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低度白酒的历史沿革与白酒发展趋势(下)
2007-06-26 17:46
行业分析
2.1洋酒抢滩中国市场和中国白酒出口受阻,开拓国际市场应该是我们的目标
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酒类消费大国,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加快,贸易壁垒的消除,各国间文化、产品、消费习惯互相渗透、互相影响,并发生着深刻变化。国外蒸馏酒白兰地、威士忌、伏特加等洋酒巨头非常看重中国巨大的酒类消费市场,经过十几年对中国市场的试探、研究,积累了经验,他们凭借资金、品牌、文化、市场运作能力等方面的优势纷纷通过并购、代理,开发针对中国新一代酒民的新品等方式抢滩中国市场。如帝亚吉欧对全兴的并购,轩尼诗推出的40%vol“亥”(hai酒)等都是需要我们重视的。从酒度上看,世界上威士忌、白兰地等蒸馏酒的酒度多为37%vol~43%vol之间,日本烧酒为20%vol~30%vol之间。我国白酒经过30多年的发展,酒度有所降低,平均酒度达到了43%vol左右,但和国外蒸馏酒相比仍然较高。另一方面,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对进口酒度作了严格规定。美国要求进口酒度不超过50%vol,日本要求不超过30%vol,甚至在国际上通行的酒产品分类中,白酒被包含在“浓度小于80%的未改性乙醇及其酒精饮料”和“任何尝试的酸性乙醇及其酒精饮料”两项目录中,再加上“酒精尝试在80%及以上未改性乙醇”,从外贸口径上“酒精和白酒”被当成了一回事。要改变这种局面,需要行业协会、政府部门与有关国际组织协调、勾通,改变目前不利于白酒出口的条条框框,以促进白酒走向国际市场。
2.2消费者结构、消费习惯发生着变化,适应消费者需求是白酒发展的生命力所在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消费习惯、消费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人们饮酒从原来的只求能喝到酒,向以交际、融通情感、自娱自乐转变,并且在满足以上功能的同时更加注重饮酒文明、饮酒健康。消费方式以原来家庭、酒店消费为主,转变为以酒店、酒吧、夜场消费为主,消费者结构也在发生着变化。70年后一代特别是80年后一代逐步成为社会的主力,这一人群基数大(约有几亿)、文化程度较高、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快,他们是外来产品的试用者,饮酒多元化。对白酒低度、卫生、营养、平和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白酒产品的开发也应本着适应消费者需求开发低度、卫生、营养的产品,如:营养型白酒、保健型白酒、适应酒吧夜场消费的低度产品。另一方面,2006年初,世界卫生组织公布了“西太平洋地区减少酒精危害”的报告,同时提出了“饮酒导致公众健康问题”的解决方案。全球20亿酒精消费者,其中:7.63亿人被诊断为酒精饮料导致身体异常,其中较严重的国家有:中国、菲律宾、朝鲜。虽然现在没有明文限制,但这种舆论大大影响到饮用白酒消费者的积极性,白酒行业必须有相应的对策。
2.3啤酒、黄酒、果酒等其他替代性酒品快速发展,切割、蚕食白酒市场蛋糕(见表1)
从饮料酒中啤酒、白酒、黄酒、果酒所占的比例看,啤酒、黄酒所占的比例逐渐增大,2006年规模以上企业饮料酒总产量为4571.17万千升(不含果露酒),同比增长19.59%。其中:啤酒3515.15万千升,累计增长14.70%;白酒397.08万千升,累计增长18.20%;葡萄酒49.51万千升,累计增长18.10%;黄酒63.81万千升,累计增长236.18%。特别是黄酒的增长出现了翻番的势头,白酒虽然增幅达到了18%,但要持续发展并不容乐观。
2.4消费者酒类知识缺乏易被误导,普及酒类知识是全行业的共同责任
据笔者调查,消费者对白酒知识知之甚少,即使是有相当高的学历和职位,并是“职业酒民”的也不例外。他们对好酒、差酒、新酒、陈酒基本不知道如何判断,他们的判定标准就是“顺口、不上头、第二天不宿醉、不头疼”。他们获得酒知识的渠道是:广告、推销、报纸和朋友同事的传播,其中最相信的是朋友的忠告。最近某些地区受“低度酒含铅”流言的影响,一些消费者拒绝消费低度酒。只要有点酒类生产知识的人都明白,这完全是子虚乌有,低度白酒只能是更卫生、更安全,不可能与铅沾上边。在这里,我们不能责备消费者,只能提醒白酒从业者必须利用各种渠道,宣传酒类知识,并在全行业内实行“蓝海战略”,只有把市场和消费群做好,白酒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2.5积极倡导健康、文明、科学饮酒
目前社会上饮酒,以“纯饮”,即不加冰不加水,和畅饮,即大口喝酒为主,造成许多社会问题,影响了白酒的形象。而像同属亚洲的日本、韩国则要温和得多,日本烧酎在25%vol左右,且饮酒时一般配些水果等细酌慢饮。欧美等国则多在酒吧一杯酒在手,边谈边品,享受美酒带来的愉悦。据统计,欧美人均年消费酒量是我们的3~5倍,但并没造成大的社会问题,这与他们的饮酒方式:慢饮、少饮,饮时加冰、加水等不无关系。作为产业界的共同责任,我们应积极倡导一种健康生活、文明饮酒、科学饮酒的消费理念,创造一种健康、时尚的白酒消费潮流,在传统的白酒消费方式中注入全新元素,使之与现代健康的生活方式、消费理念相结合、相融合。
最近,中国酿酒工业协会王延才理事长和沈怡方、高月明、栗永清等专家大力提倡的酒道馆,可以说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要形成风尚气候,需要我们大家都行动起来,而我们则应该成为先行者。
2.6在白酒行业开展“蓝海战略”,推进产业融合,推动低度白酒健康发展
“蓝海战略”则是以创新为中心的战略,强调的是寻找或开创无人竞争的、全新的市场空间和全新的商机,即通过开发新的思维来创造新的改变。当前,许多公司都在削价竞争,形成一片“血腥”的红海。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想在竞争中求胜,唯一的办法就是不能只顾着打败对手,而是要在红海中拓展现有产业的边界,开发出还没有被开发的蓝海,形成没有人竞争的全新市场,这才是最有效的策略。“蓝海战略”是几年前才推出的,其实早在上世纪70年代,张弓酒厂对低度白酒的研制和面市就是一次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蓝海战略的成功实践,从此开启了白酒业从高酒度向低度化发展的战略性转移。
从低度白酒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低度白酒的研发、推广到全社会消费者的普遍接受,到目前低、降度白酒占总产量的86%,这是白酒行业开展“蓝海战略”最好的范例。低度白酒的出现和推广对基础酒生产技术、勾调技术、后处理技术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催生了与之相关的产业。如过滤设备、水处理设备、过滤、吸附介质产业等。目前,这些产业年产值数十亿元,反过来,这些技术和装备的进步升级又促进了低度白酒的发展。约30年前,白酒低度化的成功开创,为后来白酒业的发展创造了许多生机。如今,我们这个行业要进一步发展仍面临着各种竞争,行业同仁应运用蓝海思维和实践,摆脱对白酒业的种种困扰束缚,实实在在地推动行业的发展。
3白酒自身存在的问题
3.1酒度仍然偏高,需进一步降低
自1975年张弓酒厂首次研制成功低度酒以来,30多年在全行业的努力下,白酒低度化取得了一定成绩,平均酒度由原来的60%vol下降到目前的43%vol左右,但与世界其它蒸馏酒相比仍然偏高,从人们的消费趋势和技术进步看,在3~5年后,平均酒度降到40%vol以下,25%vol~35%vol的超低度白酒应该是有市场的。近几年,个别超高度白酒酒度达到70%vol以上,直逼医用酒精的度数,从新品研发的多元化方面讲无可厚非,但从饮酒健康角度则须引起我们的重视。
3.2低度酒生产技术规范有待确立,特别是低度白酒货架期沉淀、水解问题有待解决
自张弓酒厂郭宗武先生首次研制成功低度白酒以来,白酒处理技术上相继出现吸附法(活性炭、淀粉、高岭土等)、膜过滤法、离子交换法、再蒸馏法、增溶法、臭氧催化法等。
各种方法使用效果有异,并各有利弊,有待我们深入研究比较,以规范低度酒生产技术。
低度白酒货架期的稳定性问题需研究解决,其实在低度白酒发展之初即已存在,只是当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这主要是90年代中期之前白酒市场为卖方市场,产品供不应求,出厂后快速消费,低度白酒货架期时间普遍较短,水解问题没有显露出来。近几年,这一问题已引起业界的重视,并开展了一些研究,但研究的深度不够。要有效解决低度酒货架期的稳定性问题,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低度酒水解机理的研究;
②提高基础酒质量、调味酒质量及勾兑用水质量;
③加强勾兑技术研究;
④低度白酒处理技术研究。
3.3白酒营养因子的研究有待深入并确定
以往人们对白酒的偏见之一就是喝白酒除过酒瘾外,根本无营养可言,致使白酒在公众中的形象大受影响,而其它饮料酒则要“文明”、“高雅”得多。啤酒被称为“液体面包”,黄酒被称为“液体蛋糕”,威士忌意思是“生命之水”,白兰地是“葡萄酒的灵魂”等等。在营养因子的研究方面也要深入细致系统得多,如葡萄酒的健康因子“白藜芦醇”的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对白酒健康功能研究要晚得多。近几年,茅台、剑南春、泸州老窖等名酒厂家进行了对白酒健康因子的研究,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季克良高工、徐占成高工、庄名扬教授和吴建峰高工相继发表了论文,指出中国白酒中健康功能性成分是:四甲基吡嗪、多不饱和脂肪酸等,但尚需深入。最近,由中国酿酒工业协会白酒分会组织,江南大学承担,多个著名厂家参与的“169计划”正式启动;由中国酿酒工业协会主办,河南省酿酒协会、河南省张弓酒业有限公司承办的“首届低度白酒高峰论坛及征文活动”也已启动,相信对白酒技术进步,特别是低度白酒的发展必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来源:华夏酒报
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酒类消费大国,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加快,贸易壁垒的消除,各国间文化、产品、消费习惯互相渗透、互相影响,并发生着深刻变化。国外蒸馏酒白兰地、威士忌、伏特加等洋酒巨头非常看重中国巨大的酒类消费市场,经过十几年对中国市场的试探、研究,积累了经验,他们凭借资金、品牌、文化、市场运作能力等方面的优势纷纷通过并购、代理,开发针对中国新一代酒民的新品等方式抢滩中国市场。如帝亚吉欧对全兴的并购,轩尼诗推出的40%vol“亥”(hai酒)等都是需要我们重视的。从酒度上看,世界上威士忌、白兰地等蒸馏酒的酒度多为37%vol~43%vol之间,日本烧酒为20%vol~30%vol之间。我国白酒经过30多年的发展,酒度有所降低,平均酒度达到了43%vol左右,但和国外蒸馏酒相比仍然较高。另一方面,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对进口酒度作了严格规定。美国要求进口酒度不超过50%vol,日本要求不超过30%vol,甚至在国际上通行的酒产品分类中,白酒被包含在“浓度小于80%的未改性乙醇及其酒精饮料”和“任何尝试的酸性乙醇及其酒精饮料”两项目录中,再加上“酒精尝试在80%及以上未改性乙醇”,从外贸口径上“酒精和白酒”被当成了一回事。要改变这种局面,需要行业协会、政府部门与有关国际组织协调、勾通,改变目前不利于白酒出口的条条框框,以促进白酒走向国际市场。
2.2消费者结构、消费习惯发生着变化,适应消费者需求是白酒发展的生命力所在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消费习惯、消费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人们饮酒从原来的只求能喝到酒,向以交际、融通情感、自娱自乐转变,并且在满足以上功能的同时更加注重饮酒文明、饮酒健康。消费方式以原来家庭、酒店消费为主,转变为以酒店、酒吧、夜场消费为主,消费者结构也在发生着变化。70年后一代特别是80年后一代逐步成为社会的主力,这一人群基数大(约有几亿)、文化程度较高、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快,他们是外来产品的试用者,饮酒多元化。对白酒低度、卫生、营养、平和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白酒产品的开发也应本着适应消费者需求开发低度、卫生、营养的产品,如:营养型白酒、保健型白酒、适应酒吧夜场消费的低度产品。另一方面,2006年初,世界卫生组织公布了“西太平洋地区减少酒精危害”的报告,同时提出了“饮酒导致公众健康问题”的解决方案。全球20亿酒精消费者,其中:7.63亿人被诊断为酒精饮料导致身体异常,其中较严重的国家有:中国、菲律宾、朝鲜。虽然现在没有明文限制,但这种舆论大大影响到饮用白酒消费者的积极性,白酒行业必须有相应的对策。
2.3啤酒、黄酒、果酒等其他替代性酒品快速发展,切割、蚕食白酒市场蛋糕(见表1)
从饮料酒中啤酒、白酒、黄酒、果酒所占的比例看,啤酒、黄酒所占的比例逐渐增大,2006年规模以上企业饮料酒总产量为4571.17万千升(不含果露酒),同比增长19.59%。其中:啤酒3515.15万千升,累计增长14.70%;白酒397.08万千升,累计增长18.20%;葡萄酒49.51万千升,累计增长18.10%;黄酒63.81万千升,累计增长236.18%。特别是黄酒的增长出现了翻番的势头,白酒虽然增幅达到了18%,但要持续发展并不容乐观。
2.4消费者酒类知识缺乏易被误导,普及酒类知识是全行业的共同责任
据笔者调查,消费者对白酒知识知之甚少,即使是有相当高的学历和职位,并是“职业酒民”的也不例外。他们对好酒、差酒、新酒、陈酒基本不知道如何判断,他们的判定标准就是“顺口、不上头、第二天不宿醉、不头疼”。他们获得酒知识的渠道是:广告、推销、报纸和朋友同事的传播,其中最相信的是朋友的忠告。最近某些地区受“低度酒含铅”流言的影响,一些消费者拒绝消费低度酒。只要有点酒类生产知识的人都明白,这完全是子虚乌有,低度白酒只能是更卫生、更安全,不可能与铅沾上边。在这里,我们不能责备消费者,只能提醒白酒从业者必须利用各种渠道,宣传酒类知识,并在全行业内实行“蓝海战略”,只有把市场和消费群做好,白酒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2.5积极倡导健康、文明、科学饮酒
目前社会上饮酒,以“纯饮”,即不加冰不加水,和畅饮,即大口喝酒为主,造成许多社会问题,影响了白酒的形象。而像同属亚洲的日本、韩国则要温和得多,日本烧酎在25%vol左右,且饮酒时一般配些水果等细酌慢饮。欧美等国则多在酒吧一杯酒在手,边谈边品,享受美酒带来的愉悦。据统计,欧美人均年消费酒量是我们的3~5倍,但并没造成大的社会问题,这与他们的饮酒方式:慢饮、少饮,饮时加冰、加水等不无关系。作为产业界的共同责任,我们应积极倡导一种健康生活、文明饮酒、科学饮酒的消费理念,创造一种健康、时尚的白酒消费潮流,在传统的白酒消费方式中注入全新元素,使之与现代健康的生活方式、消费理念相结合、相融合。
最近,中国酿酒工业协会王延才理事长和沈怡方、高月明、栗永清等专家大力提倡的酒道馆,可以说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要形成风尚气候,需要我们大家都行动起来,而我们则应该成为先行者。
2.6在白酒行业开展“蓝海战略”,推进产业融合,推动低度白酒健康发展
“蓝海战略”则是以创新为中心的战略,强调的是寻找或开创无人竞争的、全新的市场空间和全新的商机,即通过开发新的思维来创造新的改变。当前,许多公司都在削价竞争,形成一片“血腥”的红海。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想在竞争中求胜,唯一的办法就是不能只顾着打败对手,而是要在红海中拓展现有产业的边界,开发出还没有被开发的蓝海,形成没有人竞争的全新市场,这才是最有效的策略。“蓝海战略”是几年前才推出的,其实早在上世纪70年代,张弓酒厂对低度白酒的研制和面市就是一次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蓝海战略的成功实践,从此开启了白酒业从高酒度向低度化发展的战略性转移。
从低度白酒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低度白酒的研发、推广到全社会消费者的普遍接受,到目前低、降度白酒占总产量的86%,这是白酒行业开展“蓝海战略”最好的范例。低度白酒的出现和推广对基础酒生产技术、勾调技术、后处理技术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催生了与之相关的产业。如过滤设备、水处理设备、过滤、吸附介质产业等。目前,这些产业年产值数十亿元,反过来,这些技术和装备的进步升级又促进了低度白酒的发展。约30年前,白酒低度化的成功开创,为后来白酒业的发展创造了许多生机。如今,我们这个行业要进一步发展仍面临着各种竞争,行业同仁应运用蓝海思维和实践,摆脱对白酒业的种种困扰束缚,实实在在地推动行业的发展。
3白酒自身存在的问题
3.1酒度仍然偏高,需进一步降低
自1975年张弓酒厂首次研制成功低度酒以来,30多年在全行业的努力下,白酒低度化取得了一定成绩,平均酒度由原来的60%vol下降到目前的43%vol左右,但与世界其它蒸馏酒相比仍然偏高,从人们的消费趋势和技术进步看,在3~5年后,平均酒度降到40%vol以下,25%vol~35%vol的超低度白酒应该是有市场的。近几年,个别超高度白酒酒度达到70%vol以上,直逼医用酒精的度数,从新品研发的多元化方面讲无可厚非,但从饮酒健康角度则须引起我们的重视。
3.2低度酒生产技术规范有待确立,特别是低度白酒货架期沉淀、水解问题有待解决
自张弓酒厂郭宗武先生首次研制成功低度白酒以来,白酒处理技术上相继出现吸附法(活性炭、淀粉、高岭土等)、膜过滤法、离子交换法、再蒸馏法、增溶法、臭氧催化法等。
各种方法使用效果有异,并各有利弊,有待我们深入研究比较,以规范低度酒生产技术。
低度白酒货架期的稳定性问题需研究解决,其实在低度白酒发展之初即已存在,只是当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这主要是90年代中期之前白酒市场为卖方市场,产品供不应求,出厂后快速消费,低度白酒货架期时间普遍较短,水解问题没有显露出来。近几年,这一问题已引起业界的重视,并开展了一些研究,但研究的深度不够。要有效解决低度酒货架期的稳定性问题,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低度酒水解机理的研究;
②提高基础酒质量、调味酒质量及勾兑用水质量;
③加强勾兑技术研究;
④低度白酒处理技术研究。
3.3白酒营养因子的研究有待深入并确定
以往人们对白酒的偏见之一就是喝白酒除过酒瘾外,根本无营养可言,致使白酒在公众中的形象大受影响,而其它饮料酒则要“文明”、“高雅”得多。啤酒被称为“液体面包”,黄酒被称为“液体蛋糕”,威士忌意思是“生命之水”,白兰地是“葡萄酒的灵魂”等等。在营养因子的研究方面也要深入细致系统得多,如葡萄酒的健康因子“白藜芦醇”的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对白酒健康功能研究要晚得多。近几年,茅台、剑南春、泸州老窖等名酒厂家进行了对白酒健康因子的研究,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季克良高工、徐占成高工、庄名扬教授和吴建峰高工相继发表了论文,指出中国白酒中健康功能性成分是:四甲基吡嗪、多不饱和脂肪酸等,但尚需深入。最近,由中国酿酒工业协会白酒分会组织,江南大学承担,多个著名厂家参与的“169计划”正式启动;由中国酿酒工业协会主办,河南省酿酒协会、河南省张弓酒业有限公司承办的“首届低度白酒高峰论坛及征文活动”也已启动,相信对白酒技术进步,特别是低度白酒的发展必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来源:华夏酒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