酿酒业在宋代已发展成熟
读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水浒传》,相信除了书中鲜明的人物性格、曲折的故事情节让你百看不厌外,其描写的北宋时期的酒文化肯定也给你留下很深的印象。通读《水浒传》,你会发现北宋酒文化味儿特别浓,书中叫上名字的酒不少于10 种。《水浒传》第二十三回中,武松过景阳冈之前喝的透瓶香酒,又名出门倒。书中说此酒初入口时,醇酽好吃,少顷便倒,所以有“三碗不过冈”之说。该书第三十二回中,武松醉打孔亮时所下榻的酒店,卖的酒名字叫茅柴白酒。宋代酿酒业发达,饮酒之风可见一斑。
酒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联系。人类酿造了酒,也创造了博大精深的酒文化。宋朝的酿酒业在唐朝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普及和发展,在中国酿酒史上处于提高期和成熟期,大量酿酒理论著作问世、蒸馏白酒的出现,酿酒业继承和发展了唐代经营思路,标志着酒文化的成熟和大发展。一方面,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使得东京和临安等都城空前繁荣起来,人们对酒的消费需求量大增;另一方面,粮食的丰足、酿酒业技术的成熟,使酒类品种增多、酒的质量提高、酒业的生产范围扩大。宋代的酿酒业,上至宫廷,下至村寨,酿酒作坊星罗棋布,分布之广、数量之众都是空前的。老百姓饮酒成为常事,无酒不成席的民俗已经形成并流传于世。宋史学者李华瑞先生曾经根据北宋熙宁十年的酒课总额,估算出这一年市场上流通的商品酒至少有15900万余斗,酿造这批酒需要消耗大米1600万石。1600万石大米是个什么概念?以一人一年需6石口粮计算,1600万石米可供260万余人吃上一整年。从中可以看出宋代酒业的发达。
宋代城市中的酒店,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正店,即拥有酿酒权的大酒店;脚店,即没有酿酒权,需从正店批发酒的酒店;扑户酒店,即小型的零卖酒店。开封饮食文化博物馆馆长孙润田介绍,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当时东京城有72家正店、数千家脚店,销售的各种名酒有近百种,各大正店都有自己的酒作坊,酿制美酒对外销售,仅矾楼就有3000多家脚店销售其作坊的酒。而且当时大型的正店已经使用银质餐具、酒器,这在全世界是首例。
宋代的正店通常都是24小时营业,“歌管欢笑之声,每夕达旦,往往与朝天车马相接。虽风雨暑雪,不少减也”“白昼通夜,骈阗如此”。酒店的热闹喧哗,甚至让皇宫都显得黯然失色。据史料记载,“一夜,(宋仁宗)在宫中闻丝竹歌笑之声,问曰:‘此何处作乐?’宫人曰:‘此民间酒楼作乐处。’宫人因曰:‘官家且听,外间如此快活,都不似我宫中如此冷冷落落也。’仁宗曰:‘汝知否?因我如此冷落,故得渠如此快活。我若为渠,渠便冷落矣。’”市井的繁荣将豪华的皇宫衬托得冷冷清清,这是前所未有的事情。
除了正店之外,官宦、名人的私家酒也在市场上争奇斗艳,并占有一席之地。它们使京城酿酒业形成了皇家、大酒楼和私家三足鼎立的局面,酿酒技术和名酒口味各有千秋。宋代当然不单城市酒店林立,即便是偏僻乡村,也有卖酒的小店。“傍村酒肆已多年,斜插桑麻古道边。白板凳铺宾客坐,须篱笆用棘荆编。破瓮榨成黄米酒,柴门挑出布青帘。更有一般堪笑处,牛屎泥墙尽酒仙。”《水浒传》中的这首小诗就是明证。不少宋代诗词中也都描绘了宋代乡村“处处吟酒旗”“处处村旗有浊醪”的场景。
宋代也有极品美酒,例如蔷薇露和流香酒这两款,皇宫大内酿造,皇家特供,绝不对外销售。如有小太监偷着卖,一经发现,“刺配远恶州军牢城”。宋朝老百姓喝的酒倒不贵,春天酿造,秋天出售的叫“小酒”。小酒分成26个等级,最低档5文1斤,最高档30文1斤。冬天酿造,夏天出售的叫“大酒”。大酒分成23个等级,最低档8文1斤,最高档48文1斤。王安石有诗云:“百钱可得酒斗许,虽非社日常闻鼓。”宋代人喝的酒,度数其实并不算高。山东社科院研究员王赛时在其所著《中国酒史》中指出,以武松在景阳冈喝的“三碗不过冈”酒为例,那种酒接近现在的黄酒,酒精度数在10度左右。否则,即便是好汉武二郎,连喝18碗,估计也要趴下了。
当时的高官、文人雅士、僧道等各界人士都喜欢饮酒,留下许多与酒有关的逸闻趣事。北宋大文豪苏轼不仅写下为数众多的酒诗,而且他本人就擅酿酒,在贬官黄州时就自酿“蜜酒”,后来又自酿了“桂酒”。“真一酒”是他常引以为豪的创造性杰作,并为此写下《真一酒并序》专记此事。
宋代饮酒之风,与汉唐比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些刺激了酒文化的发展,譬如文人之间的行酒令。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的“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座而喧哗者,众宾欢也”,就是行酒的盛况。宋代文人饮酒行乐所取得的最大成就就是形成了许多慢词、小曲等,许多词牌名在长期的行酒游戏中被固定下来,诸如调笑令、天仙子、水调歌头、荷叶杯、醉公子、南乡子等。
宋代以酒为题材或以酒为媒触动引发诗情词趣从事创作的文人墨客更是比比皆是,他们用传世的生花妙笔写出了数以千万计与酒有关的诗词曲赋、文章联语,在文学史上为后代留下了脍炙人口的酒文学佳品,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笔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