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透视: “名酒”评选波澜依旧
2007-05-16 09:12
行业分析
近一段时间以来,中国酒类行业正发生一件引人注目的大事。自去年9月29日起,由中国商务部开评的“中国畅销名酒”在业界(葡萄酒、啤酒、白酒)掀起巨大波澜,尤其在白酒行业反应最为强烈。因为几个月来以来,一直有一种说法在白酒业界盛传,“中国畅销名酒”评定就是停顿了17年之久的“中国名酒”的再次开评,就是“第六届中国名酒”的评定。
酒业老板猴急
我国自1952年开始评定“中国名酒”,至1989年共评定了五届,因种种因素,第五届以后终止了评定。一种坊间常听到的说法是“因为越评越不正规”。甚至有业界人士直言不讳地指出:最后成了花钱就给评……
目前,市场上流行和媒体上经常报道的中国“四大名酒”、“八大名酒”、“十大名酒”,“十三大名酒”,“十七大名酒”就是当年五届“国级”评酒会评出来的。现在,这些名酒仍为人们耳熟能详,比如茅台、泸州老窖、汾酒、西风、五粮液、剑南春、郎酒、洋河、古井贡等等。尽管经过17年的市场洗礼后,有一部分老名酒已风光不在,但是,中国老名酒的光环不言而喻,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老名酒标签是酒类市场的硬通货,成为开启市场的通行证和敲门砖。
据悉,“中国畅销名酒”评定活动企业自愿申报,不收费用。评选评定所涉样品,由商务部在市场上统一购买,不到企业索要,组织较为严密,非评酒相关人员一律不准进入评酒场所。评定结果将明显有别于以往的部优酒评定,开评时商务部只请了4家媒体观摩,“中国畅销名酒”将每五年评定一次。
但是,关于“17年后的首次评定”还是引起了媒体对其他方面的关注。北京某财经媒体一篇“畅销名酒评定 酒业老板猴急”的文章,于2006年11月18日开始在网上大量传播,流传甚广。报道称,自开评以来,北京北郊小汤山附近的某幢建筑楼,几乎把所有酒业巨头的魂都勾走了,全中国的酒业公司老板们,都在北京忙活着:拜码头、找路子。
另据四川一家媒体报道,因种种原因,“中国畅销名酒”评定过程将有可能延长时间和推迟公布日期。
初选名单姗姗来迟
2007年4月12日,商务部网站上以商务部市场运行司名义发布了“第六届中国名酒初选名单”公示(公示期为2007年4月12日至4月20日)。这一名单在最短时间内,首先被酒类行业媒体转载传播,并引起行业广泛关注。令行业人士望眼欲穿的“第六届中国名酒初选名单”经过7个多月的酝酿,姗姗来迟,终于公示出来。但名单同时也引来异议,并成为行业论坛的热点。按照以往“中国惯例”,初选名单公示后,如果没有异议就会生效。但是,一份《关于对商务部“第六届中国名酒初选名单”的异议》的“檄文”在网上不胫而走,并被不断传播,该文尽管没有署名,但看得出是一篇较为严谨、懂行、逻辑清晰、有理有据的“异议”。这种在网上发布而又没有署名的“异议”是否会引起人们的注意,引来更多的“异议”呢?进一步说,又会否影响商务部呢?
也许这篇“檄文”并不是空穴来风,除了业外媒体有意无意“暴露内幕”。整个行业界之前也有不同反映,尤其在白酒界曾经出现过不同的态度:前五届中国名酒榜上有名的大企业或品牌平淡看待,顺其自然;新名酒表现积极,寄予厚望;区域强势品牌意识超前,竞争激烈。
所以,商务部这场“中国畅销名酒”评定,一开始就有了存在异议的可能。据说,这次商务部开展的“中国畅销名酒”评定,着重是从规模、效益和品牌成熟度考虑。但是,一但真正以“第六届中国名酒”的名义“白纸黑字”地公示出来,还是几乎把所有行业人士的眼睛闪了一下。
有媒体报道称:连商务部内部人士都担心,这样的“评定”可能会出力不讨好。各地都有自己的“名酒”,评谁不评谁都难办——畅销不畅销,原该由市场说了算,但现在市场壁垒重重,评个“畅销品牌”能给谁看? 更何况市场是动态的,评上“畅销品牌”的假如不畅销了怎么办?没评上的假如又畅销了,又该埋怨谁呢?
酒业老板猴急
我国自1952年开始评定“中国名酒”,至1989年共评定了五届,因种种因素,第五届以后终止了评定。一种坊间常听到的说法是“因为越评越不正规”。甚至有业界人士直言不讳地指出:最后成了花钱就给评……
目前,市场上流行和媒体上经常报道的中国“四大名酒”、“八大名酒”、“十大名酒”,“十三大名酒”,“十七大名酒”就是当年五届“国级”评酒会评出来的。现在,这些名酒仍为人们耳熟能详,比如茅台、泸州老窖、汾酒、西风、五粮液、剑南春、郎酒、洋河、古井贡等等。尽管经过17年的市场洗礼后,有一部分老名酒已风光不在,但是,中国老名酒的光环不言而喻,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老名酒标签是酒类市场的硬通货,成为开启市场的通行证和敲门砖。
据悉,“中国畅销名酒”评定活动企业自愿申报,不收费用。评选评定所涉样品,由商务部在市场上统一购买,不到企业索要,组织较为严密,非评酒相关人员一律不准进入评酒场所。评定结果将明显有别于以往的部优酒评定,开评时商务部只请了4家媒体观摩,“中国畅销名酒”将每五年评定一次。
但是,关于“17年后的首次评定”还是引起了媒体对其他方面的关注。北京某财经媒体一篇“畅销名酒评定 酒业老板猴急”的文章,于2006年11月18日开始在网上大量传播,流传甚广。报道称,自开评以来,北京北郊小汤山附近的某幢建筑楼,几乎把所有酒业巨头的魂都勾走了,全中国的酒业公司老板们,都在北京忙活着:拜码头、找路子。
另据四川一家媒体报道,因种种原因,“中国畅销名酒”评定过程将有可能延长时间和推迟公布日期。
初选名单姗姗来迟
2007年4月12日,商务部网站上以商务部市场运行司名义发布了“第六届中国名酒初选名单”公示(公示期为2007年4月12日至4月20日)。这一名单在最短时间内,首先被酒类行业媒体转载传播,并引起行业广泛关注。令行业人士望眼欲穿的“第六届中国名酒初选名单”经过7个多月的酝酿,姗姗来迟,终于公示出来。但名单同时也引来异议,并成为行业论坛的热点。按照以往“中国惯例”,初选名单公示后,如果没有异议就会生效。但是,一份《关于对商务部“第六届中国名酒初选名单”的异议》的“檄文”在网上不胫而走,并被不断传播,该文尽管没有署名,但看得出是一篇较为严谨、懂行、逻辑清晰、有理有据的“异议”。这种在网上发布而又没有署名的“异议”是否会引起人们的注意,引来更多的“异议”呢?进一步说,又会否影响商务部呢?
也许这篇“檄文”并不是空穴来风,除了业外媒体有意无意“暴露内幕”。整个行业界之前也有不同反映,尤其在白酒界曾经出现过不同的态度:前五届中国名酒榜上有名的大企业或品牌平淡看待,顺其自然;新名酒表现积极,寄予厚望;区域强势品牌意识超前,竞争激烈。
所以,商务部这场“中国畅销名酒”评定,一开始就有了存在异议的可能。据说,这次商务部开展的“中国畅销名酒”评定,着重是从规模、效益和品牌成熟度考虑。但是,一但真正以“第六届中国名酒”的名义“白纸黑字”地公示出来,还是几乎把所有行业人士的眼睛闪了一下。
有媒体报道称:连商务部内部人士都担心,这样的“评定”可能会出力不讨好。各地都有自己的“名酒”,评谁不评谁都难办——畅销不畅销,原该由市场说了算,但现在市场壁垒重重,评个“畅销品牌”能给谁看? 更何况市场是动态的,评上“畅销品牌”的假如不畅销了怎么办?没评上的假如又畅销了,又该埋怨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