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葡萄酒市场调查报告
第一部分 市场概况
目前,我国葡萄酒市场也是三足鼎立,有来自国外的企业和品牌,有来自本土的具有一定历史的企业和品牌,还有新进入者和联合品牌,总体上来说,国外品牌占据了高端市场,国内具有一定历史的专业的葡萄酒企业占据了中端市场,一些新进入者和杂牌主要处在低端。
第二部分 市场综合表现
1. 洋品牌,区域消费差距明显
洋酒在中国的消费环境还并不成熟,高品质、高档次的洋酒也只是在北京、上海、重庆、深圳、广州、厦门等发达地区占有市场。
商超、大卖场和夜场,是目前洋酒销售的主力渠道。
2. 干红葡萄酒,依然主导
经过本报记者的各方调查显示,干红在市场上依然处于一个绝对的主导地位。即使是在消费市场比较成熟的上海,其干红消费量也远远大于干白消费量,约占85%-90%左右。在厦门,干红在葡萄酒市场中所占份额也很大。由于受固有的消费习惯的影响,干红占到71.6%,果酒占12.6%,这跟葡萄酒消费引导有直接关系。干红最受欢迎,调查中54%的人认可干红。
3. 干白的回归
目前,国内葡萄酒市场干红的占有率在85%以上,而干白的市场占有率微乎其微。然而,近段时间《华夏酒报》记者在做市场调查的过程中却发现,广东、福建等东南沿海的发达城市,干白的比例已逐渐开始提升。
4. 中低档葡萄酒是主流,高端是趋势
从目前葡萄酒消费成熟的几个城市来看,中低档葡萄酒消费是主流,高端是发展趋势。
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升级,葡萄酒作为健康饮品的价值又被广泛认同,北京当地消费人群对中高档葡萄酒的需求量与日俱增。
上海市场上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关注葡萄酒,上海家乐福古美店被誉为是沪上洋品牌较为集中的商超之一,不少外国人士及国内消费者前去选购,价位也从50元到数百元不等。
在广州,中高档葡萄酒品牌已成主流消费。
福建当地消费人群对中高档葡萄酒的需求量与日俱增。
在温州、烟台、长春等一些二线城市市场,中高档葡萄酒的消费也渐渐升温。
我国目前的葡萄酒产业仍处在培育期。目前人均消费0.38升,城镇人均消费葡萄酒0.7升,与世界人均6升多的消费量差距很大。
第三部分 市场存在的问题
1. 消费市场还不成熟,需要培养
2. 葡萄酒营销缺乏战略突破,需要个性化创新
3. 网络营销迷茫
国内的大中小葡萄酒企业的网络营销与品牌传播策略仅停留在建立一个企业网站,并在某些门户网站和搜索引擎上做些推广或者尝试性地进行B2C(公司—顾客)的经销模式。
4. 低档劣质产品依然充斥市场
旧国标中的一些漏洞,不仅给不法商贩提供了方便,一些正规葡萄酒生产企业也偷工减料,以次充好,这种行为对其他葡萄酒生产企业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影响了我国葡萄酒行业整体水平的提高。
4. 年份与产地依然混乱
在业内,葡萄酒年份标注虚假已经是一个公开的秘密。另外,产地原料的来源也一直鱼龙混杂,一些国内葡萄酒在产地说明上表述不详,或者“挂羊头卖狗肉”。
第四部分 市场开拓建议
1. 差异化竞争
不论是从品牌定位,还是市场决策,都需要整合资源,选择不同的市场路线进行市场攻坚。
2. 专卖店模式
专卖店主要有两种形式:第一种是单品牌专卖,即大型品牌酒业公司自投自建;第二种专卖店是全品牌专卖店,通常由商业流通企业投资建立。
3. 自主创新能力增强
业内专家建议,国内葡萄酒企业现阶段应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打造强势品牌,积极引进国际先进的管理、技术等经验。在营销方式上,企业也要不断创新。
4. 直供仓储营销成葡萄酒销售新亮点
2006年10月至今,300多款来自世界各地的葡萄酒先后入驻上海葡园酒庄——直供式葡萄酒仓储批售中心,夏朵葡萄酒专卖店创始人、台商阙光伦作为该模式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实践探索中强调这样一种理念:尽可能地释放该营销模式的优势来引导消费者购买更多的产品,树立整箱购买的意识。
5. 葡萄酒文化助力市场拓展
在中国,葡萄酒的正式快速发展只有20多年的时间,所以,中国目前还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葡萄酒文化。据悉,文化引导市场将成为众多葡萄酒下一步的发展方向。
来源:《华夏酒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