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何因导致食盐专营难以放手?
2007-06-04 17:10
行业分析
生产、供应和市场上售卖的食盐至今尚不能保证是合格碘盐;消费者缺乏较强的自我保护意识,难以自觉选择食用碘盐;政府对食盐市场监管还不到位我国盐业体制改革相关工作已开展两年有余,其改革重点是食盐的流通体制改革,改革的主要问题是要改变食盐的流通和管理体制。
日前,中国盐业协会理事长董志华向外界透露,由国家发改委起草的盐业体制改革方案咨询已接近尾声,即将出台的盐业体制改革方案将更有利于坚持食盐加碘防治碘缺乏危害的基本国策,而食盐专营目前还不会取消。食盐专营力保碘盐覆盖食盐专营不会取消。新的盐业体制改革依然坚持食盐专营政策是为了防治碘盐缺乏危害。这是记者近日从中国盐业协会得到的确切消息。
我国的盐业体制改革始于两年前。2005年,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意见》,首次明确提出研究制订盐业体制改革方案。盐业体制改革的重点放在食品盐的流通体制改革,改革的主要问题是要改变食盐的流通和管理体制。业内人士称,盐业体制改革首先是理顺政企关系;其次是改革产销关系。目前国内大部分地方的盐业还是产销分离,而有的地方已经实现产销一体化。
我国盐业管理中,主要分工业用盐和食用盐,工业盐对市场已完全放开,食用盐则由国家专营。目前我国绝大部分省、市、自治区的盐业管理体制都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盐业公司既是食盐和两碱工业用盐之外其他工业盐的经营者,同时又是兼有盐业管理行政职能的政府管理部门,是盐政执法者和生产企业的主管部门。其体制模式基本是,职能分开,机构分设,合署办公,密切配合。但是也有例外,目前广东和青海的政企是完全分开的。
统计显示,目前青海的碘盐覆盖率位居全国倒数第二,并已影响到邻近省份的碘盐覆盖率也相应走低。广东作为我国首个建立食盐专卖局的省份,打击私盐的力度为全国之最,在2000年就已实现消除碘缺乏危害的阶段性目标。然而,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广东的食盐加碘防治碘缺乏危害工作严重滞后,致使私盐泛滥。
对于食盐继续实行专营,董志华认为有三个因素,一是生产、供应以及市场上售卖的食盐必须是合格的加碘盐;二是消费者有较强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自觉选择食用碘盐;三是政府对市场的监管要到位。而目前这些都还做不到。缺碘是由自然环境造成的,要改变自然环境中的缺碘状况几乎是不可能的,如果停止食用碘盐,碘缺乏病就会死灰复燃。这也就是食盐专营目前还不能取消的主要原因。
食盐专营还要多久碘的覆盖只是盐业改革的基本原则之一。业内人士称,改革还包括要有利于盐业的健康发展,有利于提高行业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改革要考虑到有旧体制的衔接,不能推倒重来,要稳妥地过渡;改革要有利于形成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新的体制要有利于各方面的平等竞争。
按照现行体制,地方各省盐业公司销售的食盐不能擅自跨区域销售,除非有国家发改委的调配计划。如果一个省的食盐拿到另外一个省份去卖,就等于是私盐。而这一体制或许在即将出台的盐业体制改革方案中得到改变。由发改委工业司委托所做的中国盐业体制改革方案研究报告建议,盐业体制改革应改变各省各自为政的局面。“这意味着,各省盐业公司的盐可以自由流通。”参与该改革方案报告起草的有关人士透露。而中国盐业总公司也曾提出一个盐业体制改革的方案,就是要加强专营,把盐业的模式改成类似于烟草专营的模式,将各省的各自为政改成一条线管理。
为此,去年初广东提出在食盐专营体制下,“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机制”。适度增加食盐批发企业,引入竞争机制,从而彻底打破一家企业唱“独角戏”的现状,把政府职能转变到监管轨道上来。
然而,私盐的泛滥仍是困扰盐业的一大难题。目前私盐的价格比盐业公司生产的盐要低很多,这对我国盐业生产和销售造成严重冲击。近年来,以低价工业盐充当食用盐的事件时有发生,不按卫生标准生产、少加或不加碘的小型食盐生产企业和作坊式企业也屡有曝光,偷税漏税更使私盐得以低价扰乱行业秩序。由于私盐生产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不是行业内的正规企业,其设备简陋,生产的不合格产品出现问题后难以追究其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以致私盐屡禁不止。
食盐加碘是一般企业做不了的,必须有政府及专门的技术人员和资金支持才能做好这方面的事情。食盐彻底市场化,意味着食盐与普通食品将没有区别。在我国,食盐和普通食品的显著区别在于,食盐是碘营养的载体。
目前,我国是世界上碘营养覆盖率最好的国家之一,“一旦盐业体制改革滞后,碘盐覆盖率降下来,其政治影响是难以承受的。”业内人士的担忧,也正是国家决策部门所担心的。“碘的覆盖指标和范围,是衡量盐业体制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目标。”
业内人士表示,食盐不可能永远专营下去,盐业的政企不是说绝对不能分,关键是分的形式和分到什么程度。而这也促使盐业必须不断改革,即便将来盐业放开了,盐业公司也要能够继续保证向市场供应合格的碘盐,也能继续占领市场。不可否认,根据目前的状况,食盐必须实行专营是毋庸置疑的,盐业体制改革不可能一步到位。至于现有体制和改革目标之间距离的拉近,则需要一个渐进的过渡期.
日前,中国盐业协会理事长董志华向外界透露,由国家发改委起草的盐业体制改革方案咨询已接近尾声,即将出台的盐业体制改革方案将更有利于坚持食盐加碘防治碘缺乏危害的基本国策,而食盐专营目前还不会取消。食盐专营力保碘盐覆盖食盐专营不会取消。新的盐业体制改革依然坚持食盐专营政策是为了防治碘盐缺乏危害。这是记者近日从中国盐业协会得到的确切消息。
我国的盐业体制改革始于两年前。2005年,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意见》,首次明确提出研究制订盐业体制改革方案。盐业体制改革的重点放在食品盐的流通体制改革,改革的主要问题是要改变食盐的流通和管理体制。业内人士称,盐业体制改革首先是理顺政企关系;其次是改革产销关系。目前国内大部分地方的盐业还是产销分离,而有的地方已经实现产销一体化。
我国盐业管理中,主要分工业用盐和食用盐,工业盐对市场已完全放开,食用盐则由国家专营。目前我国绝大部分省、市、自治区的盐业管理体制都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盐业公司既是食盐和两碱工业用盐之外其他工业盐的经营者,同时又是兼有盐业管理行政职能的政府管理部门,是盐政执法者和生产企业的主管部门。其体制模式基本是,职能分开,机构分设,合署办公,密切配合。但是也有例外,目前广东和青海的政企是完全分开的。
统计显示,目前青海的碘盐覆盖率位居全国倒数第二,并已影响到邻近省份的碘盐覆盖率也相应走低。广东作为我国首个建立食盐专卖局的省份,打击私盐的力度为全国之最,在2000年就已实现消除碘缺乏危害的阶段性目标。然而,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广东的食盐加碘防治碘缺乏危害工作严重滞后,致使私盐泛滥。
对于食盐继续实行专营,董志华认为有三个因素,一是生产、供应以及市场上售卖的食盐必须是合格的加碘盐;二是消费者有较强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自觉选择食用碘盐;三是政府对市场的监管要到位。而目前这些都还做不到。缺碘是由自然环境造成的,要改变自然环境中的缺碘状况几乎是不可能的,如果停止食用碘盐,碘缺乏病就会死灰复燃。这也就是食盐专营目前还不能取消的主要原因。
食盐专营还要多久碘的覆盖只是盐业改革的基本原则之一。业内人士称,改革还包括要有利于盐业的健康发展,有利于提高行业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改革要考虑到有旧体制的衔接,不能推倒重来,要稳妥地过渡;改革要有利于形成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新的体制要有利于各方面的平等竞争。
按照现行体制,地方各省盐业公司销售的食盐不能擅自跨区域销售,除非有国家发改委的调配计划。如果一个省的食盐拿到另外一个省份去卖,就等于是私盐。而这一体制或许在即将出台的盐业体制改革方案中得到改变。由发改委工业司委托所做的中国盐业体制改革方案研究报告建议,盐业体制改革应改变各省各自为政的局面。“这意味着,各省盐业公司的盐可以自由流通。”参与该改革方案报告起草的有关人士透露。而中国盐业总公司也曾提出一个盐业体制改革的方案,就是要加强专营,把盐业的模式改成类似于烟草专营的模式,将各省的各自为政改成一条线管理。
为此,去年初广东提出在食盐专营体制下,“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机制”。适度增加食盐批发企业,引入竞争机制,从而彻底打破一家企业唱“独角戏”的现状,把政府职能转变到监管轨道上来。
然而,私盐的泛滥仍是困扰盐业的一大难题。目前私盐的价格比盐业公司生产的盐要低很多,这对我国盐业生产和销售造成严重冲击。近年来,以低价工业盐充当食用盐的事件时有发生,不按卫生标准生产、少加或不加碘的小型食盐生产企业和作坊式企业也屡有曝光,偷税漏税更使私盐得以低价扰乱行业秩序。由于私盐生产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不是行业内的正规企业,其设备简陋,生产的不合格产品出现问题后难以追究其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以致私盐屡禁不止。
食盐加碘是一般企业做不了的,必须有政府及专门的技术人员和资金支持才能做好这方面的事情。食盐彻底市场化,意味着食盐与普通食品将没有区别。在我国,食盐和普通食品的显著区别在于,食盐是碘营养的载体。
目前,我国是世界上碘营养覆盖率最好的国家之一,“一旦盐业体制改革滞后,碘盐覆盖率降下来,其政治影响是难以承受的。”业内人士的担忧,也正是国家决策部门所担心的。“碘的覆盖指标和范围,是衡量盐业体制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目标。”
业内人士表示,食盐不可能永远专营下去,盐业的政企不是说绝对不能分,关键是分的形式和分到什么程度。而这也促使盐业必须不断改革,即便将来盐业放开了,盐业公司也要能够继续保证向市场供应合格的碘盐,也能继续占领市场。不可否认,根据目前的状况,食盐必须实行专营是毋庸置疑的,盐业体制改革不可能一步到位。至于现有体制和改革目标之间距离的拉近,则需要一个渐进的过渡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