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世界

首页 > 市场营销 > 行业分析 >

行业分析

海水养殖“五次浪潮”引领蓝色技术革命

中国食品产业网 2009-01-08 13:37 行业分析
《科学时报》资讯:国人自古就知道渔盐之利、舟楫之便,但耕海种湖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出现的革命性变化。伴随着共和国年轻的脚步,中国的海水养殖产业从零开始,一跃成为世界第一。目前,我国每年水产品总量超过5000万吨,人均占有40多公斤,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对改善
 《科学时报》资讯:国人自古就知道“渔盐之利、舟楫之便”,但“耕海种湖”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出现的革命性变化。伴随着共和国年轻的脚步,中国的海水养殖产业从零开始,一跃成为世界第一。目前,我国每年水产品总量超过5000万吨,人均占有40多公斤,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对改善13亿人口的食品结构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最核心、最关键的是中国海水养殖的“鱼、虾、贝、藻、参”5次产业浪潮。这5次浪潮发源于山东,成形于山东,迅速从山东沿海推向全国1.8万多公里的海岸线,堪称我国海洋科技自主创新的丰硕成果,又是科学技术惠及人民群众的光辉典范。正因为有了海水养殖的5次浪潮,我国水产业才实现了“养殖高于捕捞”、“海水超过淡水”的两大历史性突破。 
  
  之所以能称为“浪潮”,本文认为应起码具备3个条件。一是代表着科技含量高的新兴产业发展方向,具有广阔的发展推广前景;二是已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具有较强的辐射带动作用,在全国范围内有一定影响;三是经过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实践,证明符合中国的国情和海情,能成为全国范围内推广的优良养殖品种。根据这3个指标,对中国海水养殖产业的5次浪潮作一简要论述。 
  
  上世纪60年代,海洋藻类养殖浪潮 
  
  天然海带只适应冷水生长,而中国海域因水温太高不适宜海带生长。上世纪初,来自日本海等冷水海域的船舶,其底部附着的天然海带苗在我国北方港口勉强存活。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曾呈奎院士等为代表的山东海洋科技工作者对此进行了人工移植的科学研究。首先创造了海带夏苗培育法,使原本需要跨两个季度的海带只需度过一个夏天,从而大幅度提高了产量;然后发明了筏式养殖技术、陶罐施肥技术,改变了山东近海海水贫瘠特别是氮肥缺乏的状况,推动了海带人工养殖在山东全面兴起;进而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解决了海带南移的关键技术,成功地把这一亚寒带生长的海藻移植到江苏、浙江、福建和广东省沿海,使我国海带的总产量大幅度提升,迅速成为世界第一。我国海带产量最高达每年海带干品300万吨以上。此后,裙带菜、紫菜、江蓠、羊栖菜等大型海洋藻类的育苗和养殖先后取得成功,使中国海藻养殖逐渐成为沿海地区的重要海水产业。曾呈奎主持完成的海藻养殖学原理研究,荣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现在,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海带生产国,全世界80%的海带由我国生产。 
  
  在海带养殖业取得进展的同时,山东海洋科技工作者还开创了一系列海藻化工的新技术,用海藻生产出褐藻胶、琼胶、卡拉胶、甘露醇和有机碘等几十个海藻化工产品,并将这些产品用于药品、食品、农作物生长剂和化工原料。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褐藻胶生产国。 
  
  2007年,我国海藻养殖总面积近10万公顷,总产量150多万吨,其中海带约90万吨,年产值超过100亿元。山东是我国海带主产区,建有国家海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海带种苗培育研发、海带养殖技术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培育的“901”等海带新品种已推广到全国各主要养殖区,增产幅度高达92.5%,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近几年又培育出“东方2号”、“荣福海带”、“东方3号”等海带新品种。2006年山东海藻总产量53.2万吨,其中海带产量约30万吨,占全国的1/3。 
  
  上世纪80年代,海洋虾类养殖浪潮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刘瑞玉院士为代表的海洋科技工作者开展了大量关于对虾的调查研究工作。60年代末,山东的海洋科技工作者率先培植出人工亲虾,并率先育苗成功。80年代初,以农业部黄海水产研究所赵法箴院士为代表的科研人员突破了对虾工厂化全人工育苗技术,并在全国沿海及时推广。这一成果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长期主要依靠捕捞天然虾苗养殖的局面,推动了我国对虾养殖产业的发展。该成果获198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中国的对虾养殖业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迅速发展。90年代初,山东的海洋科技工作者又成功引进了南美白对虾等新品种,使我国的对虾养殖产量迅速成为世界第一。上世纪最高年产量高达22万吨,养殖面积达220万亩,年产量约占全球养殖对虾的30%。1993年以来,由于暴发性流行病害,我国的对虾养殖受到严重影响,特别是山东省受影响最大,因为山东是我国最早的对虾养殖区,曾是我国对虾养殖面积最大和产量最高的省份。虾病暴发后,对虾产量急剧下降、大量虾池荒废,对此海洋科研人员积极开展对虾多品种养殖,探索对虾养殖的新模式和病害防治技术,使对虾养殖产业自1998年后迅速好转。去年全国对虾养殖产量达到70万吨,其中南美白对虾产量超过50万吨。 
  
  上世纪90年代,海洋贝类养殖浪潮 
  
  自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开始人工养殖扇贝,主要品种是栉孔扇贝,80年代初步实现养殖产业化。1982年,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的张福绥院士首次从美国大西洋沿岸引进海湾扇贝,并系统研究解决了在中国海域养殖海湾扇贝的一些生物学与生态学问题,突破了产业化生产的一整套工厂化育苗与养成关键技术,在我国北方海域形成了一个海湾扇贝养殖的新产业,掀起了我国海水养殖业的第三次浪潮。海湾扇贝工厂化育苗及养殖技术研究成果获199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山东省的扇贝年产量高达70万吨,烟台市长岛县曾依靠扇贝养殖率先步入小康县。近几年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海洋所等单位的专家在扇贝苗种培育、病害防治等方面的研究取得重大进展,培育出蓬莱红杂交扇贝、中科红海湾扇贝等新品种,开发了扇贝春苗培育、深水筏式养殖等产业化技术,使扇贝产业在病害困扰的窘境中迅速复苏,2007年山东省扇贝产量恢复到近70万吨,占全国的53.5%。 
  
  到目前为止,贝类养殖仍然是我国海水养殖业的主要品种。扇贝、蛤蜊、牡蛎、贻贝、螠蛏等在全国海岸带广泛养殖,每年贝类养殖产量约1200万吨,稳居世界第一位。 
  
  世纪之交,海洋鱼类养殖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