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世界

首页 > 市场营销 > 行业分析 >

行业分析

分析安徽啤酒全球化进程

2007-05-16 09:32 行业分析


  ◆进程记录:全球化势力 主导“圈人运动”


  6400万安徽人平均每人每年要喝下40瓶左右的500毫升装的啤酒:根据啤酒业内的一份统计数据,2006年,安徽市场共销售了125万吨啤酒。基于这样的数据,啤酒市场的争夺主要就是"圈人运动",将一个人“圈”进市场范围,从理论上说,就能多增加40瓶啤酒的销量,按一瓶啤酒平均2元钱的价格计算,啤酒企业就能从每个人身上实现80元的销售收入。

  据啤酒业人士预测,今年夏天这样的“圈人运动”将更加激烈。因为,从全国市场来看,啤酒行业已经进入更为深刻的格局变动期。这种变动在2006年已经拉开序幕,一个显著的信号就是,青岛啤酒在全国市场多年销量第一的地位已经被后来居上的华润雪花所取代:去年,华润雪花在全国销售啤酒530万吨,而青啤为454万吨。两大巨头最近分别公布了新的销量扩张计划:青啤在2007年要确保508万吨的销量,而华润雪花的目标是到2010年在全国实现1100万吨产能。这样的“大计划”预示着,全国的啤酒行业将进入真正的整合期。

  在这种格局大变动时期,根据啤酒行业的“圈人运动”理论,安徽是人口大省,并且已有华润雪花、青啤集团等大集团在安徽设厂,因此,不排除有全国其它啤酒集团来皖“圈人”的可能。据了解,目前已经有国内啤酒集团的高层领导到皖南频繁考察、接触,皖南部分本土的啤酒厂已进入谈判出售阶段。

  与此同时,已经在皖立足的全国三大啤酒公司在安徽境内展开新的角逐:华润雪花啤酒通过一系列的并购行为,目前已经将安徽长江以北的人口全部“圈进”其势力范围,并且占据着70%以上的份额。而在沿江以及长江以南,青啤与重啤已经先于华润雪花展开了“圈人运动”,青啤在芜湖、马鞍山拥有两家工厂、而重啤在宣城与池州拥有两家工厂。华润雪花作为安徽啤酒行业的销量冠军,但在长江以南的主要市场仅集中在城市,并且市场份额也只占到40%左右。

  目前主导安徽啤酒格局力量均位列中国最大的十家啤酒集团,并且都已经有全球最强的啤酒业资本介入。华润雪花的第二大股东SAB集团是全球最大的啤酒集团之一、青啤的第二大股东是美国最大的啤酒公司AB公司、重啤的第二大股东是苏格兰的纽卡斯尔啤酒公司也是全球最大的十家啤酒集团之一。因此,2007年的安徽啤酒市场,上演的其实是一场“全球化”的角逐。

◆专家观点:全球化,一杯怎样的“啤酒”?

  “如果是在5年或者更早一些时间之前的4月份,主管工业经济的政府部门几乎每年都要做这样一件事:把全省20多家啤酒厂有关人员召集到一起开会,主要内容就是协调价格。”曾经担任政府工业经济咨询专家的合工大经济系主任刘志迎教授如此感叹着啤酒行业的“今非昔比”。

  放眼安徽,像啤酒行业这样被深度卷入了全球化产业布局体系的产业并不多见。而对于这杯全球化的“啤酒”,曾经目睹了安徽啤酒市场乱局的刘志迎教授到底品出怎样的滋味?从“政府开会”到“资本发言”

  刘志迎:现在回想起来,“政府开会”协调20多个啤酒厂价格策略的努力,往往收到的却是一种讽刺性的效果:政府部门领导越是“苦口”忠告这些啤酒企业,稳定价格,确保利润才能长远发展,企业越是“阳奉阴违”,有的企业老总甚至一面在会上签订价格同盟,一面私下里打电话给销售老总布置降价事宜。

  其实,全省17个市有20多家啤酒厂,最终的局面就是每个啤酒厂只能固守自己的一方天地,选择“当地化”生存。这种生存方式的恶果就是,企业要不做不大规模,要不想上规模就只能牺牲原本并不丰厚的利润,因为这些企业要想开拓外地的市场,只能比把守那块“天地”的啤酒厂的产品卖得便宜,而至于渠道整合、品牌整合则根本谈不上,这个品牌不行,明年就再换个品牌。

  企业太多、品牌太多,最终企业与品牌都只能在全国性乃至全球性的竞争中逐步淡出市场,这样的教训,在安徽的消费品行业中太普遍了,比如安徽的乳制品行业,原来也是几乎每个市都有一个牛奶厂,结果,现在仍然“健在”的屈指可数,并且也与啤酒企业一样,被并入了全国性大企业的体系。

  安徽啤酒因资本并购而步入新的发展阶段,对省内很多产业都是一个启示:期待“政府开会”来协调与保护的产业,最终只会不堪一击。而一个产业真正的成长为大产业,决定话语权仍然是资本纽带上的整合。“品牌自主权”

  刘志迎:尽管安徽啤酒市场这几年格局发生很大改变,但原先的“老品牌”仍然有市场空间。这显然是一种提醒:在目前全球化的产业资本已经越来越深度介入了国内各个行业的态势下,“品牌自主权”更值得省内经济界关注。因为过去10多年时间内,在“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思路下,安徽很多著名的品牌都已经逐步被边缘化,并且逐步淡出人们的记忆。

  安徽不能做“无品牌产权”的省份,如今,身处全球化的资本并购大潮中,安徽必须树立这样的危机感。

◆记者观察:“全球化”并不神秘

  如果将一家啤酒厂生产的啤酒拉到250公里以外的市场上去卖,就不会赚钱。啤酒必须在一定的销售半径范围内销售才能保证获利,因此,啤酒本身是最“本土化”的产品。

  不过,安徽的啤酒行业已经成为在安徽省内第一波被全球化了的行业之一,安徽啤酒市场的每一个大动作背后,都留下了国内以及全球最强势的啤酒业产业资本暗中角力的痕迹。

  一个必须“本土化”的行业却被“全球化”了,安徽啤酒业走出一条独特的轨迹。如今,安徽的啤酒行业已经由3年前的“小散乱”逐步成长为一个大产业,从税收来看,按1吨啤酒400元的税收来计算,安徽去年卖了125万吨啤酒,其直接的税收贡献应当在5亿元以上;从生产能力来看,目前安徽已经成为全国啤酒酿造大省之一。这是安徽啤酒“全球化”的成果。

  但这样的“成果”也是安徽这片土地孕育出来的。啤酒业给其它行业的启迪在于:一个产业的“全球化”并不神秘,全球化不是一种“仪式”,而是一个务实的过程。被“全球化”的安徽啤酒业,其市场运作的核心还是基于本土化的市场,包括啤酒的口味,也都是因区域而异的。“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并不存在想象中的鸿沟。

  改变是必须的,这一点毋庸置疑。一家全国啤酒企业安徽公司的销售主管,在记者面前,这样评价另一家啤酒巨头设在安徽江南某市的分公司:如果你去他们那儿采访,别说见到像我这样的销售主管,连见他们的公关科长,都需要一步步地审批。当然,这样的僵化体制也最终酿成恶果:这家企业虽然背靠全国的啤酒巨头,但连续多年的亏损额已经上亿。“全球化”不是一场“巨变”,但一定需要实实在在的改变,这就是安徽啤酒成长历程中,最值得“阅读”的内容。(胡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