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学者对我国肉牛养殖经济效益的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畜牧业已经成为我国农业领域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而肉牛业又是畜牧业中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我国的肉牛业仅用了不到30年的时间,就从一个主要为种植业提供畜力的不发达的家庭副业,发展成一个规模庞大的商品性肉牛业。我国肉牛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令一些
改革开放以来,畜牧业已经成为我国农业领域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而肉牛业又是畜牧业中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我国的肉牛业仅用了不到30年的时间,就从一个主要为种植业提供畜力的不发达的家庭副业,发展成一个规模庞大的商品性肉牛业。我国肉牛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令一些国外学者刮目相看。但是,近几年,我国肉牛业正经历着由增长速度放慢到负增长的尴尬局面。我国的肉牛业到底发生了什么?也许澳大利亚学者对我国肉牛养殖经济效益的分析会给出部分答案。
散养户育肥长期处于亏本经营
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中国农业经济研究组(以下简称“研究组”),在1997年~2006年与笔者及国内的其他学者合作,对我国肉牛业发展的经济社会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调研,走访了许多省份的散养户、专业户以及不同规模的养殖企业。通过调查,研究组发现,我国的散养农户养牛的净收益为负。
大家都知道,在我国农村,一个散养农户一般饲养1头~3头母牛不等,主要用于农耕,常以农作物秸秆、饲草及自产的少量谷物作为饲料。这些散养农户养牛规模虽小,但却是我国肉牛业的主要生产者。研究组对这些散养农户1998年的财务状况分析结果表明,他们的肉牛生产处于亏损状态,毛利润为-229元,净利润为-898元。
研究组认为,在上世纪90年代,农户之所以在亏本情况下仍然坚持养牛,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推出了一系列肉牛养殖的鼓励政策,特别是“秸秆养牛计划”。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散养农户不是按照市场机会成本来计算劳动力的投入,导致这部分生产要素的价值被低估(或者根本没有计入成本),从而养牛表面上对于散养农户来说还是有利可图的。
尽管近几年散养户与市场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同时,价格体制、生产体系得到显着改善,技术效率也大幅提高,但是,散养户养牛亏损的局面并没有得到根本扭转。根据研究组2006年对中原肉牛带的一些农户调查,若将肉牛养殖的投入、产出按市场机会成本计算,农户勉强能获得每头75元的毛利润。但是,由于该地区农户具有更多从事其他农业活动及非农活动的机会,所以必须将农户自己的人工机会成本从毛利润中扣除。在这种情况下,散养户的净利润为每头-523元。
专业户育肥长期微利
专业户在很多方面都不同于散养户,其中一个主要区别是,专业户的大部分收益来自专业化养殖,且生产规模较大,其养牛所需大部分生产要素需要外购,并且产出需要外销。因此,专业户在进行财务核算时需要把各项投入均按市场价值计价。人工成本是肉牛饲养的必要成本,无论是农户自家劳力还是雇佣劳力均应按市场原则计价。考虑到人工成本所占比例较大,且存在显着的机会成本效应,专业户很有可能是以“是否获得净利润”作为他们经营的“底线”。另外,专业户与市场关系更为密切,风险更大,也更直接受到来自技术创新及管理模式创新的影响。
上世纪90年代末,无论是养牛收入还是整体务农收入,专业户均高于散养户。但由于经常发生阶段性市场波动,农户整体上长期处于微利状态,甚至是亏损状态。截至2006年,专业户的净利润已经下滑至每头127元。
随着混合饲料的采用以及肉牛饲养及管理水平的提高,专业户更加重视出栏肉牛的活重。为此,先进技术的采用就显得十分重要。一般来说,肉牛活重每增加1%,收入将增加3%。众所周知,肉牛活重的增加离不开追加饲料。但对于专业户来说,其面临的主要风险并非来自饲料价格。因为,饲料价格每上涨1%,收益仅相应减少1%,并没有放大效应。这反映出同西方国家的肉牛育肥场、中国的养猪业及家禽业比较,肉牛育肥专业户对谷物市场的依赖程度相对较低。
事实上,决定专业户收入的最主要因素取决于农户购入的架子牛与出栏肉牛之间的差价。对于专业户来说,经营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够买到价格低廉的架子牛,进而谋求出栏肉牛能够卖出更高的价格。但是,这几年的事实证明,要获得这样的差价是十分困难的,并且颇具风险性。
规模化育肥赢利水平低
中国农业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促进规模化生产,其目的在于获得规模经济效益。郎沃斯等把我国肉牛的规模化育肥按其经营规模大小,概括为4种不同类型的育肥场。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的肉牛规模化育肥场效益普遍较低,尤其是那些生产规模小、开工率不足的小型育肥场更是如此。
育肥场财务分析结果显示,由于饲料成本占整个生产成本的比重相对较小(1996年与2006年的饲料价格相当),所以肉牛饲养的赢利状况对饲料价格的敏感性并不是特别突出。但架子牛与出栏肉牛之间的买卖差价却对育肥场的赢利状况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当然,架子牛的增重也是十分重要的影响因素。
根据研究组对山东德州育肥场的调查,制订合理的架子牛采购方案,对育肥场能否赢利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在当地,育肥场采用舍近求远的采购方案,将架子牛的进货渠道由原来的山东莱州转到辽宁的北宁。在北宁,有许多中间商为前来采购的客户提供购买、装运、检疫及结算服务。虽然这部分费用高于就近购买(每头平均多付70元),但可被随之带来的更高差价所弥补。那么,为什么会形成买卖差价呢?首先,北宁是个相对落后的地方,所以架子牛的价格相对便宜。其次,发展养殖业的计划在该地区已经开展了近20年,因此,架子牛的市场供应比较充足,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山东省内购买架子牛会带来近每头126元的亏损;而转到北宁购买,每头便赢利339元。买卖差价的形成,使肉牛生产者和经营者必然会产生强烈的交易动机,也就极大地促进了各区域之间的活牛贸易。
启示
根据昆士兰大学研究组的研究分析,自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的肉牛养殖,包括散养户、专业户及规模化育肥企业,长期处于低水平赢利甚至是亏损状态,这是造成我国目前肉牛生产滑坡的根本原因。要想从根本上扭转肉牛生产继续下滑的局面,就必须要让肉牛养殖在牛肉供应链上成为一个有利可图的环节,这不仅需要改变目前牛肉供应链各环节之间的利益分配格局,而且还需要政府通过转移支付对肉牛养殖给予补贴。否则,我国肉牛生产将会长期在低水平上徘徊,牛肉的市场价格将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牛肉消费将成为普通百姓生活中的奢侈品。
散养户育肥长期处于亏本经营
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中国农业经济研究组(以下简称“研究组”),在1997年~2006年与笔者及国内的其他学者合作,对我国肉牛业发展的经济社会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调研,走访了许多省份的散养户、专业户以及不同规模的养殖企业。通过调查,研究组发现,我国的散养农户养牛的净收益为负。
大家都知道,在我国农村,一个散养农户一般饲养1头~3头母牛不等,主要用于农耕,常以农作物秸秆、饲草及自产的少量谷物作为饲料。这些散养农户养牛规模虽小,但却是我国肉牛业的主要生产者。研究组对这些散养农户1998年的财务状况分析结果表明,他们的肉牛生产处于亏损状态,毛利润为-229元,净利润为-898元。
研究组认为,在上世纪90年代,农户之所以在亏本情况下仍然坚持养牛,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推出了一系列肉牛养殖的鼓励政策,特别是“秸秆养牛计划”。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散养农户不是按照市场机会成本来计算劳动力的投入,导致这部分生产要素的价值被低估(或者根本没有计入成本),从而养牛表面上对于散养农户来说还是有利可图的。
尽管近几年散养户与市场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同时,价格体制、生产体系得到显着改善,技术效率也大幅提高,但是,散养户养牛亏损的局面并没有得到根本扭转。根据研究组2006年对中原肉牛带的一些农户调查,若将肉牛养殖的投入、产出按市场机会成本计算,农户勉强能获得每头75元的毛利润。但是,由于该地区农户具有更多从事其他农业活动及非农活动的机会,所以必须将农户自己的人工机会成本从毛利润中扣除。在这种情况下,散养户的净利润为每头-523元。
专业户育肥长期微利
专业户在很多方面都不同于散养户,其中一个主要区别是,专业户的大部分收益来自专业化养殖,且生产规模较大,其养牛所需大部分生产要素需要外购,并且产出需要外销。因此,专业户在进行财务核算时需要把各项投入均按市场价值计价。人工成本是肉牛饲养的必要成本,无论是农户自家劳力还是雇佣劳力均应按市场原则计价。考虑到人工成本所占比例较大,且存在显着的机会成本效应,专业户很有可能是以“是否获得净利润”作为他们经营的“底线”。另外,专业户与市场关系更为密切,风险更大,也更直接受到来自技术创新及管理模式创新的影响。
上世纪90年代末,无论是养牛收入还是整体务农收入,专业户均高于散养户。但由于经常发生阶段性市场波动,农户整体上长期处于微利状态,甚至是亏损状态。截至2006年,专业户的净利润已经下滑至每头127元。
随着混合饲料的采用以及肉牛饲养及管理水平的提高,专业户更加重视出栏肉牛的活重。为此,先进技术的采用就显得十分重要。一般来说,肉牛活重每增加1%,收入将增加3%。众所周知,肉牛活重的增加离不开追加饲料。但对于专业户来说,其面临的主要风险并非来自饲料价格。因为,饲料价格每上涨1%,收益仅相应减少1%,并没有放大效应。这反映出同西方国家的肉牛育肥场、中国的养猪业及家禽业比较,肉牛育肥专业户对谷物市场的依赖程度相对较低。
事实上,决定专业户收入的最主要因素取决于农户购入的架子牛与出栏肉牛之间的差价。对于专业户来说,经营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够买到价格低廉的架子牛,进而谋求出栏肉牛能够卖出更高的价格。但是,这几年的事实证明,要获得这样的差价是十分困难的,并且颇具风险性。
规模化育肥赢利水平低
中国农业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促进规模化生产,其目的在于获得规模经济效益。郎沃斯等把我国肉牛的规模化育肥按其经营规模大小,概括为4种不同类型的育肥场。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的肉牛规模化育肥场效益普遍较低,尤其是那些生产规模小、开工率不足的小型育肥场更是如此。
育肥场财务分析结果显示,由于饲料成本占整个生产成本的比重相对较小(1996年与2006年的饲料价格相当),所以肉牛饲养的赢利状况对饲料价格的敏感性并不是特别突出。但架子牛与出栏肉牛之间的买卖差价却对育肥场的赢利状况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当然,架子牛的增重也是十分重要的影响因素。
根据研究组对山东德州育肥场的调查,制订合理的架子牛采购方案,对育肥场能否赢利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在当地,育肥场采用舍近求远的采购方案,将架子牛的进货渠道由原来的山东莱州转到辽宁的北宁。在北宁,有许多中间商为前来采购的客户提供购买、装运、检疫及结算服务。虽然这部分费用高于就近购买(每头平均多付70元),但可被随之带来的更高差价所弥补。那么,为什么会形成买卖差价呢?首先,北宁是个相对落后的地方,所以架子牛的价格相对便宜。其次,发展养殖业的计划在该地区已经开展了近20年,因此,架子牛的市场供应比较充足,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山东省内购买架子牛会带来近每头126元的亏损;而转到北宁购买,每头便赢利339元。买卖差价的形成,使肉牛生产者和经营者必然会产生强烈的交易动机,也就极大地促进了各区域之间的活牛贸易。
启示
根据昆士兰大学研究组的研究分析,自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的肉牛养殖,包括散养户、专业户及规模化育肥企业,长期处于低水平赢利甚至是亏损状态,这是造成我国目前肉牛生产滑坡的根本原因。要想从根本上扭转肉牛生产继续下滑的局面,就必须要让肉牛养殖在牛肉供应链上成为一个有利可图的环节,这不仅需要改变目前牛肉供应链各环节之间的利益分配格局,而且还需要政府通过转移支付对肉牛养殖给予补贴。否则,我国肉牛生产将会长期在低水平上徘徊,牛肉的市场价格将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牛肉消费将成为普通百姓生活中的奢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