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啤酒市场分析 行业从量变走向质
2014年,我国啤酒产销量出现负增长,结束了我国啤酒行业连续20多年的增长势头。2015年我国啤酒市场连续第二年出现负增长,成为下降幅度最大的酒种,引发市场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新常态下未来啤酒行业将呈现哪些发展趋势?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啤酒消费市场,最近一段时间以来,进口啤酒的发展势头迅猛,引起业内外广泛关注。如何客观分析这一现象?
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消费品类的销量,不光是啤酒,白酒等其他酒种的增长比例也都在下滑。虽然啤酒的整体产量出现了负增长,但是产品结构正在发生变化,低端产品产量下降,中高端啤酒进入上升通道。另外,在过去的10年、20年里,啤酒行业通过整合,一直在持续性增长,当资本完成行业整合以后,必然要出现新一轮调整,产业下滑是调整的表现形式。
啤酒行业专家:从数据上看,2014年啤酒产量下滑了0.9%,2015年下降比例为4.6%,在此之前我国啤酒行业保持了连续24年的增长。1949年,我国啤酒销量只有7000吨,而如今我国啤酒销量已经达到了4700万吨,经过长期连续的增长之后出现微调是很正常的。我认为,啤酒行业目前还不具备进行大幅度调整的条件,不会出现断崖式下滑。我们也看到,2016年8月啤酒产销量出现了4.1%的增长,结束了连续20多个月的下滑,9月份再次出现增长,预示着调整期正在接近尾声。此外,虽然啤酒产销量下降了,但销售额反而增长了。具体到产品结构方面,高端产品实现增长,而占据塔基的低端产品则在下降,这表明国内啤酒行业正在从量变走向质变。
品牌营销战略专家:作为一种大众消费,啤酒消费人群主要集中在蓝领人群,属于群体性消费。从全世界范围来看,啤酒销量的波动必定伴随着相关经济现象的出现。啤酒销量下滑背后的主要原因是制造业不景气,蓝领少了。从中可以总结出一个啤酒指数,当经济萧条的时候,低端啤酒的销量随之下滑;经济回升的时候,低端啤酒销量也随之回升。比如当美国汽车产业衰落时,啤酒销量就大幅度下降;又如奥运会或重大足球赛事举办的时候,啤酒销量就会反弹。整个啤酒消费的塔基是中低端啤酒,大众消费人群对啤酒价格更敏感,而商务人群、中产阶级对啤酒价格不敏感,他们需要的是特殊风味的小众化品牌,这也给高端啤酒带来了市场空间。
扩大有效供给大势所趋
有数据显示,从2010年到2015年,进口啤酒总量的增速连续5年超过50%。为什么进口啤酒增长这么快?这种快速增长是不是已经对国产品牌形成了威胁?
事实上,不仅是啤酒行业,进口红酒、进口食品等近年来均出现了井喷式增长。2011年进口啤酒不过是6.7万吨的销量,它的基数较小,出现较大增幅不足为奇。截至2015年,进口啤酒总量占比还不到整个行业的1.2%。目前,进口啤酒增幅已经放缓至17%。
我们发现,进口啤酒大部分来自欧洲,其中大部分是艾尔啤酒,而国内主流啤酒绝大部分是拉格。进口啤酒具有价格高、酒精度高、麦芽浓度高的特点,而国内啤酒的口感比较淡爽。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当消费者需要一些个性化、有特点的啤酒时,国内啤酒企业在这方面供给不足,产生了空档。此外,消费者的购买渠道也发生了变化,之前主要通过餐饮、商超,现在则可以通过网购、跨境电商来购买,这两方面共同促进了进口啤酒的增长。
我国经济发展到现在,产业结构正在由低端向中高端迈进。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塔基销量在下降,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消费者的需求消费偏好转向的时候,中高端产品没有跟上。这种需求怎么办,如果跟不上,国外的产品肯定要进来。这给行业提出一个挑战,怎样把中高端产品打开做好,供给方怎么跟得上?这也是中央强调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问题。
酒是精神属性大于物质属性的商品,更多层面是为了愉悦。好与坏,不能用寡淡和醇厚来评价,这是一个消费者爱好的问题。就像我国的白酒,很多消费者喜欢浓香型,也有人喜欢酱香型。从饮酒文化来看,欧洲的消费者喜欢三五朋友慢饮,而中国人喜欢群体性地饮用啤酒,喜欢快饮,因此主流啤酒的麦芽浓度和酒精度相对比较低。实际上,我们现在食品安全标准越来越严格,啤酒更是一个全球工艺水平技术都相当的一个产业,没有太大的本质区别,只是在个性化方面,我们相对落后了一些。
啤酒还有一个新鲜度的问题,海关政策、税收、物流政策等因素,都会影响进口啤酒在中国市场的放量式发展。我认为,未来进口啤酒也不会成为主流市场的大众化消费品,占啤酒消费的总量不会超过10%。进口啤酒对我国啤酒产业发挥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现在整个啤酒业也在积极调整产品结构,比如青岛啤酒的奥古特、珠江的白啤、雪花的脸谱系列,在市场也比较受欢迎。当然,要让国产啤酒的中高端产品被更广大的消费者接受和喜爱,仍需要有一个引导消费的过程。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关于酒的知识和招商信息,欢迎进入糖酒网继续阅读。
版权声明: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改。文章内容不代表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