息监测和通报网络体系,形成统一、科学的食品安全信息评估和预警指标体系。
14.加快行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行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对用高新技术或先进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起良好示范作用,是推动传统产业技术进步的重要依托,有助于满足企业对公共技术服务的需求,提升企业竞争力和降低企业成本。以协会、院校和龙头企业为依托,通过吸收国际先进的品牌、管理、行销理念,建立融技术、设备、培训、示范为一体的服务体系,为业内企业提供设计、技术设备引进、检测、人才培训、信息服务、品牌战略及市场开拓等方面的服务。
15.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各种中介组织的作用。整合全社会资源,大力培育食品工业发展平台,发挥协会在参与行业规划、行业管理、项目评估、技术咨询、贸易仲裁、反倾销与应诉、法律法规及标准制定、市场监管等方面的职能,促进食品工业的协调发展。
六、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标准体系、检测体系和信用体系
16.建立食品安全监管机制。研究和借鉴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监管的模式和措施,在省食品安全委员会的指导下,综合协调各职能部门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的职责,建立统一、权威、高效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
17.建立健全食品质量保证体系。加强对农产品种养殖、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等重点环节的监管,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严格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严格审查企业生产条件、严格按标准组织生产、严格产品出厂检验,实行食品安全一次性淘汰制,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的违法犯罪行为。
18.完善我省食品和农产品的质量、卫生标准体系。尽快制定和完善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的行业标准,有选择地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尽最大努力争取部分行业以我省为主制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对具有岭南特色的食品要积极制定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
19.完善检验检测体系。整合现有的检测资源,实现检测信息共享,建立企业自检、行业自律、部门监督抽检、省市县(区)三级检测体系,对食品生产、流通和消费各个环节进行全程监控。
20.加强宣传教育。强化企业法人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的意识,督促企业加强企业道德和规范,引导企业诚信守法,建立自律机制,充分发挥信用的警示和惩戒作用,营造食品安全信用环境,建立我省食品安全信用体系的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使我省的食品安全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促进我省食品工业基础的发展。
七、推进园区建设,推行清洁生产
21.建设特色食品工业示范园区。根据各地资源优势,建设一批具有示范性质的特色食品工业园区。吸引大型跨国食品企业集团和高新技术食品企业入园,促进新的产业聚集。为提高园区企业的效率并减少投入,当地政府可支持在园区建设统一的科技开发中心、质量检测中心、污水处理设施,为园区内企业提供科技等服务。
22.推行清洁生产。坚持高标准、严要求,采用先进工艺和技术,切实推行清洁生产,实行无公害加工,严禁使用有害添加剂,污染物达标排放。保护生态环境,积极研制、开发高附加值农副产品,降低能源消耗,促进食品工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