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经费投入体制亦是中关村致力改革的方向之一
北京市目前正在征集一些符合国家战略需求、符合下一代“在全球拥有技术主导权的2至3个产业集群”发展方向的重大项目,以中关村企业牵头、联合高校院所的科研机构,向科技部、国家发改委 、工信部、卫生部等提出资助申请。这些项目由北京市按照一定流程确定后,相关部委不再进行评审,而是直接给予企业经费支持。
“这对解决企业多年来很难成为国家科研经费的主体实施者,是一个很重要的突破。”杨建华说。
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更多还只是在存量创新上着墨。在熟知中关村历史的观察者看来,这种从科技成果前端往后推的模式,过去一直在尝试,却成效不彰。而要“打通政产学研用”,势必要跨越行政系统、打破行政属性聚集在中关村范围内的高校院所等科技创新资源,不仅分属众多的部委、系统,且还有央属、市属之分。长达15年的中关村工作经历使赵慕兰深知,“凡是要打破行政系统做事,向来都不容易”。
而与破除行政体系壁垒同样重要的是,企业的角色和定位又有什么新的表述呢?
中关村第一家完全民营企业用友软件(600588,股吧)董事长王文京认为,自主创新是中关村企业的必然要求,“早年中关村那种完全靠买卖电子元器件、电脑产品或者周边设备去盈利的企业,现在已越来越少”,“无论是做硬件的还是做软件服务的,都需要靠创新去生存发展。”
中关村推出了“十百千工程”。即分别培育一批年销售额十亿元、百亿元、千亿元的企业。首批“十百千工程”,123家企业入选。
“对这123家企业施行"一企一策"。”杨建华说,“单独从经费上扶持其实并不多,因为这些企业绝大部分缺的不是钱,而是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有的是国际化拓展进程中涉及到的知识产权、关贸壁垒、国家间政策障碍,有的是需要土地资源的扩充;人才引进、特别是解决高端人才户口,基本是普遍需求。
下一步,中关村管委会准备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和企业发展的速度,将“十百千工程”增加到30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