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山西红枣产业的“忧患”与“前瞻”
外地人说起山西的土特产,红枣首当其冲。近年来,随着山西省农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和新农村建设中特色产业不断壮大,红枣已经成为不少地方,特别是贫困山区农民的一项支柱产业和主要经济来源,枣树栽植面积大约在400—500万亩之间,年产量3亿公斤左右。从这个角度讲,山西红枣能否应对来自市场的竞争,能否健康可持续发展,事关农民群众的增产增收,事关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小康社会建设的大局。
今年9月中下旬,笔者分别对新疆和江西两地红枣的发展状况进行考察,作为一名从事红枣产业研究的科技工作者,所见所闻无不令笔者产生一种紧迫感。这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来自南北两方面的挑战,已经为山西红枣产业的发展敲响了警钟。
“南北夹击”威胁原产地优势
山西是全国红枣的原产地之一,所产大枣久负盛名。运城、吕梁、晋中、临汾等市的多个县都以红枣为特产,相枣、壶瓶枣、骏枣、板枣、木枣等本地枣种名冠华夏。地处西北的新疆是我国新兴的红枣产区,在市场杠杆和政府宏观调控的双重作用下,近年来红枣这一产业在新疆快速发展,大有后来居上之势。与此同时,南方各地发展鲜食枣品种的热情不断高涨,目前在江西、湖南、云南等地已开始规模发展。面对一南一北的咄咄逼人之势,我省的原产地优势能否应对化解?
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内地的优良枣品种不断被引到新疆,极大地丰富了新疆的优质枣种资源。近几年他们在引进新品种的同时,又把先进适用的新技术和相关人才一并引入,目前仅山西就有上百名“土洋”专家在当地从事红枣的种植、深加工等相关产业,使新疆红枣产业具备了较高的起点。同时,新疆具备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产出的红枣品质好,符合绿色无公害甚至可以达到有机食品的标准要求,市场供不应求,售价极高,一级骏枣售价每公斤可达80元,一般亩收入都在万元以上。在此情况下,新疆红枣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如阿克苏地区,5年左右的时间里,红枣的栽培面积由原来的几万亩迅速发展到75万亩,预计“十一五”末,红枣的栽培面积将达到250万亩。可以预见5年-10年内,南疆地区红枣的栽植面积将接近或达到目前全国红枣面积总和。
把鲜枣作为水果消费,南方人比北方人更为喜爱。北方红枣采摘园每公斤鲜枣6元左右,客源一般,而在南方红枣采摘园每公斤26元,供不应求。同时,由于南方各地生产技术不断进步,产量和品质得到提升,如鲜食枣新品种“早脆王”,在江西新余采用大树高接换头技术,当年春季嫁接,秋季每株枣树可产鲜枣2—3公斤,平均单果重30.7克。事实上,近几年新选育的红枣鲜食品种在南方的亩产都比较高,一般可达1000公斤以上。由于产量高、销路畅、效益好,南方各省已开始重视发展红枣产业,农民种植的积极性也很高。
新疆和南方红枣产业的发展,对我国整个红枣产业是一件好事。但就局部来讲,它意味着销售市场上的竞争。难怪不少来自内地的红枣老产区的专家,都有一种“狼来了”的忧患意识。
扬长避短方能“与狼共舞”
相比之下,我省这个红枣原产地,因为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和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不利影响,红枣产业却不断出现新问题,有的已经成为产业发展的致命障碍。
目前在我省红枣生产中,占主导地位的品种是品质一般的木枣,大约占总量的70%—80%,品质好的品种仅占大约10%左右,其它品种占10%—20%。由于我们的枣园多数建在丘陵、沟坡地带,土地瘠薄、干旱缺水,所以平均亩产不到100公斤,种植效益低下。与此同时,病害多、损失惨的状况日渐凸显。近几年,我省最有名的四大名枣:稷山板枣、运城相枣、交城骏枣、太谷壶瓶枣,被枣黑斑病和枣裂果等病害危害的近乎绝收,冬枣和梨枣等鲜食品种,由于怕病害和裂果而提前采收,导致品质大大下降,严重影响市场销售,木枣等一般年份裂果损失在30%左右,多雨年份损失在80%以上。同时,山西省从事红枣深加工的企业很少,现有的绝大多数是简单的初级加工,有划皮、去核、糖煮、晾干而成的糖枣,有清洗、烘烤、分级、装袋而成的精选枣等,而具有高附加值并能走出国门的产品还不多见。大量的残次枣果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利用。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我们的红枣产业是退缩还是迎难而上?其实,“狼来了”并不可怕,只要我们认真分析,调整思路,学会扬长避短,就可“与狼共舞”。
综合全国各大红枣产区的地理气候特点,应更好地调整自身发展思路:西北地区包括新疆、甘肃、宁夏等,气候干旱少雨,特别适宜发展制干品种,而鲜食品种则表现含水量较低,口感较木,加之路途遥远运输不便,不宜过多发展。南方地区(陕西、河南、山东以南地区)降水较多,气候湿润,适宜发展鲜食品种,但该地区所产的鲜枣,果肉酥松,耐储运性较差,以就地销售为好。而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山东等老枣区,则应尽快淘汰抗逆性差的老品种,迅速发展抗性强的新优品种,突出发展抗性强、耐储运的鲜食品种。这样说的原因:一是鲜枣的国际市场十分看好,二是本区域所产鲜枣综合品质最佳。
依据以上观点,山西各大枣区应加大引种力度,筛选适宜的枣品种,形成新的特色,为红枣二次创业搭建平台。目前,省农科院园艺所经过多年的引、选种,已经筛选出一批抗性强,品质好的红枣良种,可供各地试种。
为红枣产业插上腾飞双翼
目前山西省每年投入到红枣产业科研的人、财、物不算少,发表的论文和鉴定的成果也不少,对我省红枣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还有很多制约红枣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久攻不下。这就需要将科研院所、高校及生产一线的科技人员联合起来,集中力量,统筹规划,协作攻关,避免低水平下的重复劳动和资源浪费,让科研、生产紧密地结合起来,走边科研、边示范、边推广的路子,力争在短时间内,能在红枣品种选育、无公害有机化生产、保鲜运输及深加工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使我们的红枣产得下、收得回、存得住、销得出,为山西红枣二次创业作出应有贡献。
大力发展红枣加工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不仅可以拉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扩大就业,还可减少损失,拓宽销路,延长货架期。我省在苹果产业上已尝到甜头,几个大型果汁厂确保了晋南地区苹果种植业的稳步发展,广大果农也从中得到实惠。在红枣深加工方面河南、山东、新疆等地走在前面,如河南新郑奥星集团,该企业年加工红枣上亿斤,产品有八大系列180余种,已远销到新加坡、马来西亚、加拿大、韩国等地。汇源集团在山东乐陵投资5亿元建设的大型枣汁厂即将竣工,投产后年可消化鲜枣5000万公斤以上。这些企业对当地红枣产业的发展,都能起到很好的龙头带动作用。因此,建议各级政府应尽快出台相关政策,吸引大型红枣加工企业落户枣区;扶持现有红枣加工企业近快壮大;普及推广简易烘烤等初加工技术;积极鼓励开发新的加工产品等。总之,通过大幅提高加工能力,解决枣农后顾之忧,确保红枣产业健康发展。(吴国林)
来源:山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