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酒世界网

品牌的“树敌”

中国营销传播网 2009-09-30 11:14 营销分析
在品牌数量与日俱增的今天,一个新的品牌或者一个小品牌想要快速的成长,难度已越来越大。各个行业的先行

 在品牌数量与日俱增的今天,一个新的品牌或者一个小品牌想要快速的成长,难度已越来越大。各个行业的先行者已经将消费者的大脑和超市货架挤得满满的,在这样的竞争局面下,别说是小品牌,就算是一些市场根基不甚牢固的知名品牌,日子也过得不轻松。竞争的压力无时无刻不在萦绕着我们的企业。为了缓解这种压力,我们对广告宣传一掷千金,在品牌打造上也不遗余力,希望从众多的对手中脱颖而出博得消费者的欢心。然而成功永远只属于少数人,多数企业巨大的营销投入都没有获得应有的市场回报。   
  结果不能令人满意,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但是在这些企业中多数都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产品并未真正触动消费者。何谓“触动消费者”?抽象的来说,就是将产品和品牌融入目标消费者的生活,让消费者视其为生活的一部分。   

  读者可能会认为我们又在唱高调,而且会举出一大堆品牌来反驳我的观点。确实,现今绝大多数品牌和产品对我们来说其实都是可有可无的,除了几个垄断企业提供的基本生活消费外,还没有哪个品牌能让我们离开它就无法生活了。但是反过来看,正因为如此,将品牌融入消费者的生活才显得更有必要,这应该成为一个品牌的终极目标之一。   

  对于这个抽象的终极目标,我们可以分解为两个具体的递进目标:1、进入目标消费者的“选择清单”:消费者会拿你和其他品牌进行比较,进而做出选择。进入“选择清单”不会保证你绝对胜出,但是至少存在获胜的概率,这是进入品牌“第一梯队”的必经途径2、成为目标消费者心目中的首选:消费者已“内定”就是你了,如果不出现意外,购买决定一般不会更改。对于绝大多数品牌来说,争取达成第一个目标是比较务实的,至于第二个目标,在领导品牌占据绝对统治地位的行业来说,“取而代之”也不是不可能,前提是领导品牌自己出现失误,孙子兵法有云:“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就是这个意思。而在一些没有绝对领导品牌的行业,例如:某些调味品品类、茶叶的某些品类等传统行业,成为消费者首选的机会还是很多的。要知道,多数品牌花了大把银子做宣传,最后却连消费者的“选择清单”都上不了,消费者连与对手PK的机会都不给你,令人扼腕。   

  进入消费者的“选择清单”,就代表着消费者在需要时会想到你,当然,同时也会想到其他品牌。要做到这一步很难吗?多做广告不就行了?没那么简单!对于一般的快速消费品,消费者没那么多功夫去研究品牌,每个产品类别能有三、五个品牌进入“选择清单”就算不错了,但市场上的同类品牌何止上百!还有一些习惯性购买的产品,例如:盐、白砂糖、醋等等,消费者的“选择清单”就是空白,购买都是随机的。即使做了广告,消费者也基本视而不见。为什么?这类产品太平常了,消费者根本就不会费心去关注。除非你有大把的钱把广告做得铺天盖地,就像“黄金酒”一样,逼得消费者无处藏身,这种做法对于利润微薄的传统行业来说是不太现实的。   

  有什么方法能以较小的宣传投入就能让品牌进入消费者的“选择清单”?为品牌“树敌”是可行的方法之一。   

  所谓的“树敌”是指站在消费者的立场,指出会对消费者造成负面影响的“问题”,将自己的产品和品牌定位成解决这个“问题”的“克星”。这个“问题”也许是比较明显的,消费者自己就能意识到,也可能是隐藏的,消费者并没有察觉。需要强调的是,本文的“树敌”概念是以消费者的购买动机为出发点的品牌定位策略,不要与以“搞垮竞争对手”为目的招致结怨的“树敌”混为一谈。当然,品牌定位本身就是为竞争而生,但这不作为本文主要探讨内容。   

  为什么“树敌”能让品牌较容易的进入“选择清单”呢?   

  “树敌”的营销意义

  1、吸引消费者的关注

  在各种信息过量传播的今天,品牌信息要突破消费者的注意力屏障,已变得越来越困难。由于选择性注意的大脑保护机制,消费者只会对与自己当前需求有关的信息做出反应,无关的信息则一概视为“噪音”被挡在了注意力之外。品牌信息要与消费者“有关系”才能被消费者注意到。当一个品牌指出当前困扰消费者的问题,或者是消费者没有意识到但确实存在的问题时,消费者将会打开注意力的闸门,因为这时的品牌已经与他“有关系”了。在这里套用特劳特的一句话:“问题”是把品牌挂在消费者头脑中产品梯子上的钩子。   

  2、提高产品介入度

  消费者在购买快速消费品和耐用消费品时,购买过程有很大的不同。多数的快速消费品价格低,各品牌的产品差别不大,消费者不会花太多的功夫来研究每个品牌有什么不同。消费者不来研究你,你的优点再多、产品再好也是枉然。但是当一个产品能解决他的问题时,局面就不一样了。消费者会花时间对产品进行相对更深入的了解,品牌就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在消费者头脑里扎根。通过“树敌”提高介入度的例子很多,例如当年的无烟锅,以“油烟克星”的面目出现,硬是将一个我们从不会去关注品牌的铁锅炒的沸沸扬扬。虽然事后证明无烟锅只是一个“假克星”,但是这个例子还是能说明问题的。   

  3、提升购买的紧迫感

  人的任何行动都必须受到激励,这种激励有正、负之分。正激励是指通过好的、正面的结果来刺激人的行动,例如:用高额的奖金来激励业务员完成销售任务。负激励则是通过不好的、负面的结果来刺激人的行动,例如:完不成销售任务的业务员扣发全部提成。在刺激消费者采取购买行动时,大体上也可以按这种方法来分类。那么哪种方法更好呢?这个不能一概而论。融彼营销策划的观点是:单价较低的产品,如保健品、食品等快速消费品采取负面激励的效果较好,单价较高的产品,如:珠宝、高档服饰、汽车等使用正面激励的效果更好一些。但也并非绝对,还是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以前的一些保健品为什么销售上量那么快?正是因为这些产品夸大了“敌人”的力量,让消费者感觉“敌人”一日不除就寝食难安,在这种心理状态下消费者迅速采取行动就不难理解了。如果我们的产品只是为消费者“锦上添花”又会怎么样呢?很多品牌将自己定位成“健康”“活力”“生活美满”等等诸如此类,有效果吗?当然会有,但是效果会打折扣。大多数中国人其实都“自我感觉良好”,产品如果只是“好上加好”,对大多数消费者来说就变得无足轻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