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侈品之道
奢侈品把品牌这门生意玩到极致!看透了奢侈品,也就看透了品牌!
对于大众而言,奢侈品高高在上,消费者对之趋之若鹜,无不以拥有一款奢侈品而欢欣鼓舞,君不见那些小白领为了购买一件奢侈品而吃泡面数月,查抄贪官赃物中最多的也是奢侈品。在日本,MM为了购买一款LV的包包而交援!作为与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作为与中国人生活习性极为相似国度,作为奢侈品第一大国的日本,其奢侈品的发展现状对中国奢侈品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对于中国而言,2008年的奢侈品销售额在150亿美元,占据全球奢侈品销量的第三把交椅,年增长率25%,相信在不久将来取代日本占据头把交椅,因此研究奢侈品的吸金法宝,奢侈品这门生意该怎么做意义非凡。
在研究奢侈品生意逻辑之前,首先要解决一个大问题——什么是奢侈品?
什么是奢侈品?这个问题相信是路威酩轩、古琦所最不愿意回答的了,也是回答不好的。
香奈儿曾说“奢侈的对立面并不是贫穷,而是粗鲁”真的吗?纯粹扯淡,区分高雅与粗鲁的标准不是单靠一个包包所决定的。
应该有更为深层次的缘由!
许多人买LV并不是买个包,其只是为了“LV”这两个字母!其品牌的溢价值达到了产品本身的上千倍,甚至上万倍!
为啥都知道奢侈品是符号化营销、炫耀性消费,大家却还是抢着买;而你想要提提价,心中都没谱?
不要只是妒忌,而看不到奢侈品生意的根源;不要只看价格,而看不到背后的商业思维;不要只看行为,而看不到成功的路径;
其实看懂了奢侈品这盘生意,你也可以做!
在奢侈品行业流传着“梦之营销”的概念:通过不断的广告宣传,购买欲让人产生对一个产品强烈持久的购买欲,这种欲望由于顾客担心不能及时买到而得以加强。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几个与生意有关的关键词:
广告:
LV为了卖一款产品投入9亿美元的宣传费用,广告对于奢侈品而言绝对是至关重要的,每年的巴黎时装秀就是广告行为和品牌运动,奢侈品如同明星一般不怕花边新闻多,就怕没新闻。
刺激购买欲
奢侈品刺激消费者购买欲望的手段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名人效应:斯沃琪的老大就曾说过“奢侈品是由佩戴它的人来表现的”君不见几乎所有的奢侈品广告都是由明星大腕所代言的,每次时装秀上最闪烁的不是那些服饰,而是那些走红地毯的明星,奢侈品的价值几何是由这些明星决定的。明星与奢侈品如同孪生姐妹,不可分离。蒂凡尼的奢侈品地位的最终受到认是在1950年由赫本主演的《在蒂凡尼用早餐》这部电影播放之后(说实话我就是在看了《穿普拉达的女魔头》之后才知道普拉达这个品牌)。此外奢侈品与名人之间的关系也是相当暧昧的,如劳力士的传播方式就两个:赞助活动与名人代言,劳力士自2007年起,成为中国网球公开赛的官方赞助商,并于2008年取代雷达和浪琴成为上海网球公开赛的官方定时器,而代言人方面劳力士分别启用了多明戈、芭托莉、谭元元、马友友为其代言人。虽然方式有两个,但实质上目的就是一个:通过名人带动效应创造产品价值感(通过强调品牌的神秘感,通过宣扬佩戴者的个人成就,形成动物园效应)。
买不到
之所以成为奢侈品,也是因为它的稀有性,在日本要买到一个爱马仕的凯莉包需要等五年。从商业角度而言对于奢侈品产品换代越快越好,增加消费者因为担心购买不到的心理负担。
可见对于奢侈品而言,绝对是“推广第一,产品第二”,奢侈品所要达到的效果就是成为“富人的自慰器,穷人的空中阁楼”
接下来,我们谈谈调性,奢侈品一向是讲究“调性”的,那么奢侈品的调性是什么呢,真是那么虚无缥缈吗,其实不然!
庄严优雅的爱马仕,精致的极简主义源头的普拉达,LV的旅游哲学,这些介于牛A与牛C之间的东西怎么来的?
究其原因无非“始于产品,成于运动”
其一:基于产品。结合目前的奢侈品的调性来源主要有两个途径
1、LV的旅游哲学源于LV是靠旅行包起家,在西方人眼中LV包就是一个旅行包的品牌,所以LV不讲旅游那讲什么!蒂凡尼作为925银饰品的开拓者加上上百年的历史方铸造其品牌的高贵的调性
2、产品风格决定品牌调性,如同古琦这些品牌的调性都是基于产品的调性,古琦作为极简风格的倡导者,引导了整个流行时尚,其他品牌的调性同样如此,每年的巴黎时装周就是各大奢侈品品牌的调性的展现。
其二:大规模的品牌运动,奢侈品都是由标志性事件奠定和展示自己的地位。宝玑2008年北京故宫博物院推出巴黎罗浮宫珍藏特展(标志性事件),展出拿破仑(名人效应)在人生不同阶段所戴的三款宝玑表(产品关联);芬迪2007年在长城举办一场史无前例的时装秀。
可见奢侈品的调性并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有支撑的,反观中国的一些立志于奢侈品的企业,一味通过文字的堆砌与画面的华丽来强盗调性,要知道风格化过了头就是失败。
中国的本土奢侈品品牌如何建立,总结一句话“始于产品,成于运动”
典型的例子就是茅台最近的涨价事件,虽然不知结果如何,但茅台在行业中的奢侈品地位已经确立,而其老对手五粮液虽然也在喊涨,在生意上是成功的,但在战略上却是没有多大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