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中国粮食形势展望和对策探讨
2008年是中国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年初百年不遇的低温冰冻天气呼啸而来,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级特大地震,随后洪涝、干旱、强台风、病虫害等自然灾害相继出现。据民政部减灾中心统计,截止8月15日,全国3.16亿多人口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3600万公顷,绝收面积440多
2008年是中国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年初百年不遇的低温冰冻天气呼啸而来,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级特大地震,随后洪涝、干旱、强台风、病虫害等自然灾害相继出现。据民政部减灾中心统计,截止8月15日,全国3.16亿多人口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3600万公顷,绝收面积440多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近1600亿元,是自2001年来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但是,在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和13亿人民同心协力下,我国成功地抗御了各种自然灾害,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取得近40年来第一次实现连续5年增产增收。据国家发改委2008年12月初预计,今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将达到5250亿公斤,创历史最高记录。
在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蔓延全球,国际粮食供求关系发生新的格局的大背景下,2009年我国粮食形势走向如何,我们应该采取何种应对措施,本文将作初步探讨。
粮食调控物质基础增加
与2007年截然不同的是2008年我国粮食收购量大幅度增加,为2009年粮食宏观调控奠定了比较雄厚的物质基础。2008年粮食收购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所有主、杂粮食品种收购量均同比大幅度增加。
一、小麦收购量增加
据国家粮食局统计(下同),截止9月30日,河北、山西、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湖北、四川、陕西、甘肃、新疆11个小麦主产区累计收购2008年新产小麦5866.6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1624.2万吨。其中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收购5087.8万吨,占收购总量的87%,比上年同期增加1472.9万吨。最低收购价小麦执行预案到9月30日结束,河北、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湖北6个省最低收购价小麦4202.7万吨,比去年同期增加1307.8万吨。
二、中晚籼稻、粳稻收购量增加
截至11月15日,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等14个中晚籼稻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2008年新产中晚籼稻1213.6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288.6万吨。其中国有粮食企业收购810.6万吨,占收购总量的67%,比上年同期增加314.5万吨。截止11月15日,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安徽等5个粳稻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2008年新产粳稻239.2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118.9万吨。其中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收购149.2万吨,占收购总量的61%,比去年同期增加90.5万吨。
三、玉米收购量增加
截止11月10日,河北、辽宁、黑龙江、山东、河南、四川、陕西、甘肃等8个玉米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2008年新产玉米298.5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256.9万吨。其中国有粮食企业收购59.7万吨,占收购总量的20%,比上年同期增加51.5万吨。
粮食增产隐忧不可忽视
作为生产周期比较长,受天气等自然因素影响大的我国粮食生产,保证持续增产丰收难度很大。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综合分析,2009年我国粮食增产增收仍然有不少隐忧。
一、多发自然灾害困扰粮食生产
幅员辽阔、地域差异极大的我国,历史上就是一个受多种多样自然灾害侵袭的国家,也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中国自然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造成的灾情严重。中国自然灾害的形成深受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有明显的南北不同和东西分异。广大的东部季风区是自然灾害频发、灾情比较严重的地带,华北、西南和东南沿海是自然灾害多发区。中国的地震、洪灾和旱灾等灾害对我国的社会经济产生了严重的危害。生态环境的整体恶化,大大加重了中国自然灾害的严峻程度;生态资产的明显短缺、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已成为推动自然灾害在空间上蔓延、在时间上加剧的重要原因。
据有关机构研究,我国自然灾害近年来呈加重发生态势。自然灾害对农业,特别是对粮食生产的影响不可低估。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作物受灾、成灾、绝收面积情况看,虽然年际间有波动,但总的趋势是加重的(1960年和1961年的特殊年份除外),2000年达到最高。其中,1991年至2003年,农作物受灾、成灾、绝收面积分别在8亿亩、4亿亩、1亿亩的高位上波动。1998~2003年我国平均每年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粮食损失大约是500亿公斤。2004年因灾损失粮食305亿公斤,2005年因灾损失粮食345亿公斤,2006年因灾损失粮食447亿公斤,2007年因灾损失粮食539.5亿公斤,2008年1-9月因灾损失粮食243亿公斤。
粮食生产既具有年度的周期,更具有年际间的明显周期。一般来讲,我国粮食生产大约5年一个周期。从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已经连续5年获得丰收,这样的现象是非常罕见的。未来5年我国粮食能否继续增产丰收,目前很难做出准确的判断。之所以如此,主要是自然灾害的频发性、突发性、巨大的破坏性对粮食生产影响的或然性。
二、市场价格下降影响粮食生产
在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市场的今天,粮食价格杠杆十分灵敏地调节着粮食生产。为了调动农民生产粮食的积极性,2008年国家两次提高了粮食最低收购价。每50公斤早籼稻(三等,下同)、中晚籼稻、粳稻最低收购价分别提高到77元、79元、82元,提高后的最低收购价格均比2007年高7元;白小麦、红小麦、混合麦最低收购价分别提高到77元、72元、72元,提高后的最低收购价格比2007年分别高5元、3元、3元。同时,2008年10月开始国家先后两次增加临时存储粮食1650万吨和1400万吨的收购计划。挂牌收购价为黑龙江每市斤稻谷0.92元、吉林0.93元、辽宁0.94元,相邻等级之间差价为每市斤0.02元。在南方稻谷主产区,按照每市斤0.94元的价格收购中、晚籼稻。
在国家提高重点品种粮食最低收购价和增加临时储存粮食收购后,虽然对粮食市场起到了一定的稳定作用,但是相对于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抵消提价因素和新粮收购之前的市场价格,以及农民的心理预期,都存在较大的差异。今年粮食收购,尤其是秋粮收购呈现不同往年的明显特点。
市场价格下降。在秋季新粮上市之前,中晚籼稻市场价格一般在每500克0.96元左右,粳稻在1元以上,到12月上旬,中晚籼稻和粳稻市场价格普遍下降3%到5%以上。主要原因是今年稻谷最低收购价定的过低,国家临时储存收购粮食过少,拉动不了市场粮价。
农民惜售严重。由于粮食生产投入增加,市场粮价与农民预期价格差距较大,今年各地出现了过去少有的农民严重惜售的现象。在我国20个大型商品粮基地之一的湖北省襄樊市,粮食部门预计农民可出售的商品稻谷在10亿公斤以上,到11月底各类企业收购稻谷仅仅5.5亿公斤,农民手中还有近50%的稻谷存放在家中待价而沽。
在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蔓延全球,国际粮食供求关系发生新的格局的大背景下,2009年我国粮食形势走向如何,我们应该采取何种应对措施,本文将作初步探讨。
粮食调控物质基础增加
与2007年截然不同的是2008年我国粮食收购量大幅度增加,为2009年粮食宏观调控奠定了比较雄厚的物质基础。2008年粮食收购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所有主、杂粮食品种收购量均同比大幅度增加。
一、小麦收购量增加
据国家粮食局统计(下同),截止9月30日,河北、山西、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湖北、四川、陕西、甘肃、新疆11个小麦主产区累计收购2008年新产小麦5866.6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1624.2万吨。其中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收购5087.8万吨,占收购总量的87%,比上年同期增加1472.9万吨。最低收购价小麦执行预案到9月30日结束,河北、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湖北6个省最低收购价小麦4202.7万吨,比去年同期增加1307.8万吨。
二、中晚籼稻、粳稻收购量增加
截至11月15日,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等14个中晚籼稻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2008年新产中晚籼稻1213.6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288.6万吨。其中国有粮食企业收购810.6万吨,占收购总量的67%,比上年同期增加314.5万吨。截止11月15日,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安徽等5个粳稻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2008年新产粳稻239.2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118.9万吨。其中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收购149.2万吨,占收购总量的61%,比去年同期增加90.5万吨。
三、玉米收购量增加
截止11月10日,河北、辽宁、黑龙江、山东、河南、四川、陕西、甘肃等8个玉米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2008年新产玉米298.5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256.9万吨。其中国有粮食企业收购59.7万吨,占收购总量的20%,比上年同期增加51.5万吨。
粮食增产隐忧不可忽视
作为生产周期比较长,受天气等自然因素影响大的我国粮食生产,保证持续增产丰收难度很大。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综合分析,2009年我国粮食增产增收仍然有不少隐忧。
一、多发自然灾害困扰粮食生产
幅员辽阔、地域差异极大的我国,历史上就是一个受多种多样自然灾害侵袭的国家,也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中国自然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造成的灾情严重。中国自然灾害的形成深受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有明显的南北不同和东西分异。广大的东部季风区是自然灾害频发、灾情比较严重的地带,华北、西南和东南沿海是自然灾害多发区。中国的地震、洪灾和旱灾等灾害对我国的社会经济产生了严重的危害。生态环境的整体恶化,大大加重了中国自然灾害的严峻程度;生态资产的明显短缺、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已成为推动自然灾害在空间上蔓延、在时间上加剧的重要原因。
据有关机构研究,我国自然灾害近年来呈加重发生态势。自然灾害对农业,特别是对粮食生产的影响不可低估。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作物受灾、成灾、绝收面积情况看,虽然年际间有波动,但总的趋势是加重的(1960年和1961年的特殊年份除外),2000年达到最高。其中,1991年至2003年,农作物受灾、成灾、绝收面积分别在8亿亩、4亿亩、1亿亩的高位上波动。1998~2003年我国平均每年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粮食损失大约是500亿公斤。2004年因灾损失粮食305亿公斤,2005年因灾损失粮食345亿公斤,2006年因灾损失粮食447亿公斤,2007年因灾损失粮食539.5亿公斤,2008年1-9月因灾损失粮食243亿公斤。
粮食生产既具有年度的周期,更具有年际间的明显周期。一般来讲,我国粮食生产大约5年一个周期。从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已经连续5年获得丰收,这样的现象是非常罕见的。未来5年我国粮食能否继续增产丰收,目前很难做出准确的判断。之所以如此,主要是自然灾害的频发性、突发性、巨大的破坏性对粮食生产影响的或然性。
二、市场价格下降影响粮食生产
在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市场的今天,粮食价格杠杆十分灵敏地调节着粮食生产。为了调动农民生产粮食的积极性,2008年国家两次提高了粮食最低收购价。每50公斤早籼稻(三等,下同)、中晚籼稻、粳稻最低收购价分别提高到77元、79元、82元,提高后的最低收购价格均比2007年高7元;白小麦、红小麦、混合麦最低收购价分别提高到77元、72元、72元,提高后的最低收购价格比2007年分别高5元、3元、3元。同时,2008年10月开始国家先后两次增加临时存储粮食1650万吨和1400万吨的收购计划。挂牌收购价为黑龙江每市斤稻谷0.92元、吉林0.93元、辽宁0.94元,相邻等级之间差价为每市斤0.02元。在南方稻谷主产区,按照每市斤0.94元的价格收购中、晚籼稻。
在国家提高重点品种粮食最低收购价和增加临时储存粮食收购后,虽然对粮食市场起到了一定的稳定作用,但是相对于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抵消提价因素和新粮收购之前的市场价格,以及农民的心理预期,都存在较大的差异。今年粮食收购,尤其是秋粮收购呈现不同往年的明显特点。
市场价格下降。在秋季新粮上市之前,中晚籼稻市场价格一般在每500克0.96元左右,粳稻在1元以上,到12月上旬,中晚籼稻和粳稻市场价格普遍下降3%到5%以上。主要原因是今年稻谷最低收购价定的过低,国家临时储存收购粮食过少,拉动不了市场粮价。
农民惜售严重。由于粮食生产投入增加,市场粮价与农民预期价格差距较大,今年各地出现了过去少有的农民严重惜售的现象。在我国20个大型商品粮基地之一的湖北省襄樊市,粮食部门预计农民可出售的商品稻谷在10亿公斤以上,到11月底各类企业收购稻谷仅仅5.5亿公斤,农民手中还有近50%的稻谷存放在家中待价而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