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果蔬营养味道不如露地菜
2007-07-11 10:30
行业分析
“现在的人多幸福啊,一年四季都有新鲜蔬菜,想吃啥吃啥。记得我们小时候,冬天饭桌的菜就那么三种——白菜、土豆、大萝卜。每年夏天还得往玻璃瓶里存西红柿酱,哪有现在人的口福啊。”56岁的宋大妈感慨。
的确,果蔬的生长规律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但现在大棚技术的运用,却颠覆了这一规律,极大地方便和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和口味。可日子长了,这些果蔬吃起来却总觉得少了点什么。“看着红彤彤的西红柿,吃起来却不酸不甜;切开顶花带刺儿的黄瓜,却闻不到扑鼻的清香;明明是甜瓜,到了嘴里好像有些发苦……”也难怪不少人发出了“瓜不香,果不甜,菜无味”的感慨。更有部分果农、菜农出于对经济效益的过度追求,滥用各类激素、化肥,为大棚果蔬种植带来了不和谐音。
我国大棚面积占全球80%
国家蔬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陈殿奎告诉记者,目前我国温室大棚总面积占全球的80%。就北京、河北、山东等北方省份而言,每年12月至次年4月生产的蔬菜,基本都来自温室大棚。陈殿奎表示,大棚技术能人为调控环境,比如西瓜正常产在夏季,可通过温室大棚种植,冬天就能熟;传统蔬菜西红柿本应初夏供应市场,但用温室栽培,能提前到春天上市。此外,大棚还能最大程度发挥生产潜能,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但到了夏秋季节,“大棚菜”显然不如“露地菜”受欢迎。北京市农业局有关人士表示,冬春季,反季蔬菜占京城蔬菜供应量的50%以上;可夏秋季面向北京市民供应的蔬菜基本上都是露地菜。记者在北京市朝阳区甜水园、红庙北里等几家农贸市场看到,水果、蔬菜市场热闹纷呈。从事水果批发的蒋先生热情地对记者说:“我这除西瓜、桃是露地的外,其他60%全是大棚的。到了七八月,基本全是露地水果了。拿西瓜来说,露地的卖1块,大棚的卖8毛,虽然贵点,但多数人爱买露地的,毕竟好吃些。”
大棚果蔬没以前好吃了
不过,任何技术都可能有利有弊。大棚让老百姓一年四季都吃上了新鲜果蔬,改善了生活,促进了健康;但同时也有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好看不好吃”便是最重要的一点。北京蔬菜研究中心高级农艺师张宝海表示,大棚菜接受阳光不够。露天种植的果蔬,光照充足,光合作用强,其矿物质含量很丰富;相反,在大棚里种植的果蔬,通风不好,光照不够,使表面水分蒸发,从土壤中吸收的矿物质也随之减少,营养也降下来了。
没熟就采摘,然后用化学制剂催熟。有些菜农为提前果蔬上市时间,西红柿还半生着就摘下来,用“乙烯利”一喷,表面会很快变红;种瓜基本由人工授粉改用“坐瓜灵”,长得快,产量高,但稍不当就变味,甜瓜发苦就是这个原因。菜农老王直言,“早摘下来的瓜果,甭管口味多差,照样能卖个好价;可等瓜果大批量上市后,就算再好吃,价格都差不离。谁家都这样,为了多挣钱,我们根本顾不上好不好吃,不然本都收不回来。”
有机肥减少。过去种地都上农家肥,种出来的菜好吃有味。而现在为求高产,农民们往往猛追化肥,上氮肥过多。
多选用抗病高产品种。如以前的西红柿皮薄、味浓,但易裂果,现在为了好运输、方便保存,就选用硬肉的种子,口感差了不少。
正因为种种“高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得“大棚果蔬的营养价值远不如从前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食品科学技术室主任霍军生发出这样的感慨。同时,国外一项调查显示,现在西红柿的酸甜度值是2.77,比过去损失了近15%;维生素C含量比30年前下降了17毫克。食品专家的测量结果则表明,大棚蔬菜所含叶绿素、维生素C、糖分、矿物质、钙等营养成分都比露地菜低,而有害物质亚硝酸盐、砷的含量却上涨了。
不只如此,果蔬中添加的化学激素还可能引起儿童性早熟,破坏成人肝脏、肾脏等器官,甚至可能致癌。
选大棚食品应注意啥
面对种种果蔬种植技术,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范志红表示:“中国人也该知足了!毕竟我们要解决的是10多亿人的‘菜篮子’问题,现在的果蔬比过去丰富多了,这是可喜的进步。我去过一些欧美国家,他们的果蔬还不如中国大棚出来的好吃呢!”
那么,该如何选购大棚果蔬呢?范志红建议,首先,别买不到成熟期的水果,“如果一种水果离成熟期还差半个月,但又长得很好看,那很可能是用了催熟剂。如催熟的西瓜,瓜皮颜色鲜嫩、条纹浅淡、瓜蒂发青。”
其次,闻气味。自然熟的水果,大多在表皮上能闻到果香味;催熟的水果不仅没有果香,甚至还有异味,“比如一些催熟的水果总有股发酵味”。
最后,如果冬天想吃反季蔬菜,也最好多买些洋葱、胡萝卜、茄子等,因为其中农药残留物较少。吃时可以采取光照、削皮、水烫等加工方式。
霍军生则提醒,由于大棚果蔬营养含量比以前低,这就需要我们格外增加食用量。如以前吃一个西红柿所摄取的维生素,现在必须同时吃一个猕猴桃才能补充上;原来一斤青菜所含的叶绿素、钙、矿物质等营养成分,现在可能需要一斤半甚至两斤才能补回来,或者,也可以另外吃些强化营养食品、片剂等。(何洪泽 邓晨 田野)
的确,果蔬的生长规律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但现在大棚技术的运用,却颠覆了这一规律,极大地方便和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和口味。可日子长了,这些果蔬吃起来却总觉得少了点什么。“看着红彤彤的西红柿,吃起来却不酸不甜;切开顶花带刺儿的黄瓜,却闻不到扑鼻的清香;明明是甜瓜,到了嘴里好像有些发苦……”也难怪不少人发出了“瓜不香,果不甜,菜无味”的感慨。更有部分果农、菜农出于对经济效益的过度追求,滥用各类激素、化肥,为大棚果蔬种植带来了不和谐音。
我国大棚面积占全球80%
国家蔬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陈殿奎告诉记者,目前我国温室大棚总面积占全球的80%。就北京、河北、山东等北方省份而言,每年12月至次年4月生产的蔬菜,基本都来自温室大棚。陈殿奎表示,大棚技术能人为调控环境,比如西瓜正常产在夏季,可通过温室大棚种植,冬天就能熟;传统蔬菜西红柿本应初夏供应市场,但用温室栽培,能提前到春天上市。此外,大棚还能最大程度发挥生产潜能,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但到了夏秋季节,“大棚菜”显然不如“露地菜”受欢迎。北京市农业局有关人士表示,冬春季,反季蔬菜占京城蔬菜供应量的50%以上;可夏秋季面向北京市民供应的蔬菜基本上都是露地菜。记者在北京市朝阳区甜水园、红庙北里等几家农贸市场看到,水果、蔬菜市场热闹纷呈。从事水果批发的蒋先生热情地对记者说:“我这除西瓜、桃是露地的外,其他60%全是大棚的。到了七八月,基本全是露地水果了。拿西瓜来说,露地的卖1块,大棚的卖8毛,虽然贵点,但多数人爱买露地的,毕竟好吃些。”
大棚果蔬没以前好吃了
不过,任何技术都可能有利有弊。大棚让老百姓一年四季都吃上了新鲜果蔬,改善了生活,促进了健康;但同时也有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好看不好吃”便是最重要的一点。北京蔬菜研究中心高级农艺师张宝海表示,大棚菜接受阳光不够。露天种植的果蔬,光照充足,光合作用强,其矿物质含量很丰富;相反,在大棚里种植的果蔬,通风不好,光照不够,使表面水分蒸发,从土壤中吸收的矿物质也随之减少,营养也降下来了。
没熟就采摘,然后用化学制剂催熟。有些菜农为提前果蔬上市时间,西红柿还半生着就摘下来,用“乙烯利”一喷,表面会很快变红;种瓜基本由人工授粉改用“坐瓜灵”,长得快,产量高,但稍不当就变味,甜瓜发苦就是这个原因。菜农老王直言,“早摘下来的瓜果,甭管口味多差,照样能卖个好价;可等瓜果大批量上市后,就算再好吃,价格都差不离。谁家都这样,为了多挣钱,我们根本顾不上好不好吃,不然本都收不回来。”
有机肥减少。过去种地都上农家肥,种出来的菜好吃有味。而现在为求高产,农民们往往猛追化肥,上氮肥过多。
多选用抗病高产品种。如以前的西红柿皮薄、味浓,但易裂果,现在为了好运输、方便保存,就选用硬肉的种子,口感差了不少。
正因为种种“高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得“大棚果蔬的营养价值远不如从前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食品科学技术室主任霍军生发出这样的感慨。同时,国外一项调查显示,现在西红柿的酸甜度值是2.77,比过去损失了近15%;维生素C含量比30年前下降了17毫克。食品专家的测量结果则表明,大棚蔬菜所含叶绿素、维生素C、糖分、矿物质、钙等营养成分都比露地菜低,而有害物质亚硝酸盐、砷的含量却上涨了。
不只如此,果蔬中添加的化学激素还可能引起儿童性早熟,破坏成人肝脏、肾脏等器官,甚至可能致癌。
选大棚食品应注意啥
面对种种果蔬种植技术,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范志红表示:“中国人也该知足了!毕竟我们要解决的是10多亿人的‘菜篮子’问题,现在的果蔬比过去丰富多了,这是可喜的进步。我去过一些欧美国家,他们的果蔬还不如中国大棚出来的好吃呢!”
那么,该如何选购大棚果蔬呢?范志红建议,首先,别买不到成熟期的水果,“如果一种水果离成熟期还差半个月,但又长得很好看,那很可能是用了催熟剂。如催熟的西瓜,瓜皮颜色鲜嫩、条纹浅淡、瓜蒂发青。”
其次,闻气味。自然熟的水果,大多在表皮上能闻到果香味;催熟的水果不仅没有果香,甚至还有异味,“比如一些催熟的水果总有股发酵味”。
最后,如果冬天想吃反季蔬菜,也最好多买些洋葱、胡萝卜、茄子等,因为其中农药残留物较少。吃时可以采取光照、削皮、水烫等加工方式。
霍军生则提醒,由于大棚果蔬营养含量比以前低,这就需要我们格外增加食用量。如以前吃一个西红柿所摄取的维生素,现在必须同时吃一个猕猴桃才能补充上;原来一斤青菜所含的叶绿素、钙、矿物质等营养成分,现在可能需要一斤半甚至两斤才能补回来,或者,也可以另外吃些强化营养食品、片剂等。(何洪泽 邓晨 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