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世界

首页 > 市场营销 > 行业分析 >

行业分析

“方便面联盟”的启示——行业协会遭遇角色困惑

2007-08-31 14:17 行业分析
行业协会的一个宗旨是积极保护成员的利益,不过,它应该保护的是行业内的平等竞争,维护的是企业的合法利益。如果行业协会的协调和管理行为干扰了市场秩序,违反了有关法律,损害了消费者的选择权,就应该反对并依法进行处罚。

  闹得沸沸扬扬的方便面“价格联盟”事件终于告一段落。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最近几天,中国奶业协会又因《乳品企业自律南京宣言》卷入“变相涨价”的纠纷,更多一些行业协会则忙着表白,将以方便面事件为鉴,决不搞“价格联盟”。行业协会为何如此热衷价格问题?在市场经济中,它们究竟应该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在方便面及一系列同类事件背后,中国的行业协会,正陷入一种对于自身角色的困惑。

  缘何热衷涨价?

  
方便面事件引起全国关注,然而它并非个例。事实上,早在数年之前,上海金饰品行业协会曾因为“指导价”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而伴随CPI指数的走高,国内多家行业协会“涨价”或“变相涨价”消息密集式爆发。6月中国奶业协会的年会上,包括蒙牛、伊利在内的14家乳品企业共同签署了《乳品企业自律南京宣言》,招致“变相涨价”传闻。而7月底,中国快餐业联盟召集包括马兰拉面、和合谷、丽华快餐、大娘水饺等20多家中式快餐企业高层商讨行业性涨价事宜。

  林林总总的“涨价”,似乎突然间让全社会感受到了“行业协会”的力量。有意思的是,此前,国内的行业协会,往往因为“无所作为”而引起社会舆论的担忧。在某种意义上,从“不作为”,到“有所作为”,这其实是一种进步。问题在于,行业协会的“作为”为什么执着于涨价?

  上海市消保委秘书长赵皎黎如此解释这一现象:目前,部分行业协会由企业自发形成,其资金来源完全靠作为会员的企业支付。在这种情况下,行业协会就可能为了自己的收益,不问青红皂白地为企业“打抱不平”。目前,中国的行业协会正在逐步经历“政府主导”到“企业主导”的变革,真正成为企业利益的代言人。

  那么,如何为企业争利益?“涨价联盟”似乎是最简单,也最能让企业认同的做法。于是,在形形色色“联手涨价”的背后,一些行业协会,不知不觉中变成了“涨价协会”。

  生存空间何在?

  国家发改委对方便面协会的处理,向外界传递了一个清晰的信号:涨价联盟,显然不是行业协会应该做的事情。在市场经济中,行业协会究竟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告诉记者,在国际上,行业协会与企业之间的分工非常明确,行业协会是企业利益的代言人和维护者,他们有权为企业伸张正义。但在这一过程中,始终存在一条不容侵犯的规矩:行业协会的行为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它只能在合法的基础上,为企业谋利益。

  “行业协会必须明确自己设立的目标,履行正确职责。”赵皎黎也认为,行业协会的一个宗旨是积极保护成员的利益,不过,它应该保护的是行业内的平等竞争,维护的是企业的合法利益。如果行业协会的协调和管理行为干扰了市场秩序,违反了有关法律,损害了消费者的选择权,就应该反对并依法进行处罚。

  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业协会可以做的事,其实并不少。孙立坚表示,在欧洲许多国家,行业协会可以监督行业内某些公司的违规操作;如果企业正当利益遭到侵犯,比如有人假冒品牌,行业协会将采取相应措施。另外,在国际贸易中,往往是由行业协会出面,对外国公司的倾销行为进行相关交涉,因为由政府直接干预,很容易遭到贸易保护主义的指责。然而,由于国内行业协会的缺位,中国企业往往在与国外行业协会抗衡中不得不“单打独斗”。


  监管角色缺位

  伴随政府逐步从微观经济管理中退出,行业协会的话语权越来越大,已经是一种必然且值得鼓励的趋势。不过,当行业协会对其角色困惑的同时,市场也在困惑,行业协会的行为,是否应该受到某些制衡,谁应该来扮演这一角色?

  至少在目前,政府依然在其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也有专家对此表示担忧,由政府到协会,再由协会到企业的制约链条,很可能存在“行政管理”代替“市场调节”的负作用。行业协会的行为是对是错,最终应该由法制,而非行政的手段进行判断。

  作为企业利益的代言人,行业协会还需要更多元化的制衡力量。孙立坚认为,现在很多行业协会与政府的关系还理不清。政府从市场中逐步退出后,如果行业协会不适当地发挥作用,反而会导致政府管理成本的增加。赵皎黎指出,对行业协会的监督,应该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主管部门监督管理;二是消费者进行监督,其中,消费者的监督非常重要,消费者可以为有关部门提供自己的亲身经历或相关意见,配合职能部门对行业协会进行监管。方便面事件的背后,中国的行业协会们,正在遭遇“成长的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