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世界

首页 > 市场营销 > 行业分析 >

行业分析

茶饮料到底含有多少茶?

2007-06-17 15:31 行业分析
在继碳酸饮料、瓶装水之后,茶饮料因其含有茶多酚、维生素和多种矿物质等营养成分,迅速升为中国饮料市场上的第三大品种。但令人担忧的是,由于茶饮料至今没有国家标准,只有部分行业标准,使目前我国茶饮料市场出现了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情况:不少茶饮料竟然不含茶的健康成分——茶多酚,仅仅是由香精、糖精和水勾兑而成;还有一些产品则违规添加防腐剂或微生物指标严重超标……

  自进入90年代以来,被称为“新时代饮料”的茶饮料以年递增17%的速度风靡世界。在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的故乡美国,茶饮料已达到仅次于可乐的地位。在日本和我国的台湾省,茶饮料也早已经超过碳酸饮料。在我国饮料市场,茶饮料已成为唯一可与碳酸饮料抗衡的新型健康饮料。专家分析,近年来茶饮料之所以在我国走俏市场,一是中国人有几千年的饮茶习惯;二是茶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维生素E、维生素A原以及钾、磷等微量元素;三是茶饮料是天然、健康饮料,具有消除疲劳,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血脂等功效;四是方便,茶饮料保持了碗沏茶的功用,又比碗沏茶易携带、易存放。

  然而,我国近年来的一些抽查显示,茶饮料的质量却存在着很多问题:一是部分产品中咖啡因和茶多酚等重要理化指标不合格。茶多酚和咖啡因指标是茶饮料中的特征性指标,并且是茶饮料标准中的强制性指标,不同类型的茶饮料其茶多酚和咖啡因的含量必须达到相应水平,否则就不能称为茶饮料。但在抽查中,甚至有的产品中茶多酚和咖啡因的实际含量达不到标准规定的1/30。二是少数产品菌落总数超标。三是部分产品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四是部分产品标识标注不规范。

茶饮料企业鱼龙混杂

  现在生产茶饮料的企业很多,但规模和设备参差不齐,有投资数千万元生产线的大企业,也有几千元无证无照的手工作坊,其产品的质量差距相当大。有的企业为牟取不当利益,有意掺杂使假;有的企业生产条件简陋,根本不具备必要的生产条件,依靠手工生产产品,而且产品不经检验就出厂销售,质量差距相当悬殊;有的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用糖精甚至色素调制茶饮料。一位茶饮料生产企业的负责人介绍说,目前市场上不仅存在不含茶的茶饮料,还有的茶饮料是用质量很差的茶叶末加工出来的,这样在检查时饮料中虽然也含有茶多酚,但质量就与用好茶叶制成的饮料相差很远,生产成本也就比规规矩矩做茶饮料的企业低得多,这也是一些企业牟取不义之财的方法。由于茶饮料的加工难度不大,一些小企业只看重眼前利益,用茶粉简单地兑成茶饮料,这将大大破坏茶饮料的口味和质量,砸了茶饮料的市场。

只有行业标准是不够的

  目前,茶饮料在全国饮料市场约占15%的份额,但这类产品还没有国家标准,只有部分条文强制执行的QB2499—2000行业标准。但行标执行5年以来,茶饮料行业不断发展,标准不配套的缺陷也日益显现。

  2000年推出的茶饮料行业标准,主要对茶饮料理化指标如茶多酚和咖啡因的含量做了强制性规定,同时进一步加强了对产品质量的规范。但该行业标准属非强制执行,对市场规范不够。另外,有关专家和企业也早就指出,这个标准已经相对滞后,尤其是茶内所含物质成分的浓度、卫生指标、营养物质的保留指标等,还不能与国际上茶饮料向不加任何添加剂的纯茶饮料发展的趋势同步。同时,有关人士对这一行业标准的推行力度表示担忧。由于该标准对于茶饮料的加工工艺过程并无明确规定,只是适用相关卫生标准的各项指标,使一些茶饮料生产者不受法律约束,扰乱了市场秩序。业内人士告诉记者,除了销往国外的速溶茶饮料的茶粉对茶叶选择要求较高外(因国外卫生指标等要求高),目前国内经销的大部分茶饮料选择的多为中低档茶叶。

  专家建议:我国的整体技术水平同国外相比有一定差距。首先,硬件上缺乏适用于茶饮料灭菌、澄清、封盖的专门设备。国内大部分茶饮料厂家设备自动化程度低,可靠性差,精度、速度都难以满足茶饮料的生产要求。有的厂家在对工艺一知半解的情况下,就忙于制造茶饮料生产线,甚至大肆推广“茶饮料无菌冷灌装线”。有专家认为,冷灌装可使包装物成本由原来的1元左右降低到一两角钱。然而,安全性达不到要求,并不能真正做到无菌。在软件上,国内厂家生产工艺落后,如对茶饮料货架期内沉淀、变色、变味的难题还不能完美解决,配方制作水平普遍不高。

来自:食品产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