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国际化要先中国化
所谓白酒国际化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其一是足够的国际市场保有量,其二是国际市场对中国白酒文化的高度认可。而后者才是白酒国际化的先决条件,甚至可以说,白酒国际化的核心标准是,中国酒能否代表中国文化以及所代表的中国文化是否被国际社会广泛认同。
现在,国际市场的广泛交流造成产品急剧同质化。在这个前提下,依然能够表现出鲜明个性的产品必然是那些具备鲜明文化印记的产品。以烈性酒为例,白兰地的高贵浪漫、威士忌的绅士风度、伏特加的粗犷豪爽,甚至清酒的中正平和,除了有自身独特口味为支撑以外,更多的还是其背后浓厚的国家或民族文化的烙印。我们品尝这些酒,已经不单单是品尝物质属性的酒,而是成为与一个民族进行的文化交流,感受到的是来自不同国家或民族的文化。
白酒,能代表中华民族的哪些特性呢?中国酒文化博大精深,但正因为博大精深,而趋向于一种“泛文化”,通过白酒所反映出来的中国精神反而显得分散、虚幻,似是而非,若有若无,变得不那么具体了。
正在为白酒国际化而努力的白酒企业,除了继续加快国际市场开发步伐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打造中国酒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这个过程,称为“白酒国际化”。白酒本身就是典型的中国酒,还需要“中国化”吗?从工艺特点、口味特征上来看,白酒具有典型的中国特色,这是硬件上所固有的“中国化”;而我们所说的“中国化”是指如何提炼中国文化以融入白酒而使白酒更具中国文化特征。应该说,中国文化也是白酒所固有的文化特征,我们现在要做的是如何提炼,使其更明确、更准确地表现出来并得到国际市场的认可和认同。
在酒文化方面,酒界同行做了卓有成效的努力。比如,某酒所倡导的舍得之间的取舍,体现了道家风范。还有影响广泛的“家文化”、“福文化”等等,都从某个角度彰显了中国文化的独有魅力。但毋庸讳言的是,尽管从某个领域来看,这些文化能够代表一种主流的声音。但从国际视角来观看,则只能是中国文化的某个组成部分,是分支而不是主流,不能完整地代表中国精神。
那么,中国精神到底是什么呢?要探讨这个问题,我们不得不回到先秦时期。我们知道,先秦诸子百家学说共同构建了中国哲学体系基础,并对后世哲学产生了奠基和开源式的影响。那一时期的思想家,无不希望用自己的学说来改变世界,无论儒家、墨家,还是法家、兵家,他们的代表人物以及传承者都表现出极大的济世情怀。甚至老庄一派的处世思想也来自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留恋,表现出冷眼热心的入世情结。可以说,他们的学说都是治世之学,他们的精神都是济世精神。
而以孔子为核心的先秦儒家更是一批积极入世者,明确提出“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个人发展脉络,当仁不让地把“治国平天下”作为人生奋斗目标和个人的价值体现。孔子带领学生周游列国,就是谋求入仕济世的努力,“知其不可而行之”的执著精神对后世儒者影响深远。众所周知,儒家思想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这种积极济世的精神也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传承下来。比如,范仲淹的“进亦忧,退亦忧”、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都在不同时代发出了中国精神的最强音。
所以,中国精神的核心是“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超然的入世人生观”,是儒家所倡导的“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高尚的个人情操和坦荡的济世情怀。这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同时也是每个现代中国人所具备的人生抱负;不仅是当代政治家的人生追求,也是当代企业家的精神写照。因而成为最典型的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