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世界

首页 > 市场营销 > 行业分析 >

行业分析

【糖品消费】“糖”的战争

中国食品产业网 2009-06-23 14:48 行业分析
 这甚至已经不仅仅是一场关于“糖”的战争。“捷康提供了一个正面的例子,通过法律手段和
 这甚至已经不仅仅是一场关于“糖”的战争。“捷康提供了一个正面的例子,通过法律手段和市场策略密切结合来赢得国际商战。”刘宝成说,“我宁愿看到更多中国企业受到337调查,也不愿意看到那么多的消费者谩骂中国的血汗工厂,指责我们靠挤压劳动成本来增加出口竞争力。”这是一场“337调查”引发的甜味剂之战,同时也是一场应对“专利讹诈”和赶走“血汗工厂”的知识产权之战。值得高兴的是,我们赢了。

  南都周刊记者 ·王宏宇 北京报道 插图 ·李峰

  三氯蔗糖在甜味剂市场面临巨大商机。在“337调查”中取胜的捷康CEO安立军,希望在20年后与糖业巨头泰莱平起平坐。摄影·王旭华

  “零度”可乐,无疑正处于最艰难的时期。6月10日,委内瑞拉宣布全国停售“零度”可乐,理由是“含有对人体有害成分”。

  “无糖,依然可口可乐。”“零度”与普通可乐的最大区别,在于使用无热量的高倍甜味剂取代蔗糖,以降低热量摄入,防止肥胖。事实上,它的甜味剂配方,与百事早些时候推出的“极度可乐”几乎相同,均为阿斯巴甜、安赛蜜和三氯蔗糖这三种高度甜味剂的混合。这种做法在业界也被称为“复配”,因为不同甜味剂之间混合会产生甜味增加的放大效果。

  尽管委内瑞拉政府声明中并未指明具体是哪种成分有害,可口可乐公司、政府机构及专家也再三出面否认“致癌”的猜测,但网络口口相传的庞大力量,仍然让阿斯巴甜,这种已在全球广泛使用20余年的甜味剂,成为“有害成分”最主要的怀疑对象。

  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可口可乐可能会弃用阿斯巴甜。这种曾经的甜味剂之王可能会从可乐及全球其它数千种食品及饮料的配料表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近乎完美”的甜味剂:三氯蔗糖。

  这将带来一个不可限量的巨大市场。不同的是,阿斯巴甜时代集体失语的中国企业,也将可以在这个庞大市场中分一杯羹,甚至问鼎中原。这归功于一场赢得干净漂亮的跨国官司:在刚刚结案的美国三氯蔗糖“337调查”案中,4家中国制造企业取得完胜。

  何谓337调查

  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根据《1930年关税法》第337节的条款,对涉嫌侵犯知识产权的进口产品生产企业进行的调查。被列为337调查对象的企业,如果应诉,将要承担昂贵的诉讼费用,一般都在几百万美元以上,但是如果不应诉,就等于承认对方的指控,就会被排除出美国市场。

  泰莱的霸权

  “打赢这场官司,直接为中国三氯蔗糖企业赢得了20年的时间成本,200亿元的市场机会。”盐城捷康CEO安立军说。实际上,这也是中国企业在337调查中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完胜,既赢了官司,也赢了市场。

  作为胜诉的中国企业之一,2006年才成立的捷康无疑是这场官司中最大的赢家。与其他337调查中的被告不同,捷康是第一家主动应诉的中国企业,在讼案之后,捷康将此前仅不到1%的全球市场份额提升到了接近15%。2008年,捷康向美国出口三氯蔗糖80吨,占国内出口量的60%,产能列世界第二。

  “积极应对337调查,是拯救中国出口经济最有效的办法。”今天的安立军已经成为国内企业家的样板,每天忙于接待访问和参加各种知识产权的高层研讨会。“捷康的案例已经上了内参。”安立军对南都周刊说:“这种胜利太珍贵了,尤其捷康是这么小的一家企业。337调查并不可怕,我希望能将捷康的经验告诉更多的人。”

  时光回溯到两年前,安立军做出这个决定却并不那么容易。

  一切要从34年前那个夏末最普通的一天说起。这一天,伦敦国王大学的莱斯利·霍夫教授将糖和硫酰氯混合,试图从中提炼出一种杀虫剂。他委托他的外国研究生沙什肯特·法德尼斯,检验一下实验析出的粉末。正如几乎所有甜味剂都来自“意外发现”一样,可怜的沙什肯特把检验(test)听成了尝尝(taste),他向教授报告自己的结论说,“非常非常甜”。莱斯利·霍夫敏锐地意识到,这将是一种新的高倍甜味剂。

  1976年,他和他的学生在英国糖业巨头泰莱的协助下,最终将目标锁定在三氯蔗糖。

  在此之前,甜味剂工业已经历经了从糖精到阿斯巴甜四代主要的产品更替。相比之下,三氯蔗糖几乎可以称为迄今人类开发出来的最完美、最具竞争力的新一代甜味剂。作为目前唯一以蔗糖为原料生产的甜味剂,它的甜度是蔗糖的600倍,安全性、耐加工性和口感都非常好,绝妙的是,它无法被人体吸收,既不提供热量,也不会导致肥胖。

  泰莱如获至宝,立即与强生联手开发民用产品“善品糖(Splenda)”,将终极的竞争对手定位为食糖,这一人类使用了数千年的传统调味品。

  毫无疑问,三氯蔗糖成功了。2004年8月,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宣布,用三氯蔗糖取代其部分饮料中50%的蔗糖用量。三氯蔗糖也成为所有食品和饮料新产品甜味剂配方中的主导产品,其中50%的产品甜味剂配方中只含三氯蔗糖。受此影响,全球食糖销量甚至在1999年至2004年间下降了11%,到2006年,这一数字则增长为16%。

  而泰莱也在三氯蔗糖的称霸过程中赚得盆满钵满。到2006年,泰莱的“善品糖”在全球三氯蔗糖市场的占有率超过90%,并占据了美国低热能甜味剂市场的50%以上,不仅成为糖尿病患者的首选,也走上麦当劳、星巴克和普通百姓的餐桌,成为一种时髦的调味料。

  但泰莱的难题在于,三氯蔗糖在美国获批的时间实在太晚了。这项1981年申请的产品专利,由于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的迟疑和阿斯巴甜厂商的阻挠,直到2005年才获得美国通用领域的生产许可,而此时产品专利已经过期两年,来自中国的三氯蔗糖厂商,已经纷纷开始用自己的方法生产三氯蔗糖。

  尽管仍占据绝对优势的市场份额,但泰莱不能容忍自己苦心经营30年的成果,被对手一朝享用。在2005年针对河北苏科瑞的常规诉讼被迫撤诉后,2007年3月5日,泰莱在联邦法院针对全球包括河北苏科瑞、江苏牛塘、广东食品工业研究所等共27家主要制造商及贸易商发起第二轮诉讼。当年4月6日,泰莱使出最后的杀手锏:请求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对中国三家三氯蔗糖制造商及多家贸易商,针对5项专利展开337调查。挑战“337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