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中小油脂企业生存现状
10月之后,本是金色收获时节,各个油脂加工厂积极备货之时,但今年这种场面仅仅维持不到两周,多数加工厂就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而农民在高开秤价后的高预期使得整个市场曾出现价跌惜售局面。随后国务院常务会议10月17日立即作出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较大幅度提高粮食
10月之后,本是金色收获时节,各个油脂加工厂积极备货之时,但今年这种场面仅仅维持不到两周,多数加工厂就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而农民在高开秤价后的高预期使得整个市场曾出现价跌惜售局面。随后国务院常务会议10月17日立即作出“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较大幅度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的决定。农民卖粮出现起色,价格回暖,但油脂企业在随市备货一段时间后再次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目前,日加工在1000吨以下的小型油脂加工厂半数以上处于倒闭、停产和半停产状态,淘汰小规模的大豆油脂加工厂,关闭并转势似乎成为必然。尽管国内大豆压榨生产能力已经严重过剩,但是大豆油脂加工企业继续扩张的步伐并没有停止,为追求规模效应,部分企业仍然在沿海地区拟建大型油脂工厂,这将导致生产能力的进一步过剩,行业竞争越演越烈。而国家此次出台保护政策后,油脂企业尤其中小油脂企业生存更加艰难,此种趋势也越发明显。究竟是何种原因导致近期油脂企业的现状呢?我们来简单理顺一下思路。
国家惠农政策因何出台
十一期间,国际金融危机继续蔓延,投资者情绪受到严重影响,国际金融产品出现暴跌行情。国内商品市场也出现持续下滑走势,十一过后,期货市场豆一主力连续出现三个跌停,最多累计下跌25.4%。豆粕主力连续暴跌三个跌停,最大累计下跌幅度达到26%,豆油主力连续暴跌三个跌停,最大累计下跌幅度达到24.7%。
在这种极端行情之下,现货市场在金融危机及现货集中上市的双重压力下,价格也出现了持续下滑。以佳木斯为例,大豆的现货价格从开称的1.8元/斤左右下滑至1.5元/斤;豆粕从3800元/吨左右下滑至3300元/吨左右;一级豆油从8800元/吨左右跌破8000元/吨;四级豆油从8400元/吨跌至7500元/吨。
应该说大豆的现货价格很难得到市场认可,只有一些急于归还农业贷款或者后市缺乏信心的农户才会出售新粮。对此行情,油厂普遍收购积极性不高,尽管大豆库存已经趋紧,但市场观望情绪依然浓重。而且销区市场购销气氛低迷,贸易商要货热情不高。在生产资料价格出现明显上涨的2008年,农民的心态以及利益受到严重影响。为此,确保农民增产增收,提振农产品价格、维护国家粮油安全成为上到决策者下到普通农民关注的焦点。在十七届三中全会刚刚完成新一轮农村改革的重大部署后,国务院常务会议10月17日立即作出“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较大幅度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的决定。随后国家发改委便公布了以1.85元/斤的价格在东北大豆产区收购150万吨大豆的收储计划。
油脂企业受冲击明显
本次措施的相关内容中提出,中央储备大豆的收购价格为1.85元/斤,这一收储价格无疑给当时疲软的现货行情带来了支撑,解决了当时农民因价格过低无法卖粮的困扰,同时也传递了国家不希望大豆价格走低影响豆农收入的政策信号,惠农意图明显。但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油脂加工行业,国家并没有出台配套的相关政策。此次国家的惠农政策会给油脂类企业带来何种影响呢?
首先,我们以黑龙江比较集中的油脂加工地域集贤为例,十一期间当地新粮上市价格为1.72元/斤,随后市场价格出现明显的下滑,10月中旬下滑至1.65元/斤。10月中旬国家开始收储,价格开始回暖,11月3日曾达到近期高价1.82元/斤。但当时当地豆粕的价格仅为3250元/吨,四级豆油价格为7300元/吨。这样我们来计算一下当地油脂企业的加工利润。
国内非转基因大豆的出油率大概在16%-17%之间,如果我们以16%来计算,那么生产一吨豆油将消耗大概6.25吨大豆,同时生产出4.94吨豆粕。而且在生产大豆过程中,油厂还要支出人工费,煤130—140公斤、溶剂油2公斤、车间维护等费用。这样油厂的利润=豆油价格+4.94吨豆粕价格-6.25吨大豆价格-人工费用-煤费用-溶剂油费用-车间维持费用等。我们用11月3日当地四级豆油7300元/吨,豆粕3200元/吨,大豆3640元/吨来计算,那么油厂亏损将达到300元/吨左右。应该说很难维持长久生产。
而从目前的国家收储政策来看,政策出台后一度对国内大豆形成强有力支撑,国内大豆价格迅速上涨,产区交易有所活跃。但随着国储收购逐步展开,国际低成本大豆频频冲击国内大豆,使得托市收豆的效果大打折扣。产区大豆市场再次陷入托市前的低迷清淡行情中,价格也开始步步逼近成本线附近。
随着时间的推移,150万吨的收储面对1650万吨的产量,不到10%的比重似乎很难换来市场中的长期效应。产区内由大豆传导的油脂价格必将下滑,11月24日,集贤大豆价格已经回落至1.67元/吨。同时豆油以及豆粕价格也出现了明显的下滑,分别下跌至6900元/吨,3000元/吨。而且由于国际原油价格的不断下降导致海运费下降,同时生物能源需求大打折扣,金融危机导致基金减持农产品持仓。北半球大豆丰收,以及阿根廷种植面积增加均压制国际油脂价格,当时南美以及北美一月到港大豆价格均不到1.5元/斤。而从进口南美1月船期毛豆油价格不到6100元/吨,3月船期不到6200元/吨,国内豆类产品与国际进口产品价格相比,劣势明显。因此,这种国内外价格倒挂对国内大豆以及油脂产业构成了明显冲击。
事实上,大豆市场不同于玉米市场,国家可以通过国储来调节玉米市场供需平衡,以此来控制玉米物价。尽管今年国内大豆增产可能达到1650万吨,但相对于每年国内需求来看仍然有将近3500万吨的进口。那么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国际豆类产品价格如果持续疲软,将很可能继续拖累国内市场产业链。国内整个油脂企业都将可能受到低廉的进口大豆以及进口豆油的冲击。
应该说国家此次推出惠农政策,目的在于保护农民利益,但对于大豆产业链来说还存在许多变数。咱们且不提收储大豆的相关细节,单从此次国家想通过收储来支撑价格的目的来讲,大豆想达到去年的行情还是比较困难的,毕竟要想调控大豆价格,只弹性于国内市场是很难达到目的,而且中小油脂企业很可能会在这场国家与国际产业的博弈中失去生存的重心。国家要是继续一味地收储大豆,中国的整个大豆产业链条很可能就会从油脂企业开始溃败。
中小油脂企业路在何方
当然在以往国家调控油脂企业政策中,大型油脂企业可以受惠于国家,国家对于它们的补贴政策很可能在未来继续实施,但却很难照顾到中小油脂企业。那么中小油脂企业将成为被忽视的群体。而对于国产大豆来说,国家很可能也会连续出台调控政策,比如继续扩大收储规模,调高关税,或者建立进口大豆国储缓冲储备等。
但是如何从根本上解决整个大豆产业链的困境,还需要从这个产业整体着眼,从头抓起。首先就要建立合理有效的农业补贴政策,来抗击生产资料波动带来的最初环节的风险问题。以及建立合理的国内外大豆的国储储备,降低国际价格波动风险的冲击力。而对于油脂企业,国家应该控制油脂企业的盲目扩建,缩小生产能力,压缩合理规模,政策性鼓励油脂企业继续发展豆脂、油脂深加工产业,增强优化企业的合理抗风险能力。应该说这种国内外产销联合,产业优化的一系列政策才是实现惠农保商的双重目的调控政策。在整个全球受到金融危机蔓延威胁的时候,国家的合理政策很可能关系到一些中小型企业的生死存亡。
在面对市场上多重力量博弈时,企业不能被动承受市场以及政策各方力量的冲击,应该积极寻找规避风险,抵御竞争冲击的出路。在合理及时的转变现有经营形式的同时,如何利用其他市场也是值得探索的新形式。而期货市场应该是目前油脂企业在寻找双重联动市场中的一个重要领域。结合生产能力、生产周期,合理利用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期现套利,跨品种以及跨合约套利,是完全可以达到规避市场风险,缓解行业竞争压力的目的。
国家惠农政策因何出台
十一期间,国际金融危机继续蔓延,投资者情绪受到严重影响,国际金融产品出现暴跌行情。国内商品市场也出现持续下滑走势,十一过后,期货市场豆一主力连续出现三个跌停,最多累计下跌25.4%。豆粕主力连续暴跌三个跌停,最大累计下跌幅度达到26%,豆油主力连续暴跌三个跌停,最大累计下跌幅度达到24.7%。
在这种极端行情之下,现货市场在金融危机及现货集中上市的双重压力下,价格也出现了持续下滑。以佳木斯为例,大豆的现货价格从开称的1.8元/斤左右下滑至1.5元/斤;豆粕从3800元/吨左右下滑至3300元/吨左右;一级豆油从8800元/吨左右跌破8000元/吨;四级豆油从8400元/吨跌至7500元/吨。
应该说大豆的现货价格很难得到市场认可,只有一些急于归还农业贷款或者后市缺乏信心的农户才会出售新粮。对此行情,油厂普遍收购积极性不高,尽管大豆库存已经趋紧,但市场观望情绪依然浓重。而且销区市场购销气氛低迷,贸易商要货热情不高。在生产资料价格出现明显上涨的2008年,农民的心态以及利益受到严重影响。为此,确保农民增产增收,提振农产品价格、维护国家粮油安全成为上到决策者下到普通农民关注的焦点。在十七届三中全会刚刚完成新一轮农村改革的重大部署后,国务院常务会议10月17日立即作出“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较大幅度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的决定。随后国家发改委便公布了以1.85元/斤的价格在东北大豆产区收购150万吨大豆的收储计划。
油脂企业受冲击明显
本次措施的相关内容中提出,中央储备大豆的收购价格为1.85元/斤,这一收储价格无疑给当时疲软的现货行情带来了支撑,解决了当时农民因价格过低无法卖粮的困扰,同时也传递了国家不希望大豆价格走低影响豆农收入的政策信号,惠农意图明显。但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油脂加工行业,国家并没有出台配套的相关政策。此次国家的惠农政策会给油脂类企业带来何种影响呢?
首先,我们以黑龙江比较集中的油脂加工地域集贤为例,十一期间当地新粮上市价格为1.72元/斤,随后市场价格出现明显的下滑,10月中旬下滑至1.65元/斤。10月中旬国家开始收储,价格开始回暖,11月3日曾达到近期高价1.82元/斤。但当时当地豆粕的价格仅为3250元/吨,四级豆油价格为7300元/吨。这样我们来计算一下当地油脂企业的加工利润。
国内非转基因大豆的出油率大概在16%-17%之间,如果我们以16%来计算,那么生产一吨豆油将消耗大概6.25吨大豆,同时生产出4.94吨豆粕。而且在生产大豆过程中,油厂还要支出人工费,煤130—140公斤、溶剂油2公斤、车间维护等费用。这样油厂的利润=豆油价格+4.94吨豆粕价格-6.25吨大豆价格-人工费用-煤费用-溶剂油费用-车间维持费用等。我们用11月3日当地四级豆油7300元/吨,豆粕3200元/吨,大豆3640元/吨来计算,那么油厂亏损将达到300元/吨左右。应该说很难维持长久生产。
而从目前的国家收储政策来看,政策出台后一度对国内大豆形成强有力支撑,国内大豆价格迅速上涨,产区交易有所活跃。但随着国储收购逐步展开,国际低成本大豆频频冲击国内大豆,使得托市收豆的效果大打折扣。产区大豆市场再次陷入托市前的低迷清淡行情中,价格也开始步步逼近成本线附近。
随着时间的推移,150万吨的收储面对1650万吨的产量,不到10%的比重似乎很难换来市场中的长期效应。产区内由大豆传导的油脂价格必将下滑,11月24日,集贤大豆价格已经回落至1.67元/吨。同时豆油以及豆粕价格也出现了明显的下滑,分别下跌至6900元/吨,3000元/吨。而且由于国际原油价格的不断下降导致海运费下降,同时生物能源需求大打折扣,金融危机导致基金减持农产品持仓。北半球大豆丰收,以及阿根廷种植面积增加均压制国际油脂价格,当时南美以及北美一月到港大豆价格均不到1.5元/斤。而从进口南美1月船期毛豆油价格不到6100元/吨,3月船期不到6200元/吨,国内豆类产品与国际进口产品价格相比,劣势明显。因此,这种国内外价格倒挂对国内大豆以及油脂产业构成了明显冲击。
事实上,大豆市场不同于玉米市场,国家可以通过国储来调节玉米市场供需平衡,以此来控制玉米物价。尽管今年国内大豆增产可能达到1650万吨,但相对于每年国内需求来看仍然有将近3500万吨的进口。那么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国际豆类产品价格如果持续疲软,将很可能继续拖累国内市场产业链。国内整个油脂企业都将可能受到低廉的进口大豆以及进口豆油的冲击。
应该说国家此次推出惠农政策,目的在于保护农民利益,但对于大豆产业链来说还存在许多变数。咱们且不提收储大豆的相关细节,单从此次国家想通过收储来支撑价格的目的来讲,大豆想达到去年的行情还是比较困难的,毕竟要想调控大豆价格,只弹性于国内市场是很难达到目的,而且中小油脂企业很可能会在这场国家与国际产业的博弈中失去生存的重心。国家要是继续一味地收储大豆,中国的整个大豆产业链条很可能就会从油脂企业开始溃败。
中小油脂企业路在何方
当然在以往国家调控油脂企业政策中,大型油脂企业可以受惠于国家,国家对于它们的补贴政策很可能在未来继续实施,但却很难照顾到中小油脂企业。那么中小油脂企业将成为被忽视的群体。而对于国产大豆来说,国家很可能也会连续出台调控政策,比如继续扩大收储规模,调高关税,或者建立进口大豆国储缓冲储备等。
但是如何从根本上解决整个大豆产业链的困境,还需要从这个产业整体着眼,从头抓起。首先就要建立合理有效的农业补贴政策,来抗击生产资料波动带来的最初环节的风险问题。以及建立合理的国内外大豆的国储储备,降低国际价格波动风险的冲击力。而对于油脂企业,国家应该控制油脂企业的盲目扩建,缩小生产能力,压缩合理规模,政策性鼓励油脂企业继续发展豆脂、油脂深加工产业,增强优化企业的合理抗风险能力。应该说这种国内外产销联合,产业优化的一系列政策才是实现惠农保商的双重目的调控政策。在整个全球受到金融危机蔓延威胁的时候,国家的合理政策很可能关系到一些中小型企业的生死存亡。
在面对市场上多重力量博弈时,企业不能被动承受市场以及政策各方力量的冲击,应该积极寻找规避风险,抵御竞争冲击的出路。在合理及时的转变现有经营形式的同时,如何利用其他市场也是值得探索的新形式。而期货市场应该是目前油脂企业在寻找双重联动市场中的一个重要领域。结合生产能力、生产周期,合理利用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期现套利,跨品种以及跨合约套利,是完全可以达到规避市场风险,缓解行业竞争压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