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话语权
产品和服务是“品牌”构建的基础。中国曾经相当长时间是一个“供给驱动型”的市场,“产品即品牌”的做法自有其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而过去十年最大的变化是,从供给驱动型向消费者“需求驱动型”转变,这意味着,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已经被重构。
同时,信息时代降临,权力正迅速向消费者转移:企业后台的资源和能力、前台的产品都已经变得无比透明,“同质化”成为一般企业难以逃避的梦魇,因而,企业和消费者的沟通——亦即塑造品牌的过程,不能再依赖单一的产品售卖独立完成,需要和消费者建立密切的长期联系,甚至讨好他们,以“管家”式的服务为他们提供独特的“增值”体验,以此形成品牌区隔,提高竞争门槛。
一个“高贵”的国际奢侈品品牌与一个土生土长的餐饮品牌,尽管未必适合直接对比,但不同的境遇还是鲜明地印证了“服务话语权”的增强:前者是GUUCI,“虐工门”还没结束,又曝出售后服务体系混乱、耍大牌的负面消息——起码在中国,他们还延续着“产品即品牌”强势思维,这对其辛苦铸就的“高贵身份”形成了一个持续的消解;后者是海底捞,在产品本身(火锅)味道并不优于同档次餐饮企业的情况下,塑造出一个独特的“服务型”餐饮品牌,成为利用服务增值的标杆案例。
当然,“服务”殊非易事,它需要企业对消费者最细腻、最隐秘的心思洞若观火,同时合理配置并持续优化企业的资源。洞悉消费者的需求是基础,重要的是基于企业现实的资源和能力,做“恰当好处的服务”,同时设计一套系统化的可行方案,让消费者接受品牌溢价、以消解可能带来的成本压力。
圣象是一个值得参考的例子。地板业仍然处在一个竞争相对粗放的时代,行业内习惯的思维方式依然是一次性的产品售卖,而“价格战”和“概念战”成为竞争的主旋律,在产品和营销极其同质化的情势下,品牌差异化无从谈起。而圣象理解的“产品”定义是广泛的,它不应该是木地板本身,而是全方位的、系统化的服务,谁能当好提供一站式服务的地板“管家”,谁就能扣住新时代消费者的脉搏。
许多公司并不缺少“服务增值”的理念,他们的困惑集中在于如何操作,比如,金融服务就不容易产生差异化。以服务打造品牌的前提,应当是深入分析客户的需求,在各个环节努力为消费者提供贴心的定制化服务。
圣象选择做一个“地板管家”,他们把消费者使用地板的过程拆解为三个阶段:(1)售前咨询,地板产品虽然在理论上已经标准化了,但品牌集中度并不高,往往鱼龙混杂,而消费者也欠缺安全、环保和家居设计的相关知识,需要专业的服务团队尽心教育和引导;(2)安装,地板“三分在产品,七分在安装”,而安装是需要一定知识和技能门槛的,也是凸显企业品牌和实力的重要环节;(3)售后的保养维护。在圣象看来,这才是一个“管家”应有的全套服务体系的流程。圣象就是紧密围绕地板产品的消费过程,强化自己的品牌形象和价值。
而浦发银行(600000,股吧)在调研中发现,由于中小企业贷款业务的特殊性,支撑其品牌价值有两个关键点:能否在金融产品上有所创新;能否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针对中小企业的共性:高成长性,制订了针对“创业、成长、成功”三个发展阶段的、不同的金融产品,比如针对关于竞标、采购、生产、销售等日常生产经营活动;新建厂房、添置设备等规模扩张活动;资本扩张、兼并收购、财务管理等跨越成长,都设有相应的金融服务和产品,成为商业银行“以服务创品牌”的一个成功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