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农粮价“托底” 玉米加工业率先“受伤”
谷贱伤农,但谷不贱了,却要累及别人,这一次,开心的是农民,伤心的是玉米加工业。 2008年12月24日下达的第三批2000万吨的玉米收储计划,收购价仍然维持在1500元一吨,对于农民自然是好事。 有人欢喜有人忧,总计3000万吨的准托市收购,却把玉米加工企业逼近生死边缘,
谷贱伤农,但谷不贱了,却要累及别人,这一次,开心的是农民,伤心的是玉米加工业。
2008年12月24日下达的第三批2000万吨的玉米收储计划,收购价仍然维持在1500元一吨,对于农民自然是好事。
有人欢喜有人忧,总计3000万吨的准托市收购,却把玉米加工企业逼近生死边缘,日子愈发难过的十几家吉林省玉米加工企业,刚刚给国家发改委等部门递交了报告,急等国家政策救命。
“2000万吨的玉米收购,肯定能提振玉米价格,我们的成本还会增加。”多数玉米加工企业老总跟记者表明了他们的担忧。
面临着2009年政府从惠农角度出发的粮价“托底政策,玉米加工业的受伤只是开始”。其他产品加工业的命运或将步其后尘。如何平衡产业链的利益,其他农产品加工业,都在盯着玉米加工业的命运。
托市有力
这是个让人满足的冬天,对于吉林农民陈士军来说。
这种满足首先来源于玉米的丰收,2008年,陈士军共收获玉米4万斤,2007年的产量是2万多斤,“增产快一倍了。”
另外一个满意则来源于国家稳定玉米价格的信心,他没想到,国家会收购这么多的玉米。
此前,为支撑国内玉米价格,中国政府已经分别在2008年10月和12月初,下达了总计达1000万吨的玉米收储计划,截止到目前共计3000万吨的收储总量,在2008年中国玉米总产量1.56亿吨中约占20%。
这次下达的2000万吨玉米收购计划,原因是前面的1000万吨玉米价格并未取得好的效果,从2008年10月20日第一批玉米收储计划出台后,玉米价格一路下跌。
国家对于玉米的指导价格是每斤0.75元,不过,陈士军之前卖到附近的一家粮库的玉米,价格不到六毛,“就算把多余的水分和杂质扣除,也折合不到七毛五。”陈士军说。
另外的2万多斤玉米,陈士军拉到刘家粮库,对方一看,“你的粮食不达标,水分多,我们不收。”他把一部分玉米卖给了华润赛力达等本地玉米深加工企业,“他们都是加工,对湿度、杂质要求不严。”
2000万吨收购任务下达后,陈士军发现,玉米市场价格已经上扬了2~3分钱。
全国的数据也显示,2008年12月25日,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等地的玉米价格下跌趋势已经停止,其中大连港口价比2007年同期每吨提高30元。
他准备卖出剩下的一万斤玉米。不过,他发现准备卖粮的粮库,不再收玉米了,“我们的粮库装满了,你等等吧。”
实际上,这背后是吉林省粮库烘干能力的不足,吉林省当地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吉林省粮库的烘干和仓储设备比较落后,最近的870万吨玉米,能不能实际完成,现在不好说。”
不过,陈士军并不悲观,“再等等吧”。他从当地的政府官员处听说,一些在吉林粮企改革中,“原来准备黄掉”的粮库可能也会收购一些玉米。
国家粮食局的通知要求让陈士军安心,“收购计划要在本省(区)范围内统筹使用,避免指定库点出现停收、限收,切实解决农民交售难问题。”
有人欢喜有人忧,就在陈士军满足的时候,收购陈士军玉米的加工企业,向生死边缘又靠近了一步。
内外夹击下的困局
2008年12月22日,吉林长春,多家玉米加工企业的老总被请到了一起,邀请他们的人,是千里之外的国家发改委、国家财政部等相关部委官员。
一位玉米加工企业老总告诉记者,他们2008年11月份已经亏损1400万元,“如果按照国家指导价收购,我们会亏损更多。”实际上,第一二批玉米收购并未达到特别好的效果,“普通玉米价格也就在1200元徘徊。”
这家企业生产的淀粉价格1500元一吨,即便是在2000吨的收储计划出台之前,生产一吨淀粉也要消耗1800元的玉米。
实际上,在第三批玉米收购计划出台之前,因湿度和杂质不达标而被中储粮拒收的玉米,都进入了这些玉米深加工企业。
位于同一个地区的另外一家大型玉米加工企业,也遭遇了同样的困境。这家拥有3000名员工的企业老总告诉记者,“如果国家不补贴,吉林省的这些玉米加工企业最多能熬到2009年上半年。”
这位老总刚刚给发改委提交了一份建议。因受金融危机影响,这家企业的主打产品丁醇,已经从2008年7月份最高点17000元/吨下降到最低点5400元/吨,近期价格有所回升,也才达到6400元/吨左右。
实际上,受到类似冲击的并不仅仅是丁醇,也并不仅仅是一家企业,参加上述座谈的玉米深加工企业都在会上大倒苦水,“我们快熬不下去了”。
为他们喊冤的还有吉林省政府官员,吉林省的三大支柱产业,是吉化集团,已经处于亏损状态;其次就是长春一汽和玉米深加工企业。
该省一位地方官员告诉记者,“当初我们之所以引进玉米深加工企业,就是为了消耗本地玉米,解决卖粮难问题。”以全国商品粮基地松原市为例,2007年玉米产量为309万吨,该市玉米加工能力为400万吨。预计吉林省2008年玉米产量2100吨,商品粮有1500万吨左右,1000万吨左右被本省玉米加工企业消耗。
“现在,我们还不能停产,如果停产,客户就流失了,现金流也会完全断裂。”
这位老总告诉记者,现在他们每消耗一吨玉米,亏损额平均在200~300元。
出路的博弈
上述座谈会上,玉米加工企业提出了救命的建议:能不能根据我们的玉米加工能力,每加工一吨玉米,给150元以上的补贴,“150元补贴是我们能活命的底线。”上述企业老总告诉记者。
上述吉林一家大型化工企业的老总认为这是双赢的建议。国家现在给予地方粮库的补贴为160元左右,不如把这个钱给我们。“加工和送到粮库,都是农民卖粮的出路,如果给我们,我们还能生存下去,国家以后也不用为这些玉米的出路发愁。”
最近,他去了北京好几次,到国家发改委、国家粮食局、国家财政部等相关部门“探风”。
他极力想让国家粮食局官员明白,“玉米深加工企业如果死掉了,中储粮收购的玉米到底怎么办?”
不过,粮食局官员比他想象的更为坚持:“肯定要一托到底,第三批如果没起到效果,还有第四批,第五批。”
按照惯例,我国北方玉米主要通过以下方式消耗:本地深加工、南下做饲料、出口。
“做饲料也不可行,第三批玉米收储计划,主要集中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河南、山东玉米价格上涨困难,南方的饲料厂为什么会要东北玉米?”吉林一位地方官员反问记者。
这些玉米到底怎么办,即便是中储粮的人,似乎也没有想好出路。吉林四平一家粮库,刚完成了前两批玉米收购任务,粮库主任告诉记者:“我不知道这些玉米如何解决”。他认为可行的路径是,中储粮总公司会给愿意接收玉米的加工企业一些补贴,“否则如果2009年、2010年玉米继续丰收,又会出现大批陈化粮。”
不过,政府内部仍然存在反对意见,“如果给予他们补贴,玉米加工企业不断发展,他们消耗的玉米越来越多,是否会影响粮食安全。”这种论调曾经在一直持续到2008年的粮食危机中占据主流。
2008年3月,吉林省省长韩长赋也告诉媒体,不会盲目扩大玉米深加工生产能力。
不过,这一次,玉米深加工企业的危局已经引起了吉林相关部门的密切关注,“我们省政府的人也在争取国家部门救玉米深加工企业的命。”
吉林省政府不得不考虑的还有玉米深加工企业人员的就业问题。松原一家政府官员说:“我们现在搞玉米深加工企业的好几千人,不能让他们失业。”松原刚刚把这些企业的地税“能免的都免了,不过,这都是小钱,杯水车薪。”
上述企业老总暂时还没有绝望,“发改委,财政部亲自来专门调研,说明他们已经意识到我们的困难了,2009年春节之前出台政策的可能性很大。”
“而且,中储粮的储备,都没有实现玉米的加工循环,总不能存在那里,等着发霉吧。”他自我安慰道。
2008年12月24日下达的第三批2000万吨的玉米收储计划,收购价仍然维持在1500元一吨,对于农民自然是好事。
有人欢喜有人忧,总计3000万吨的准托市收购,却把玉米加工企业逼近生死边缘,日子愈发难过的十几家吉林省玉米加工企业,刚刚给国家发改委等部门递交了报告,急等国家政策救命。
“2000万吨的玉米收购,肯定能提振玉米价格,我们的成本还会增加。”多数玉米加工企业老总跟记者表明了他们的担忧。
面临着2009年政府从惠农角度出发的粮价“托底政策,玉米加工业的受伤只是开始”。其他产品加工业的命运或将步其后尘。如何平衡产业链的利益,其他农产品加工业,都在盯着玉米加工业的命运。
托市有力
这是个让人满足的冬天,对于吉林农民陈士军来说。
这种满足首先来源于玉米的丰收,2008年,陈士军共收获玉米4万斤,2007年的产量是2万多斤,“增产快一倍了。”
另外一个满意则来源于国家稳定玉米价格的信心,他没想到,国家会收购这么多的玉米。
此前,为支撑国内玉米价格,中国政府已经分别在2008年10月和12月初,下达了总计达1000万吨的玉米收储计划,截止到目前共计3000万吨的收储总量,在2008年中国玉米总产量1.56亿吨中约占20%。
这次下达的2000万吨玉米收购计划,原因是前面的1000万吨玉米价格并未取得好的效果,从2008年10月20日第一批玉米收储计划出台后,玉米价格一路下跌。
国家对于玉米的指导价格是每斤0.75元,不过,陈士军之前卖到附近的一家粮库的玉米,价格不到六毛,“就算把多余的水分和杂质扣除,也折合不到七毛五。”陈士军说。
另外的2万多斤玉米,陈士军拉到刘家粮库,对方一看,“你的粮食不达标,水分多,我们不收。”他把一部分玉米卖给了华润赛力达等本地玉米深加工企业,“他们都是加工,对湿度、杂质要求不严。”
2000万吨收购任务下达后,陈士军发现,玉米市场价格已经上扬了2~3分钱。
全国的数据也显示,2008年12月25日,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等地的玉米价格下跌趋势已经停止,其中大连港口价比2007年同期每吨提高30元。
他准备卖出剩下的一万斤玉米。不过,他发现准备卖粮的粮库,不再收玉米了,“我们的粮库装满了,你等等吧。”
实际上,这背后是吉林省粮库烘干能力的不足,吉林省当地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吉林省粮库的烘干和仓储设备比较落后,最近的870万吨玉米,能不能实际完成,现在不好说。”
不过,陈士军并不悲观,“再等等吧”。他从当地的政府官员处听说,一些在吉林粮企改革中,“原来准备黄掉”的粮库可能也会收购一些玉米。
国家粮食局的通知要求让陈士军安心,“收购计划要在本省(区)范围内统筹使用,避免指定库点出现停收、限收,切实解决农民交售难问题。”
有人欢喜有人忧,就在陈士军满足的时候,收购陈士军玉米的加工企业,向生死边缘又靠近了一步。
内外夹击下的困局
2008年12月22日,吉林长春,多家玉米加工企业的老总被请到了一起,邀请他们的人,是千里之外的国家发改委、国家财政部等相关部委官员。
一位玉米加工企业老总告诉记者,他们2008年11月份已经亏损1400万元,“如果按照国家指导价收购,我们会亏损更多。”实际上,第一二批玉米收购并未达到特别好的效果,“普通玉米价格也就在1200元徘徊。”
这家企业生产的淀粉价格1500元一吨,即便是在2000吨的收储计划出台之前,生产一吨淀粉也要消耗1800元的玉米。
实际上,在第三批玉米收购计划出台之前,因湿度和杂质不达标而被中储粮拒收的玉米,都进入了这些玉米深加工企业。
位于同一个地区的另外一家大型玉米加工企业,也遭遇了同样的困境。这家拥有3000名员工的企业老总告诉记者,“如果国家不补贴,吉林省的这些玉米加工企业最多能熬到2009年上半年。”
这位老总刚刚给发改委提交了一份建议。因受金融危机影响,这家企业的主打产品丁醇,已经从2008年7月份最高点17000元/吨下降到最低点5400元/吨,近期价格有所回升,也才达到6400元/吨左右。
实际上,受到类似冲击的并不仅仅是丁醇,也并不仅仅是一家企业,参加上述座谈的玉米深加工企业都在会上大倒苦水,“我们快熬不下去了”。
为他们喊冤的还有吉林省政府官员,吉林省的三大支柱产业,是吉化集团,已经处于亏损状态;其次就是长春一汽和玉米深加工企业。
该省一位地方官员告诉记者,“当初我们之所以引进玉米深加工企业,就是为了消耗本地玉米,解决卖粮难问题。”以全国商品粮基地松原市为例,2007年玉米产量为309万吨,该市玉米加工能力为400万吨。预计吉林省2008年玉米产量2100吨,商品粮有1500万吨左右,1000万吨左右被本省玉米加工企业消耗。
“现在,我们还不能停产,如果停产,客户就流失了,现金流也会完全断裂。”
这位老总告诉记者,现在他们每消耗一吨玉米,亏损额平均在200~300元。
出路的博弈
上述座谈会上,玉米加工企业提出了救命的建议:能不能根据我们的玉米加工能力,每加工一吨玉米,给150元以上的补贴,“150元补贴是我们能活命的底线。”上述企业老总告诉记者。
上述吉林一家大型化工企业的老总认为这是双赢的建议。国家现在给予地方粮库的补贴为160元左右,不如把这个钱给我们。“加工和送到粮库,都是农民卖粮的出路,如果给我们,我们还能生存下去,国家以后也不用为这些玉米的出路发愁。”
最近,他去了北京好几次,到国家发改委、国家粮食局、国家财政部等相关部门“探风”。
他极力想让国家粮食局官员明白,“玉米深加工企业如果死掉了,中储粮收购的玉米到底怎么办?”
不过,粮食局官员比他想象的更为坚持:“肯定要一托到底,第三批如果没起到效果,还有第四批,第五批。”
按照惯例,我国北方玉米主要通过以下方式消耗:本地深加工、南下做饲料、出口。
“做饲料也不可行,第三批玉米收储计划,主要集中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河南、山东玉米价格上涨困难,南方的饲料厂为什么会要东北玉米?”吉林一位地方官员反问记者。
这些玉米到底怎么办,即便是中储粮的人,似乎也没有想好出路。吉林四平一家粮库,刚完成了前两批玉米收购任务,粮库主任告诉记者:“我不知道这些玉米如何解决”。他认为可行的路径是,中储粮总公司会给愿意接收玉米的加工企业一些补贴,“否则如果2009年、2010年玉米继续丰收,又会出现大批陈化粮。”
不过,政府内部仍然存在反对意见,“如果给予他们补贴,玉米加工企业不断发展,他们消耗的玉米越来越多,是否会影响粮食安全。”这种论调曾经在一直持续到2008年的粮食危机中占据主流。
2008年3月,吉林省省长韩长赋也告诉媒体,不会盲目扩大玉米深加工生产能力。
不过,这一次,玉米深加工企业的危局已经引起了吉林相关部门的密切关注,“我们省政府的人也在争取国家部门救玉米深加工企业的命。”
吉林省政府不得不考虑的还有玉米深加工企业人员的就业问题。松原一家政府官员说:“我们现在搞玉米深加工企业的好几千人,不能让他们失业。”松原刚刚把这些企业的地税“能免的都免了,不过,这都是小钱,杯水车薪。”
上述企业老总暂时还没有绝望,“发改委,财政部亲自来专门调研,说明他们已经意识到我们的困难了,2009年春节之前出台政策的可能性很大。”
“而且,中储粮的储备,都没有实现玉米的加工循环,总不能存在那里,等着发霉吧。”他自我安慰道。
- 上一篇
今年玉米市场行情或延续政策市特征
日前国家宣布的第三批玉米收储计划已经成为事实,经过市场消化,这一重大消息在连玉米期价上得到较为合理的反应。首先我们要简单回顾一下国家今年的收储政策,然后再解读和分析政策对2009年玉米行情的影响,最后对未来的玉米行情做出预测。 今年我国实现了连续五年粮食
- 上一篇
2008年黑龙江大豆市场回顾及展望
2008年黑龙江大豆播种面积5980万亩,较上年增加520万亩。大豆总产量达到750万吨,超过上年280万吨,再次获得历史高产年。回顾过去一年黑龙江大豆市场供需和市场行情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豆行情跌宕起伏,有价无市局面形成 08年黑龙江大豆供需矛盾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