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动了菜油企业的奶酪?
2008年7月开始,笼罩在全球金融危机阴翳下的商品期货市场,迎来了一轮又一轮极为壮观的暴跌,菜籽油从最高13000元/吨水平跌至最低不足6300元/吨,跌幅达到51.54%;传导到现货市场上,菜油的出厂报价也是一路回落,从12800-13000元/吨回落至目前的8300-9000元/吨水平,
2008年7月开始,笼罩在全球金融危机阴翳下的商品期货市场,迎来了一轮又一轮极为壮观的暴跌,菜籽油从最高13000元/吨水平跌至最低不足6300元/吨,跌幅达到51.54%;传导到现货市场上,菜油的出厂报价也是一路回落,从12800-13000元/吨回落至目前的8300-9000元/吨水平,下跌约35.16%。当我们沿着菜油的销售产业链将目光投向终端消费市场时,我们惊奇地发现:相对于前两个市场,这个市场可谓是波澜不惊!
根据商务部网站上的一份商务预报显示:前周(10月6日至12日),全国主要大中城市桶装菜籽油平均零售价格为每升13.85元,较之前一周下跌0.02元,连续12周呈现回落态势。从各地情况看,福州、银川、南宁菜籽油价格小幅回落,每升分别较前一周下跌0.20元、0.18元和0.10元;哈尔滨、乌鲁木齐、济南、武汉等地价格与前一周持平;北京、西安、兰州价格小幅上涨,每升分别较前一周上涨0.08元、0.08元和0.04元。按四级菜油0.909-0.915 kg/L的标准相对密度折算,菜籽油价格约为15136.6-15236.5元/吨!
看到这个价格,结合菜油企业所面临的全行业巨亏的现状,我们不禁要问:究竟是谁动了菜油企业的奶酪?
从今年的菜油企业总体表现来看,笔者认为,分走菜油企业利润蛋糕的,主要来自菜油产业的产业链两端。
一方面是生产油菜籽的农户。由于对2007年全行业高利润的怀念和中小油厂等新进入者的竞争,加剧了2008年新菜籽收购的争夺。菜籽收购价普遍维持在5500元/吨以上,同比上涨近2000元/吨,同比涨幅54.5%,环比上涨500元/吨,涨幅为10%。其中四川地区在2.92-3.0元/斤,贵州地区在2.80-2.90元/斤,湖北地区在2.70-2.77元/斤,安徽地区在2.75-2.78元/斤,江苏地区在2.65-2.75元/斤。同时,在争抢菜籽资源之时,油厂大大放松了对于菜籽质量的要求,更是增加了菜油的生产成本,油厂的利润被削薄。
另一方面是菜油企业的下游——贸易商和销售商。回顾今年小包装菜油市场,桶装菜籽油的价格从年内最高15.17元/升,到现在的13.85元/升,降价幅度不足10%。以小包装的平均生产成本计算,贸易商和销售商的利润达到5000元/吨以上水平(物流费用暂不计),较年初不减反增,如果是通过期货市场进行采购的,成本还将更低。也就是说,通过本轮下跌,贸易商极大地挤占了油厂的利润。同时,由于后期油菜籽收购情况的萧条,贸易商也间接挤占了部分生产农户的利润。
然而,令人奇怪的是,尽管终端消费价格几乎是油厂出厂报价的两倍,按照小包装成本核算后推算贸易商利润是不减反增,可是菜油企业的成交水平一直处于清淡状态,贸易商并没有多大采购热情,多是“随用随购”。
据笔者推想,由于物价传导过程而导致终端消费的滞后性,固然是出现这种现象的一个原因,但更主要的还是贸易商们“买涨不买跌”的心态在起作用。在当前的情况下,出于对金融动荡的担忧和对后市经济的悲观,市场普遍处于一种非理性的恐慌心态中,导致商品(尤其是农产品方面)下跌的幅度有些非理性。
很显然,这种情况是不能持久的。因为,在一个产业链中,无论其中哪一行业有着过高的利润,最终必然会走向价值的回归,否则,就将出现产业链中断、后市难以为继的情况。
由于农产品本身具有一定程度的需求刚性,而我国菜油消费基本是食用需求,需求较为稳定,在消费终端价格没有明显回落的情况下,价值源头必将有一个回归的过程。
反思今年的行情,可以说,2008年的市场给予了菜油企业深刻的教训,相信企业对于“风险”和“套保”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笔者认为,在未来的生产过程中,菜油企业必须要做好风险控制这一重要工作,然而,风险控制,不仅仅是体现在前期生产成本的控制上,还体现在生产过程中,要有效结合期货和现货两个市场,进行套期保值以规避风险。
同时,扩大产业链的控制力和影响力也是壮大自身实力的一个很必要的环节,关于这一点,以ABCD为首的跨国粮商就是成功的先例。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菜油企业应做好上下游渠道的渗透工作,加强产业联合、共同发展,为菜油企业真正做大做强开拓一条全新的道路。
根据商务部网站上的一份商务预报显示:前周(10月6日至12日),全国主要大中城市桶装菜籽油平均零售价格为每升13.85元,较之前一周下跌0.02元,连续12周呈现回落态势。从各地情况看,福州、银川、南宁菜籽油价格小幅回落,每升分别较前一周下跌0.20元、0.18元和0.10元;哈尔滨、乌鲁木齐、济南、武汉等地价格与前一周持平;北京、西安、兰州价格小幅上涨,每升分别较前一周上涨0.08元、0.08元和0.04元。按四级菜油0.909-0.915 kg/L的标准相对密度折算,菜籽油价格约为15136.6-15236.5元/吨!
看到这个价格,结合菜油企业所面临的全行业巨亏的现状,我们不禁要问:究竟是谁动了菜油企业的奶酪?
从今年的菜油企业总体表现来看,笔者认为,分走菜油企业利润蛋糕的,主要来自菜油产业的产业链两端。
一方面是生产油菜籽的农户。由于对2007年全行业高利润的怀念和中小油厂等新进入者的竞争,加剧了2008年新菜籽收购的争夺。菜籽收购价普遍维持在5500元/吨以上,同比上涨近2000元/吨,同比涨幅54.5%,环比上涨500元/吨,涨幅为10%。其中四川地区在2.92-3.0元/斤,贵州地区在2.80-2.90元/斤,湖北地区在2.70-2.77元/斤,安徽地区在2.75-2.78元/斤,江苏地区在2.65-2.75元/斤。同时,在争抢菜籽资源之时,油厂大大放松了对于菜籽质量的要求,更是增加了菜油的生产成本,油厂的利润被削薄。
另一方面是菜油企业的下游——贸易商和销售商。回顾今年小包装菜油市场,桶装菜籽油的价格从年内最高15.17元/升,到现在的13.85元/升,降价幅度不足10%。以小包装的平均生产成本计算,贸易商和销售商的利润达到5000元/吨以上水平(物流费用暂不计),较年初不减反增,如果是通过期货市场进行采购的,成本还将更低。也就是说,通过本轮下跌,贸易商极大地挤占了油厂的利润。同时,由于后期油菜籽收购情况的萧条,贸易商也间接挤占了部分生产农户的利润。
然而,令人奇怪的是,尽管终端消费价格几乎是油厂出厂报价的两倍,按照小包装成本核算后推算贸易商利润是不减反增,可是菜油企业的成交水平一直处于清淡状态,贸易商并没有多大采购热情,多是“随用随购”。
据笔者推想,由于物价传导过程而导致终端消费的滞后性,固然是出现这种现象的一个原因,但更主要的还是贸易商们“买涨不买跌”的心态在起作用。在当前的情况下,出于对金融动荡的担忧和对后市经济的悲观,市场普遍处于一种非理性的恐慌心态中,导致商品(尤其是农产品方面)下跌的幅度有些非理性。
很显然,这种情况是不能持久的。因为,在一个产业链中,无论其中哪一行业有着过高的利润,最终必然会走向价值的回归,否则,就将出现产业链中断、后市难以为继的情况。
由于农产品本身具有一定程度的需求刚性,而我国菜油消费基本是食用需求,需求较为稳定,在消费终端价格没有明显回落的情况下,价值源头必将有一个回归的过程。
反思今年的行情,可以说,2008年的市场给予了菜油企业深刻的教训,相信企业对于“风险”和“套保”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笔者认为,在未来的生产过程中,菜油企业必须要做好风险控制这一重要工作,然而,风险控制,不仅仅是体现在前期生产成本的控制上,还体现在生产过程中,要有效结合期货和现货两个市场,进行套期保值以规避风险。
同时,扩大产业链的控制力和影响力也是壮大自身实力的一个很必要的环节,关于这一点,以ABCD为首的跨国粮商就是成功的先例。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菜油企业应做好上下游渠道的渗透工作,加强产业联合、共同发展,为菜油企业真正做大做强开拓一条全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