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聚工程”是中关村吸引高层次创新人才的举措之一
吕建光,国智恒电力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高端领军人才聚集工程”第二批入选者。
“评上中关村的高端领军人才后:第一,给个人100万奖金;第二、解决户口;第三、协调子女入学……”在其公司会议室边吃盒饭边讲述被评上中关村高端领军人才后所享受到的“好处”时,吕建光充满兴奋。
由“海归”与本土高端技术人才创立于2005年8月的国智恒,专业从事“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产业化应用、电力信息化建设及智能电网关键技术研发。在评委们围绕吕建光的年龄是否偏大、非海归身份、管理者是否算高端领军人才等问题进行了一番激烈争论后,他最终在去年成为中关村“高端领军人才聚集工程”第二批入选者之一。
而实际上,已实施3年的“高聚工程”是中关村吸引高层次创新人才的举措之一。
人才与科技创新关系之密切,可从台湾找到清晰的见证:台湾科技产业的勃兴过程与台湾留美人才的阶段性回归呈现出明显的联动关系曲线。近年来,中关村在经历了原始的创业阶段以后,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越发明显和迫切。
中关村的创业者,大致以十年为一个阶段呈现出清晰的代际分野。第一代创业者大都是从国有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下海”的科技人员。知名作家凌志军在评价这代人的创业活动时说,这“更多的是一场商业运动,而不是技术创新运动”。
第二代创业者则呈现出海纳百川、英雄不问出处的格局。在计算机汉化、个人电脑的普及中,他们大显身手。
兴起于上世纪末、至今不辍的海外学人归国潮,构成了中关村第三代创业者中最突出的群体。
“他们的回归,不仅带回了资金,也带回了整个硅谷的那套创新机制和模式,并在这个过程中建立起中关村和硅谷之间的要素双向流动。”长城战略咨询研究所所长王德禄说。
自留学生大规模回潮的1999年至今的10来年间,回归中关村的1.5万余名海外留学创业人才累计创办高新技术企业6000家中关村现在的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只不过2万家。在境外上市的中关村企业,近半数亦由“海归”创办。
“留学生的眼光、经营模式、运作能力,确确实实强于本土企业,哪怕是两三个人起家。”中关村管委会原委员赵慕兰说,“到现在看,中关村能在国际上说上话的、能跟国际上媲美竞争的,绝大多数是留学生的企业。”
今年3月, 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中组部和北京市决定在中关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人才特区,以吸引更多的海外高层次人才聚集。北京市随后于今年5月印发了《加快建设中关村人才特区行动计划(2011-2015年)》,在资金奖励,政策财政扶持,股权激励等人才吸引方面明确提出了10项具体的支持政策。
在吸引人才的诸多优待条件中,吕建光最看重的是与相关领导直接沟通的渠道。“中关村管委会领导会定期召集这些高端领军人才进行沟通,就一些已出台和将要出台的政策、文件、法规,倾听他们的意见建议。如果想见中关村乃至北京市领导反映问题,中关村管委会人才处会有专人来安排约见。”
国务院批复同意中关村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1+6”新政出台前,就曾召集这些“高聚工程”入选者座谈,由中关村管委会主要领导主持,国家发改委、北京市发改委等相关部门领导参加,倾听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