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乳业发展态势分析
我国乳业发展态势分析-食品产业网
中国奶业经历了60年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三大产奶国,也使奶业成为了关系民生的大产业。奶类总产量由1949年的21.7万吨增长到2008年的3781.5万吨,增长了173倍;奶类人均占有量由1949年的0.45公斤提高到2008年的28.3公斤,增长了62倍。
尽管中国乳业的发展在60年的风雨历程中取得了如此骄人的成绩,但我们也不能回避一个事实,即我国乳业的发展依然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和可能发生乳业安全危机的隐患。2008年9月发生的“婴幼儿奶粉事件”引发了我国奶业地震,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事件发生22天,501家乳品企业,停产168家,停产率34%。同年全国乳业出现了负增长,负增长的区域有15个,主产区华北五省下降严重,这一事件改变了中国乳业改革开放30年正增长的历史。
一、乳业发展整体态势
2008年11月7日,国务院批转了由国家发改委、农业部等13个部门联合制定的《奶业整顿和振兴规划纲要》,这是2008年国家连续出台的第四个奶业新政策。在纲要的指导下,我国乳业发展态势回暖,回暖迹象主要体现在七个方面:一是奶牛养殖数量略有回升。去年3月奶牛养殖降至2008年以来最低点,到6月末,奶牛存栏和生鲜乳产量分别为1235.49万头和291.39万吨,比3月末同类指标分别增加2.5%和4.8%,但仍低于2008年同期数量。二是奶牛养殖规模有所提高。据农业部调查,去年5月底,全国10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所占比例达21.7%,比2008年底提高了1.9个百分点。奶业主产省区奶牛散养户减少,规模养殖户增加较快。三是乳业亏损面有所减少。去年3月,养殖户亏损面曾一度达到50%,4月亏损面下降为47.3%,5月进一步下降至35.6%。同时,规模养殖场的效益总体稳定,亏损比例约为10%。截至去年5月,全国规模以上乳品企业807家,其中亏损企业201家,占24.9%,比2008年11月时的28.3%下降了3.4个百分点。四是乳制品产量恢复性增长。去年1月~6月,规模以上乳品企业乳制品产量达到920.87万吨,同比增长1.9%,其中液态奶产量783.18万吨,同比增长1.3%,干乳制品产量137.7万吨,环比增加6.06%,同比减少19.88%。五是乳制品市场趋于稳定。据有关部门监测,去年8月,36个大中城市鲜牛奶平均零售价格比1月份上升3.2%,乳制品销售额比1月份增长7%,产品销售率达95.1%。乳制品市场销售已恢复到“婴幼儿奶粉事件”前的九成。六是乳制品出口仍然低迷。受“婴幼儿奶粉事件”影响,2008年10月起我国乳制品出口骤降,去年以来出口依然低迷,2月~6月月度出口量同比降幅均超过60%,其中6月出口2727吨,同比下降76.8%。
二、我国乳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障碍
1.奶牛养殖规模较小,集中经营有待提高。据农业部调查,去年5月底,全国10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所占比例为21.7%,尽管比2008年提高了1.9个百分点,但仍处于分散经营状态。从根本上改变奶牛养殖“小”“散”“低”局面尚待时日。
2.乳制品产业集群负效应显著,企业发展有待整合。近年来,乳制品企业数量急剧增长,区域集中显著,一地多厂、重复建设的情况比较严重,造成区域乳业竞争过度。据了解,我国目前实际日处理鲜奶量只占加工能力的1/3左右,企业整合势在必行。
3.乳制品市场发育不成熟,市场秩序有待整顿。乳品加工企业为了争夺市场,采用了价格战、渠道战、广告战等过度促销方式进行恶性竞争,破坏了市场秩序,乳业也进入微利时代。截至到去年9月底,全国共取缔不合格奶站6606个;目前全国共有达标奶站13887个,全国机械化奶站比例达到81%,比整顿前提高30个百分点;已核发生鲜乳收购许可证7404个,占总数的53%,离全部达标仍有较大差距。
4.产、加、销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产业链条有待延伸。我国乳制品发展中,生产、加工和销售发展极不平衡,主要体现在加工设备、工艺先进,产能过剩严重;而奶源基地建设薄弱、分散经营,市场竞争乏力;销售渠道多元、不畅,利益争夺激烈,市场极不稳定。产业链条的延伸和产、加、销一体化的发展步履艰难。
5.乳品质量安全监管不到位,法律、法规有待完善。我国奶业的快速发展存在重数量、轻质量问题,特别是近十年,既是乳业快速发展又是乳业安全危机频发时期,对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监管存在严重缺失,奶业标准体系不完善,有些强制性标准在生产和经营中得不到落实,产品质量难以保证。
6.乳制品出口额锐减,国际市场有待开发。据海关统计,我国乳制品出口量从未突破10万吨,加之2008年“三鹿事件”导致中国乳制品在国际市场信誉扫地,国际市场难以稳定,开发难度进一步加大。
三、促进我国乳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抓好奶源基地建设,促进奶牛养殖规模化。转变生产方式,推进奶牛规模化养殖,在规模化的基础上实现集约化。引导大型乳品企业建奶牛养殖基地,或引导投资者建设规模化的养殖小区,吸引分散养殖户集中饲养。
2.整合乳制品生产企业,推进乳业发展集团化。国家应进一步提高乳制品行业的进入门槛,降低其退出成本,并且出台一定的措施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向集团化方向发展。
3.完善乳制品生产规范,实现乳业生产标准化。建立健全乳业质量标准体系、检测监管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形成全国统一的生产规范和标准。
4.构建乳业产、加、销利益联结机制,加强乳业生产经营一体化。大力发展乳业专业合作组织,积极探索奶价形成机制和养殖、加工两个环节的利益分配机制,实现一体化经营趋势。
5.扩大乳制品宣传,形成乳制品消费全民化。各级政府和企业要通过各种宣传媒体,采取各种形式开展乳制品营养价值的知识宣传,积极引导乳品消费,改变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建立消费者对乳制品的消费偏好,改变城乡乳制品消费需求差别,使乳制品成为国民日常的基本饮品。
6.提高乳制品质量,推动中国乳业发展国际化。乳制品国家标准要与国际接轨,调整乳制品的生产结构,生产适合国际市场的适销对路的产品。加强政府有关部门的监管力度,落实质量安全责任制度,进一步提升乳制品质量安全水平,扩大国际市场对中国乳制品的信任度。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李翠霞 作者系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
尽管中国乳业的发展在60年的风雨历程中取得了如此骄人的成绩,但我们也不能回避一个事实,即我国乳业的发展依然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和可能发生乳业安全危机的隐患。2008年9月发生的“婴幼儿奶粉事件”引发了我国奶业地震,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事件发生22天,501家乳品企业,停产168家,停产率34%。同年全国乳业出现了负增长,负增长的区域有15个,主产区华北五省下降严重,这一事件改变了中国乳业改革开放30年正增长的历史。
一、乳业发展整体态势
2008年11月7日,国务院批转了由国家发改委、农业部等13个部门联合制定的《奶业整顿和振兴规划纲要》,这是2008年国家连续出台的第四个奶业新政策。在纲要的指导下,我国乳业发展态势回暖,回暖迹象主要体现在七个方面:一是奶牛养殖数量略有回升。去年3月奶牛养殖降至2008年以来最低点,到6月末,奶牛存栏和生鲜乳产量分别为1235.49万头和291.39万吨,比3月末同类指标分别增加2.5%和4.8%,但仍低于2008年同期数量。二是奶牛养殖规模有所提高。据农业部调查,去年5月底,全国10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所占比例达21.7%,比2008年底提高了1.9个百分点。奶业主产省区奶牛散养户减少,规模养殖户增加较快。三是乳业亏损面有所减少。去年3月,养殖户亏损面曾一度达到50%,4月亏损面下降为47.3%,5月进一步下降至35.6%。同时,规模养殖场的效益总体稳定,亏损比例约为10%。截至去年5月,全国规模以上乳品企业807家,其中亏损企业201家,占24.9%,比2008年11月时的28.3%下降了3.4个百分点。四是乳制品产量恢复性增长。去年1月~6月,规模以上乳品企业乳制品产量达到920.87万吨,同比增长1.9%,其中液态奶产量783.18万吨,同比增长1.3%,干乳制品产量137.7万吨,环比增加6.06%,同比减少19.88%。五是乳制品市场趋于稳定。据有关部门监测,去年8月,36个大中城市鲜牛奶平均零售价格比1月份上升3.2%,乳制品销售额比1月份增长7%,产品销售率达95.1%。乳制品市场销售已恢复到“婴幼儿奶粉事件”前的九成。六是乳制品出口仍然低迷。受“婴幼儿奶粉事件”影响,2008年10月起我国乳制品出口骤降,去年以来出口依然低迷,2月~6月月度出口量同比降幅均超过60%,其中6月出口2727吨,同比下降76.8%。
二、我国乳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障碍
1.奶牛养殖规模较小,集中经营有待提高。据农业部调查,去年5月底,全国10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所占比例为21.7%,尽管比2008年提高了1.9个百分点,但仍处于分散经营状态。从根本上改变奶牛养殖“小”“散”“低”局面尚待时日。
2.乳制品产业集群负效应显著,企业发展有待整合。近年来,乳制品企业数量急剧增长,区域集中显著,一地多厂、重复建设的情况比较严重,造成区域乳业竞争过度。据了解,我国目前实际日处理鲜奶量只占加工能力的1/3左右,企业整合势在必行。
3.乳制品市场发育不成熟,市场秩序有待整顿。乳品加工企业为了争夺市场,采用了价格战、渠道战、广告战等过度促销方式进行恶性竞争,破坏了市场秩序,乳业也进入微利时代。截至到去年9月底,全国共取缔不合格奶站6606个;目前全国共有达标奶站13887个,全国机械化奶站比例达到81%,比整顿前提高30个百分点;已核发生鲜乳收购许可证7404个,占总数的53%,离全部达标仍有较大差距。
4.产、加、销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产业链条有待延伸。我国乳制品发展中,生产、加工和销售发展极不平衡,主要体现在加工设备、工艺先进,产能过剩严重;而奶源基地建设薄弱、分散经营,市场竞争乏力;销售渠道多元、不畅,利益争夺激烈,市场极不稳定。产业链条的延伸和产、加、销一体化的发展步履艰难。
5.乳品质量安全监管不到位,法律、法规有待完善。我国奶业的快速发展存在重数量、轻质量问题,特别是近十年,既是乳业快速发展又是乳业安全危机频发时期,对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监管存在严重缺失,奶业标准体系不完善,有些强制性标准在生产和经营中得不到落实,产品质量难以保证。
6.乳制品出口额锐减,国际市场有待开发。据海关统计,我国乳制品出口量从未突破10万吨,加之2008年“三鹿事件”导致中国乳制品在国际市场信誉扫地,国际市场难以稳定,开发难度进一步加大。
三、促进我国乳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抓好奶源基地建设,促进奶牛养殖规模化。转变生产方式,推进奶牛规模化养殖,在规模化的基础上实现集约化。引导大型乳品企业建奶牛养殖基地,或引导投资者建设规模化的养殖小区,吸引分散养殖户集中饲养。
2.整合乳制品生产企业,推进乳业发展集团化。国家应进一步提高乳制品行业的进入门槛,降低其退出成本,并且出台一定的措施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向集团化方向发展。
3.完善乳制品生产规范,实现乳业生产标准化。建立健全乳业质量标准体系、检测监管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形成全国统一的生产规范和标准。
4.构建乳业产、加、销利益联结机制,加强乳业生产经营一体化。大力发展乳业专业合作组织,积极探索奶价形成机制和养殖、加工两个环节的利益分配机制,实现一体化经营趋势。
5.扩大乳制品宣传,形成乳制品消费全民化。各级政府和企业要通过各种宣传媒体,采取各种形式开展乳制品营养价值的知识宣传,积极引导乳品消费,改变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建立消费者对乳制品的消费偏好,改变城乡乳制品消费需求差别,使乳制品成为国民日常的基本饮品。
6.提高乳制品质量,推动中国乳业发展国际化。乳制品国家标准要与国际接轨,调整乳制品的生产结构,生产适合国际市场的适销对路的产品。加强政府有关部门的监管力度,落实质量安全责任制度,进一步提升乳制品质量安全水平,扩大国际市场对中国乳制品的信任度。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李翠霞 作者系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