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料行业分析:天下何分 收关之争
饲料行业分析:天下何分收关之争 动物疫情频频报警,猪肉价格上涨飞速、原料市场价格再创新高,所有的一切注定2007年的饲料行业必然风生水起,从而引发出了饲料市场的天下如何分配的问题。目前的情形好比下围棋,大格局已经确定,就剩如何收关的问题了。那么针对当前行
饲料行业分析:天下何分 收关之争
动物疫情频频报警,猪肉价格上涨飞速、原料市场价格再创新高,所有的一切注定2007年的饲料行业必然风生水起,从而引发出了饲料市场的天下如何分配的问题。目前的情形好比下围棋,大格局已经确定,就剩如何收关的问题了。那么针对当前行业的全面洗牌以及整合状况,企业如何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如何发展壮大?必然是当前饲料行业所要解决的第一要务。
一、首先从国外饲料行业的现状谈起
1、国外饲料行业总体情况:
根据统计目前世界饲料生产排名前10位的国家依次是美国、中国、巴西、日本、法国、加拿大、墨西哥、德国、西班牙、荷兰。截止到2002年世界工业饲料产量重新突破6亿吨大关,达到6.05亿吨(如果计入中国生产的浓缩料和预混料,则世界工业饲料总产量为6.26亿吨)。
1997年,世界前5位的饲料生产国其工业饲料产量约占世界饲料总产量47%,到2002年世界前5位国家工业饲料产量占世界饲料总产量48%。1997年,世界前10位的饲料生产国其工业饲料产量约占世界饲料总产量59%,经过5年的发展,到2002年世界前10位国家工业饲料产量占世界饲料总产量63.6%,增长了近5个百分点。1997年,排名前50位国家的饲料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90%;2002年,排名前50位国家的饲料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94%以上。 从以上数据可以显示,饲料行业正在走向集约化发展道路。
2、国外饲料行业发展趋势:
我们以几个代表性国家说起,首先是美国:2002年,美国工业饲料产量为1.430亿吨,占世界饲料产量的比重达到23.6%,不论是国内历史产量纵向比,还是占世界工业饲料产量比重横向比,都基本处于稳步增长趋势。饲料加工企业生产规模日益扩大,一体化企业逐渐成为主流。美国Land O'Lakes集团在2001年购买了大型饲料生产企业普瑞纳公司之后,饲料产能达到年单班1427万吨,位于全美第一位。 目前在全美生产能力超过1000万吨的公司就有3家。通过集团化提高饲料生产能力和产量,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形成了品牌优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使饲料企业具有了很强的抵御风险的能力。
美国的饲料生产企业和相关企业都十分注重高新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在饲料生产中,饲料企业的生产数据和销售的实时数据和历史数据都可以传递到公司总部,为公司高层决策提供依据。通过应用ERP系统,对企业的生产、销售、控制、资金等信息流、资金流进行了整合,最大程度地发挥了信息系统的作用,做到了技术共享、资源共享。目前美国饲料企业正热衷于研究用植物提取物替代抗氧化剂和抗生素,同时投入资金进行新型酶制剂、牧草保护剂的研究与开发。不同玉米品种及其粉碎粒度和方式对动物消化吸收的影响的基础实验和评估。关于饲料原料粉碎粒度的研究, 转基因作物,特别是转基因玉米是目前各科研单位的热点。建立起统一的质量标准、生产规范,用订单的形式将饲料企业、养殖户、种植户和屠宰、肉食品加工乃至商业零售等各个环节连接起来,树立统一的市场形象,才能最终将企业规模做强做大,发挥出规模效益。积极推行HACCP管理,规范企业的生产,逐步使整个行业走向规范,更加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
美国的饲料企业,都有相应的技术人员,大部分为博士,主要力量集中在产品研发上,而且,都有自己的试验养殖场。他们几乎没有营销人员,主要是电话销售和网络销售。饲料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在产品种类、质量和企业信誉方面。美国养殖场中,主要使用的是散装饲料或液体饲料,既节约了包装费用、运输费用及劳动力,又减少了饲料粉尘等对环境的污染。
美国养殖场,几乎全部使用配合颗粒饲料。而中国养殖场使用的,除乳猪料、肉仔鸡料外,相当程度上用的都是粉料。美国相关人士认为饲料行业目前面临的挑战与其正在经历的变化非常相关——饲料行业正处于一个不平行并快速变化时期。这些变化包括面临着消费者对食品体系的要求正在上升、行业合并和国家/全球的政策发展。
其次是法国:1997-2002年,法国饲料工业发展出现很大波动,其工业饲料产量与日本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也是在世界饲料生产第四、第五位徘徊。1997年法国工业饲料产量为2300万吨,占世界工业饲料总产量3.8%,居世界第五位;1998年工业饲料产量升至2410万吨,由世界第五位升至第四位,1999年继续保持世界第四的位置;2000年法国工业饲料产量为2290万吨,同比下降1.5%,不得不把第四的交椅拱手让给日本,之后饲料产量一直下滑,到2002年降到2250万吨,达到历史最低点。
近年来,日本饲料工业的总产量基本维持在2300万吨左右,2001年生产配合饲料2400万吨,比2000年略有增长。2001年的产量在全球排第4位,约占世界饲料总产量的4 %。其中,肉牛饲料产量为367.8万吨,奶牛饲料产量为325.7万吨,猪饲料产量为598万吨,鸡饲料产量为1023万吨。日本工业饲料入户比率相当高,肉鸡饲养使用配合饲料的比率高达100 %,牛(含肉牛和奶牛)饲养使用配合饲料的比率达到40 %~50 %。日本现有配合饲料企业24家,其生产规模都比较大,大多数生产企业的生产能力和产量都在100万吨以上,大都是直接用饲料散装车运输饲料给养殖企业。
二、我国饲料行业的现状
截止到2005年底,全国饲料企业按经济类型统计总数为14529家,其中,国有企业597家,集体企业632家,私营企业8327家,联营企业439家,股份企业3429家,港澳台资企业150家,外商企业287家,其他类型企业756家。从业人员约48.2万人 。饲料工业产品总产量为9660万吨,是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饲料生产国。
从总量看,饲料产品产量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并开始由速度型向质量、速度并重型转变。“十五”前四年饲料年均产量与“九五”同期相比,增长35.9%。
但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饲料行业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也面临着许多问题。首先,基础薄弱。饲料产业的基础是养殖业,养殖业不发达,饲料产业肯定不发达。近几年由于重大疫情的出现导致养殖业下滑,而且综合素质比较低,严重地制约了现代饲料业的可持续发展。去年上半年我国饲料总产量4800万吨,增幅同比下降近10个百分点。饲料企业之间的竞争激烈,全国 1.07 亿吨饲料被大约1万2千家饲料企业瓜分,还有众多的没有任何生产许可和注册的小企业,产业竞争度比较低,小企业恶性竞争,产品质量参差不齐,造成“大企业活不好、小企业死不了”的尴尬局面,严重影响了饲料行业的良性发展和经营秩序。与国外饲料企业相比,中国许多饲料企业,虽然有相当一部分技术人员,但他们的职责大多不是产品研发,而是集中在售后服务上,其实就是给一些养殖户所养的动物看病,没有充分利用他们的优势。还有,国内饲料企业,有多少拥有自己的试验场和实验动物?对科技投入的严重不足已经成为国内饲料企业发展的最大障碍。
但随着饲料企业产业链的延伸和产业化运作的不断深入,企业集团化整合速度不断加快。目前全国年产10万吨以上的饲料企业已达77家。2005年全国排名前10位的饲料企业集团生产饲料产品1946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20%。同时小的饲料企业关掉了100多家。因此饲料企业的产业化势在必行。
三、聚焦农业产业化企业——广东温氏食品集团有限公司
创立于1983年的温氏集团,从当初的七户八股8000元资本起家,现已发展成为一家以养鸡业、养猪业、养牛业为主导,兼营食品加工、动物保健品的跨行业、跨地区发展的大型畜牧企业集团,目前已在广东省内外建成30多家养殖分公司,是广东省农业龙头企业,和全国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之一。
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目前温氏集团已在全国的广东、广西、福建、江苏、浙江、河南、湖南、湖北、四川、重庆等13个省(市、自治区)建有分公司,成为广东省最大的肉鸡生产和供应基地。集团现有员工13000多名,2004年温氏集团销售额达55亿元,其中上市肉鸡3.5亿只,肉猪78万头,生产饲料170万吨,合作养户30000多户,养户获利5亿元。
温氏集团在不断完善“公司+基地”农业产业化生产管理体系的同时,以华南农业大学及相关科研院所的强大科技实力为依托,建成了完善配套的宝塔型鸡、猪育种体系。建立了肉鸡品种基因库及35个纯系,其中新兴黄鸡Ⅱ号、新兴矮脚黄鸡两个配套系品种获国家级品种审定,年向社会推出父母代种鸡550万套,为推进我国黄鸡产业化进程做出了积极贡献;公司还拥有两个规模较大的省级原种猪场。近年来,温氏集团加速发展养猪业,集团建立了以高新技术为依托的良种繁育体系,形成年生产商品猪苗100万头的配套能力。公司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工作,成立了广东华农温氏畜牧股份有限公司。
温氏集团积极探索奶牛业及其它相关行业的发展,肇庆市鼎湖温氏乳业有限公司到2006年下半年,旗下的两个奶牛基地将拥有奶牛共近4000头,年产奶总量8000多吨。此外,公司相继组织力量进入食品加工业、动物保健品及生物制品行业,公司与河南双汇集团合作投资2亿元,创立广东双汇温氏食品有限公司,在清远建设年屠宰80万头生猪,年产低温肉制品6000吨,高温肉制品36000吨的肉类制品加工企业。
四、睡狮般的屠宰企业开始苏醒
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睡狮般的屠宰企业开始苏醒。过去由于政策层面和市场监管等问题,造成屠宰行业90%的亏损面。最近几年政策有所改善,屠宰业迎来了春天,现在渡过生存危机的屠宰企业开始谋划产业链延伸,由于其掌握终端的不可比优势,反向上游整合产业链的能力要比其他企业强许多倍,这就是温氏集团为何要与双汇集团联手的真实原因。屠宰企业在兼并和重组中发展成我国食品工业的大类,从产业链来看,其已经覆盖了农业、种植、饲料工业、养殖、屠宰业、食品制造业、运输业、零售业。2005 年,全国肉类行业已有3万多家畜禽定点屠宰企业,肉类企业50强中获得“中国驰名商标”企业有8家;获得“中国名牌”企业有13 家、16 个产品;通过国家认证、认可资格的企业较上一年提高较大,其中通过HACCP认证企业有47家,通过ISO9000认证企业有57家,获得国外出口食品注册企业有46 家。这些具有相当规模的企业极大地影响着肉类产品市场,如高温火腿肠名牌企业已占据市场90%的份额。
从雨润集团发展史我们可以一窥端倪。1993 年,祝义才先生在南京注册了一家公司,公司名称为 “ 南京市雨润食品公司 ”。1996 年,为了满足市场对低温和高温肉制品不断增长的需求,公司租用了南京罐头厂的生产线,并最终在市政府的协调下收购该厂; 1997 年,公司收购了江苏东海肉联厂(连云港福润的前身),拉开了低成本扩张的序幕,使公司开始在上游产业迅速发展; 1998 年公司改制,将性质改为有限责任制,同时名称变更为 “ 南京雨润肉食品有限公司 ” ;2002 年,为了实现集团化发展,“ 南京雨润肉食品有限公司 ” 名称变更为 “ 江苏雨润食品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 ,在全国主要地区都建立了肉制品生产基地;2003 年,成功收购哈尔滨肉联厂,从而引进大众肉联品牌;2005 年 10 月雨润食品成功在香港联交所首次公开发行上市,共融资约 2 亿美元。2006年以后雨润集团开始发展饲料专供肉制品生产基地。
有此可以看出,屠宰行业已经开始意识到他们整合产业链的巨大优势,大的产业链延伸及兼并已经开始。
五、如何将饲料进行到底
2007年是非常令人不安的一年,饲料原料价格暴涨,畜禽存栏量锐减,饲料销量暴跌,饲料企业大面积亏损,中小型饲料企业关、停、并屡见不鲜,大量证据都佐证一个事实:中国饲料行业一场革命性的巨变正在展开……
中国饲料企业必须在不断变化的市场中经受住周期性洗牌的考验、追求长期生存、实现可持续、高速的发展,打造世界级农牧企业。那么,如何将饲料进行到底?饲料行业的出路在哪里?是我们每一个业内人士所必须思考的问题。
1、将产业链延伸:
从当前的饲料行业来看具有发展不平衡、饲料业与养殖业相互依存的特点。养殖、屠宰行业直接影响着饲料行业的发展。因此,进一步完善产业链,将饲料行业的经营扩展到养殖、屠宰行业势在必行。但是,产业链的延伸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按照国内饲料企业现有的实力,几乎不到50家有这种资金实力,因此,大多数的企业必须学会借助外力来实现这一构想。纵向一体化的联合体不失为一种良好的选择,但需要企业家们形成良好的共识,明确各自在产业链扮演的角色,并采取股权置换,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最终才能达到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目的。
2、企业的重新整合:
我国饲料行业形成了以民营资本(含外资)主体的格局,90%的饲料企业都是民营企业。这种产业结构决定了较为开放的产业政策,并形成了竞争激烈的市场结构。由此价格战、企业人才流动非常激烈。单个的中小型企业很难独立面对和承担原料价格、养殖行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带来的风险。因此,必须快速、高效地重新整合,要么就是能快速成长吃掉同行业其他企业,不然只能淘汰或被兼并。
3、注重科技在产业链中的关键作用:
前面提到,国内饲料企业不重视科技投入,一个产品上市前往往缺乏大量的研究和试验,匆匆投入市场的产品自己都没有搞明白,更别说自己的客户了。这必然导致的结果是推广困难,进而期望用低价吸引客户,从而使公司进入恶性循环。国内企业在科技投入不足还体现在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就目前的情形来看,好比抗战已经胜利,国共两党接管管辖区了,再纠缠价格战已经失去意义,所以,国内企业应该尽快步入差异化经营轨道,才能够进一步发展壮大,否则,就会重蹈“太阳落山、巨人倒下、三株凋谢”的覆辙。
动物疫情频频报警,猪肉价格上涨飞速、原料市场价格再创新高,所有的一切注定2007年的饲料行业必然风生水起,从而引发出了饲料市场的天下如何分配的问题。目前的情形好比下围棋,大格局已经确定,就剩如何收关的问题了。那么针对当前行业的全面洗牌以及整合状况,企业如何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如何发展壮大?必然是当前饲料行业所要解决的第一要务。
一、首先从国外饲料行业的现状谈起
1、国外饲料行业总体情况:
根据统计目前世界饲料生产排名前10位的国家依次是美国、中国、巴西、日本、法国、加拿大、墨西哥、德国、西班牙、荷兰。截止到2002年世界工业饲料产量重新突破6亿吨大关,达到6.05亿吨(如果计入中国生产的浓缩料和预混料,则世界工业饲料总产量为6.26亿吨)。
1997年,世界前5位的饲料生产国其工业饲料产量约占世界饲料总产量47%,到2002年世界前5位国家工业饲料产量占世界饲料总产量48%。1997年,世界前10位的饲料生产国其工业饲料产量约占世界饲料总产量59%,经过5年的发展,到2002年世界前10位国家工业饲料产量占世界饲料总产量63.6%,增长了近5个百分点。1997年,排名前50位国家的饲料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90%;2002年,排名前50位国家的饲料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94%以上。 从以上数据可以显示,饲料行业正在走向集约化发展道路。
2、国外饲料行业发展趋势:
我们以几个代表性国家说起,首先是美国:2002年,美国工业饲料产量为1.430亿吨,占世界饲料产量的比重达到23.6%,不论是国内历史产量纵向比,还是占世界工业饲料产量比重横向比,都基本处于稳步增长趋势。饲料加工企业生产规模日益扩大,一体化企业逐渐成为主流。美国Land O'Lakes集团在2001年购买了大型饲料生产企业普瑞纳公司之后,饲料产能达到年单班1427万吨,位于全美第一位。 目前在全美生产能力超过1000万吨的公司就有3家。通过集团化提高饲料生产能力和产量,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形成了品牌优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使饲料企业具有了很强的抵御风险的能力。
美国的饲料生产企业和相关企业都十分注重高新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在饲料生产中,饲料企业的生产数据和销售的实时数据和历史数据都可以传递到公司总部,为公司高层决策提供依据。通过应用ERP系统,对企业的生产、销售、控制、资金等信息流、资金流进行了整合,最大程度地发挥了信息系统的作用,做到了技术共享、资源共享。目前美国饲料企业正热衷于研究用植物提取物替代抗氧化剂和抗生素,同时投入资金进行新型酶制剂、牧草保护剂的研究与开发。不同玉米品种及其粉碎粒度和方式对动物消化吸收的影响的基础实验和评估。关于饲料原料粉碎粒度的研究, 转基因作物,特别是转基因玉米是目前各科研单位的热点。建立起统一的质量标准、生产规范,用订单的形式将饲料企业、养殖户、种植户和屠宰、肉食品加工乃至商业零售等各个环节连接起来,树立统一的市场形象,才能最终将企业规模做强做大,发挥出规模效益。积极推行HACCP管理,规范企业的生产,逐步使整个行业走向规范,更加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
美国的饲料企业,都有相应的技术人员,大部分为博士,主要力量集中在产品研发上,而且,都有自己的试验养殖场。他们几乎没有营销人员,主要是电话销售和网络销售。饲料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在产品种类、质量和企业信誉方面。美国养殖场中,主要使用的是散装饲料或液体饲料,既节约了包装费用、运输费用及劳动力,又减少了饲料粉尘等对环境的污染。
美国养殖场,几乎全部使用配合颗粒饲料。而中国养殖场使用的,除乳猪料、肉仔鸡料外,相当程度上用的都是粉料。美国相关人士认为饲料行业目前面临的挑战与其正在经历的变化非常相关——饲料行业正处于一个不平行并快速变化时期。这些变化包括面临着消费者对食品体系的要求正在上升、行业合并和国家/全球的政策发展。
其次是法国:1997-2002年,法国饲料工业发展出现很大波动,其工业饲料产量与日本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也是在世界饲料生产第四、第五位徘徊。1997年法国工业饲料产量为2300万吨,占世界工业饲料总产量3.8%,居世界第五位;1998年工业饲料产量升至2410万吨,由世界第五位升至第四位,1999年继续保持世界第四的位置;2000年法国工业饲料产量为2290万吨,同比下降1.5%,不得不把第四的交椅拱手让给日本,之后饲料产量一直下滑,到2002年降到2250万吨,达到历史最低点。
近年来,日本饲料工业的总产量基本维持在2300万吨左右,2001年生产配合饲料2400万吨,比2000年略有增长。2001年的产量在全球排第4位,约占世界饲料总产量的4 %。其中,肉牛饲料产量为367.8万吨,奶牛饲料产量为325.7万吨,猪饲料产量为598万吨,鸡饲料产量为1023万吨。日本工业饲料入户比率相当高,肉鸡饲养使用配合饲料的比率高达100 %,牛(含肉牛和奶牛)饲养使用配合饲料的比率达到40 %~50 %。日本现有配合饲料企业24家,其生产规模都比较大,大多数生产企业的生产能力和产量都在100万吨以上,大都是直接用饲料散装车运输饲料给养殖企业。
二、我国饲料行业的现状
截止到2005年底,全国饲料企业按经济类型统计总数为14529家,其中,国有企业597家,集体企业632家,私营企业8327家,联营企业439家,股份企业3429家,港澳台资企业150家,外商企业287家,其他类型企业756家。从业人员约48.2万人 。饲料工业产品总产量为9660万吨,是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饲料生产国。
从总量看,饲料产品产量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并开始由速度型向质量、速度并重型转变。“十五”前四年饲料年均产量与“九五”同期相比,增长35.9%。
但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饲料行业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也面临着许多问题。首先,基础薄弱。饲料产业的基础是养殖业,养殖业不发达,饲料产业肯定不发达。近几年由于重大疫情的出现导致养殖业下滑,而且综合素质比较低,严重地制约了现代饲料业的可持续发展。去年上半年我国饲料总产量4800万吨,增幅同比下降近10个百分点。饲料企业之间的竞争激烈,全国 1.07 亿吨饲料被大约1万2千家饲料企业瓜分,还有众多的没有任何生产许可和注册的小企业,产业竞争度比较低,小企业恶性竞争,产品质量参差不齐,造成“大企业活不好、小企业死不了”的尴尬局面,严重影响了饲料行业的良性发展和经营秩序。与国外饲料企业相比,中国许多饲料企业,虽然有相当一部分技术人员,但他们的职责大多不是产品研发,而是集中在售后服务上,其实就是给一些养殖户所养的动物看病,没有充分利用他们的优势。还有,国内饲料企业,有多少拥有自己的试验场和实验动物?对科技投入的严重不足已经成为国内饲料企业发展的最大障碍。
但随着饲料企业产业链的延伸和产业化运作的不断深入,企业集团化整合速度不断加快。目前全国年产10万吨以上的饲料企业已达77家。2005年全国排名前10位的饲料企业集团生产饲料产品1946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20%。同时小的饲料企业关掉了100多家。因此饲料企业的产业化势在必行。
三、聚焦农业产业化企业——广东温氏食品集团有限公司
创立于1983年的温氏集团,从当初的七户八股8000元资本起家,现已发展成为一家以养鸡业、养猪业、养牛业为主导,兼营食品加工、动物保健品的跨行业、跨地区发展的大型畜牧企业集团,目前已在广东省内外建成30多家养殖分公司,是广东省农业龙头企业,和全国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之一。
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目前温氏集团已在全国的广东、广西、福建、江苏、浙江、河南、湖南、湖北、四川、重庆等13个省(市、自治区)建有分公司,成为广东省最大的肉鸡生产和供应基地。集团现有员工13000多名,2004年温氏集团销售额达55亿元,其中上市肉鸡3.5亿只,肉猪78万头,生产饲料170万吨,合作养户30000多户,养户获利5亿元。
温氏集团在不断完善“公司+基地”农业产业化生产管理体系的同时,以华南农业大学及相关科研院所的强大科技实力为依托,建成了完善配套的宝塔型鸡、猪育种体系。建立了肉鸡品种基因库及35个纯系,其中新兴黄鸡Ⅱ号、新兴矮脚黄鸡两个配套系品种获国家级品种审定,年向社会推出父母代种鸡550万套,为推进我国黄鸡产业化进程做出了积极贡献;公司还拥有两个规模较大的省级原种猪场。近年来,温氏集团加速发展养猪业,集团建立了以高新技术为依托的良种繁育体系,形成年生产商品猪苗100万头的配套能力。公司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工作,成立了广东华农温氏畜牧股份有限公司。
温氏集团积极探索奶牛业及其它相关行业的发展,肇庆市鼎湖温氏乳业有限公司到2006年下半年,旗下的两个奶牛基地将拥有奶牛共近4000头,年产奶总量8000多吨。此外,公司相继组织力量进入食品加工业、动物保健品及生物制品行业,公司与河南双汇集团合作投资2亿元,创立广东双汇温氏食品有限公司,在清远建设年屠宰80万头生猪,年产低温肉制品6000吨,高温肉制品36000吨的肉类制品加工企业。
四、睡狮般的屠宰企业开始苏醒
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睡狮般的屠宰企业开始苏醒。过去由于政策层面和市场监管等问题,造成屠宰行业90%的亏损面。最近几年政策有所改善,屠宰业迎来了春天,现在渡过生存危机的屠宰企业开始谋划产业链延伸,由于其掌握终端的不可比优势,反向上游整合产业链的能力要比其他企业强许多倍,这就是温氏集团为何要与双汇集团联手的真实原因。屠宰企业在兼并和重组中发展成我国食品工业的大类,从产业链来看,其已经覆盖了农业、种植、饲料工业、养殖、屠宰业、食品制造业、运输业、零售业。2005 年,全国肉类行业已有3万多家畜禽定点屠宰企业,肉类企业50强中获得“中国驰名商标”企业有8家;获得“中国名牌”企业有13 家、16 个产品;通过国家认证、认可资格的企业较上一年提高较大,其中通过HACCP认证企业有47家,通过ISO9000认证企业有57家,获得国外出口食品注册企业有46 家。这些具有相当规模的企业极大地影响着肉类产品市场,如高温火腿肠名牌企业已占据市场90%的份额。
从雨润集团发展史我们可以一窥端倪。1993 年,祝义才先生在南京注册了一家公司,公司名称为 “ 南京市雨润食品公司 ”。1996 年,为了满足市场对低温和高温肉制品不断增长的需求,公司租用了南京罐头厂的生产线,并最终在市政府的协调下收购该厂; 1997 年,公司收购了江苏东海肉联厂(连云港福润的前身),拉开了低成本扩张的序幕,使公司开始在上游产业迅速发展; 1998 年公司改制,将性质改为有限责任制,同时名称变更为 “ 南京雨润肉食品有限公司 ” ;2002 年,为了实现集团化发展,“ 南京雨润肉食品有限公司 ” 名称变更为 “ 江苏雨润食品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 ,在全国主要地区都建立了肉制品生产基地;2003 年,成功收购哈尔滨肉联厂,从而引进大众肉联品牌;2005 年 10 月雨润食品成功在香港联交所首次公开发行上市,共融资约 2 亿美元。2006年以后雨润集团开始发展饲料专供肉制品生产基地。
有此可以看出,屠宰行业已经开始意识到他们整合产业链的巨大优势,大的产业链延伸及兼并已经开始。
五、如何将饲料进行到底
2007年是非常令人不安的一年,饲料原料价格暴涨,畜禽存栏量锐减,饲料销量暴跌,饲料企业大面积亏损,中小型饲料企业关、停、并屡见不鲜,大量证据都佐证一个事实:中国饲料行业一场革命性的巨变正在展开……
中国饲料企业必须在不断变化的市场中经受住周期性洗牌的考验、追求长期生存、实现可持续、高速的发展,打造世界级农牧企业。那么,如何将饲料进行到底?饲料行业的出路在哪里?是我们每一个业内人士所必须思考的问题。
1、将产业链延伸:
从当前的饲料行业来看具有发展不平衡、饲料业与养殖业相互依存的特点。养殖、屠宰行业直接影响着饲料行业的发展。因此,进一步完善产业链,将饲料行业的经营扩展到养殖、屠宰行业势在必行。但是,产业链的延伸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按照国内饲料企业现有的实力,几乎不到50家有这种资金实力,因此,大多数的企业必须学会借助外力来实现这一构想。纵向一体化的联合体不失为一种良好的选择,但需要企业家们形成良好的共识,明确各自在产业链扮演的角色,并采取股权置换,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最终才能达到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目的。
2、企业的重新整合:
我国饲料行业形成了以民营资本(含外资)主体的格局,90%的饲料企业都是民营企业。这种产业结构决定了较为开放的产业政策,并形成了竞争激烈的市场结构。由此价格战、企业人才流动非常激烈。单个的中小型企业很难独立面对和承担原料价格、养殖行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带来的风险。因此,必须快速、高效地重新整合,要么就是能快速成长吃掉同行业其他企业,不然只能淘汰或被兼并。
3、注重科技在产业链中的关键作用:
前面提到,国内饲料企业不重视科技投入,一个产品上市前往往缺乏大量的研究和试验,匆匆投入市场的产品自己都没有搞明白,更别说自己的客户了。这必然导致的结果是推广困难,进而期望用低价吸引客户,从而使公司进入恶性循环。国内企业在科技投入不足还体现在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就目前的情形来看,好比抗战已经胜利,国共两党接管管辖区了,再纠缠价格战已经失去意义,所以,国内企业应该尽快步入差异化经营轨道,才能够进一步发展壮大,否则,就会重蹈“太阳落山、巨人倒下、三株凋谢”的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