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有待成为企业竞争力主要支撑点
《中国企业报》:根据财政部网站公布的数据,2011年1至5月,中央企业(包括中央管理企业和部门所属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总收入72822.8亿元,同比增长43.6%,累计实现利润5234.4亿元,同比增长50.4%。在营业收入、利润、上缴税费等方面均表现不俗。您认为这得益于什么?
金碚:2010 年,中国大陆地区已经有44 家企业进入世界500 强行列,有3 家企业跻身全球前10 位,而在2000 年,世界500 强名录中还只有8 家中国企业的名字,中国超大型企业的发展速度是有目共睹的。
与此同时,央企的“表现不俗”和中国的经济大环境是有很大关系的。近年来,中国经济保持了高速增长,成为世界有目共睹的制造业大国,而央企主要集中在制造业。这大大带动了央企利润和税收的大幅增长。
《中国企业报》:国务院国资委原主任李荣融曾公开表示,虽然近年来央企取得了快速发展,但在100多家央企中,至今找不出一个“全球叫得响的品牌”。与跨国公司相比,央企自主创新能力仍有很大差距。您觉得制约央企创新的因素有哪些?
金碚:事实的确如李荣融所说。我们的一项研究报告表明,劳动密集型产业仍保持较强的比较优势,同时,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在向新型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就是向高新技术产业链上的劳动密集型环节升级。但到目前为止,技术创新还没有成为中国企业竞争力的主要支撑点。
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般来讲,大致有以下三个不利于创新的因素:
首先,国家创新体系尚未建立起来。国家创新体系的内涵是实现国家对提高全社会技术创新能力和效率的有效调控和推动、扶持与激励。
我国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三个部件仍然存在功能缺失:大学是基础知识的创造主体,也是国家重要创新平台的搭建者,但是我国承担共性技术研发的科研机构与大学缺乏学术交流的体系,创新平台也无法搭建;知识传播系统依靠的是产学研用的结合,但我国大学和科研机构中科研人员从事的研究工作大多与企业所需脱节,科技成果很难转换为经济效益。
同时,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不完善也使得知识创造者在科研成果转化时的利益得不到保障,阻碍了技术扩散;知识应用系统的主体是生产企业,在需求旺盛的情况下,我国企业长期看订单经营,很少有企业愿意承担创新应用带来的风险。
其次,经济环境不利于创新。创新活动本质上也是一种投资,需要花钱,需要承担风险,面临很多不确定因素,充满竞争。
而企业可以在三方面进行投资:市场推广、设备投资和技术创新。到目前为止,对企业竞争力影响最大的是第一种——市场推广,也就是扩大市场规模。其次是设备投资,最后才是技术开发的投资。至少到现阶段,中国的企业更多地倾向于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能力,然后才会考虑技术创新的投资,特别是自主技术的投资。大多数的企业还没有靠技术创新来提高竞争能力。
最后,民族文化不利于创新。事实上,创新项目的成功率全世界都比较低。一般来说成功的概率都不超过10%。但是为什么美国能有大量的技术创新呢?我想与民族文化有关。
美国的文化是不以成败论英雄,失败一次没关系,还可以再来。比如在美国盛行的风险投资,就是选10个,有1个成功就行了。
而中国文化有些是不利于创新的,比如不容忍失败。此外,我们的民族文化也倾向于规避不确定性,因而中国的企业会尽量避免投资风险较大的研发项目。可以说从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民族文化特性等方面分析,我国企业创新不足有其历史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