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世界

首页 > 市场营销 > 行业分析 >

行业分析

四川与河南农业集约化比较研究

中国食品产业网 2008-08-21 09:41 行业分析
当今世界,能源危机,金融危机,粮食危机接踵而来。在这样的大气候下,为适应新的形势,我国经济将面临着一场重大转型,通过这次转型,我国经济将从对出口加工型的经济转为内需为主型的经济,从资源依赖型的经济转为资源自主型的经济。从忽略物质主导的经济转为重视物质
当今世界,能源危机,金融危机,粮食危机接踵而来。在这样的大气候下,为适应新的形势,我国经济将面临着一场重大转型,通过这次转型,我国经济将从对出口加工型的经济转为内需为主型的经济,从资源依赖型的经济转为资源自主型的经济。从忽略物质主导的经济转为重视物质主导的经济。这一次重大转型,既是危机,同时也是机遇。在这一场大转型前,四川做为一个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农业的基础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全面认识四川的经济形势,找准四川农业转型的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仅就与四川同为农业大省、人口大省的河南在农业集约化方面进行分析比较,从中得出有益的借鉴。

  一、四川与河南农业集约化差距

  据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河南人口9392万,四川人口8169万,河南乡村人口比重67.5%,四川65.7%;河南耕地面积8110.3千公顷,占全国耕地面积6.24%,四川9169.1千公顷,占全国耕地面积7.05%。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四川与河南农业环境相当,某些因素,如耕地、乡村人口比例还略微占优。1987年,四川粮食产量2913.4万吨,油料产量140.6万吨,猪牛羊肉产量达249.8万吨,河南同期粮食产量2948.4万吨,油料产量136.6万吨,猪牛羊肉产量80.3万吨。两省农业几乎在同一起跑线上。但就是在几乎相同的环境下,到了2006年,河南农业增加值2049.92亿元,位列全国第二,粮食产量5010万吨,位列全国第一,粮食人均占有量534公斤。而四川当年农业增加值1595.3亿元,位列全国第四,粮食产量2893万吨,位列全国第五,粮食人均占有量仅353公斤。河南地处黄河流域,一年两熟,谷物单产达到5703公斤/公顷,四川地处长江流域,可以一年三熟,且有“天府之国”的美称,谷物单产4957公斤/公顷,仅为河南的86.9%。除粮食外,2006年肉类产量河南736.5万吨,位列全国第二,四川690.8万吨,位列全国第三。2006年河南油料产量449.6万吨,位列全国第一,四川油料产量232.3万吨,排在山东、湖北、安徽之后。

  从以上数据看到出,四川农业自然条件比河南好,但农业主要产品产量却低于河南。

  二、河南农业集约化的因素分析

  从农业生产成果看,毫无疑问,河南是领先了。河南成了响当当的全国第一粮食生产大省,在近些年内受到全国广泛关注,同时也必将以这样的生产能力大大受益于正在成型的“中国经济大转型”过程。四川近年来却落后了,除肉类产量外,其它主要农产品产量总是在全国第四、五名以下徘佪。

  河南为何领先,单从“三农”所面临的严重问题看,两省似乎面临同样的问题: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家里仅剩号称“389961”部队的妇女、老人和孩子;农业生产资料价格高涨,粮价上涨跟不上农资上涨的幅度;农业和水利基础设施年久失修;近年来,党和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措施,农业生产外部环境同样有了大的改善等,其差异程度不大。但从宏观的农业环境看,四川与河南却存在较大差异。其中重要的一点是河南地处北方小麦主产区的中心,而四川的位置却偏离这一主产区,处在南方稻米主产区与北方小麦主产区的交叉和边缘地带。

  经过多年的经济发展,尽管农业的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土地制度尚未发生革命性的转变,但我国北方地区在大的市场经济外围环境下,农业生产方式还是发生了一些静悄悄的历史性变化。其中一个变化就是我国小麦、玉米、大豆的区域性、大面积主产区的形成。

  首先形成的是东三省的玉米、大豆主产区。这一主产区形成的基础为原先东北地区大型国有农场的改制。这些国营农场本来所具有的农业机械化条件,连片的大规模农田奠定了这一主产区的基础。这里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吉林省成为以玉米为主的当时的产粮第一大省。同时,这一主产区也遭受到了重大挫折。这就是东北大豆在美国大豆明强暗剑的挤压之下,几乎全军覆没,导致我国丧失大豆市场的主导权。

  值得关注的是,继东三省玉米、大豆主产区的形成与起落后,在黄海淮平原地区,我国小麦主产区出现新的崛起。涉及省份含河南、山东、河北、安徽、江苏、湖北、陕西等。这一次小麦主产区的崛起,没有原东北玉米、大豆主产区的大面积垦殖,大规模农业机械化的基础,而是在原有小农经济式的土地承包制度上,嫁接了大面积垦殖、大规模农业机械化,大范围良种推广的新模式。正是在这样的模式下,河南农业开始迈入辉煌。

  从全国小麦主产区形成的过程,可以看到在原先农业基本生产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地处北方小麦主产区中心地带的河南农业大环境发生了新的大变化。

  1、以高速公路为标志的跨省路网在小麦主产区形成。根据2006年数据,河南高速公路里程3439公里,居全国第一,山东3281公里,居全国第四,河北2329公里,居全国第六,江苏3354公里,居全国第二,安徽和湖北都是1747公里,居全国第十一、十二。交通四通八达,且快捷高效,构成北方小麦主产区的物流基础。

  2、以郑州商品交易所为标志的粮食供需信息网形成。截止到2008年,郑州商品交易所已成立16年。该所以交易品种以农产品为主,2008年上半年,共成交期货合约1.93亿手,成交金额达到7.49万亿元。已经初步形成了粮、棉、油、糖等大宗农产品为主的综合性期货交易品种体系。2007年,在全球成交量最大的前20名农产品期货和期权合约中,郑州商品交易所的白糖、强麦期货名列第5和第7位。据美国期货业协会最新统计结果显示,在按照期货和期权交易量排名的全球54家交易所中,郑商所名列第24,成为中国发展速度最快的交易所。在我国,以农产品价格为标志的“郑州价格”影响力日益提升,其小麦、白糖等农产品的期货价格反映了国内的供求关系,揭示了未来的供求情况,形成了中国的声音,中国的影响力。

  不可否认,郑州商品交易所的成立和壮大,对河南农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比拟的推动作用。例如,对于传统小麦种植区,大的粮食加工企业以“订单+期货”的方式组织农民进行小麦生产。企业一方面根据期货市场价格与农民签订订单,给农民一个明明白白的来年收购价;另一方面,同时在期货市场上卖出相应数量的套期保值仓位,收购时根据价格变动情况,既可平仓获利,也可实物交割,从而规避了价格变动带来的不利影响。郑商所的“强麦”和“硬麦”两大交易品种的现货与期货价格,对以小麦生产为主的河南粮食生产起到极强的指导作用,其交货质量与数量,又极大地稳定了农民的生产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