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酒世界网

河南酒企“抱团”对抗“外脑”

河南商报 2008-04-08 10:30 网络营销
4月6日,河南省酒界20多位策划人士举行朋友聚会,聚会的目的在于,他们认为,河南有很多酒企,但目前合作的营销策划机构大多来自外省,这对河南策划界是一个不小的耻辱。所以河南省酒界策划人士应该抱团发展,以共同对抗酒类企业中的外来和尚。 但一位酒企的负责人却说

 4月6日,河南省酒界20多位策划人士举行“朋友聚会”,“聚会”的目的在于,他们认为,河南有很多酒企,但目前合作的营销策划机构大多来自外省,这对河南策划界是一个不小的耻辱。所以河南省酒界策划人士应该“抱团”发展,以共同对抗酒类企业中的“外来和尚”。

  但一位酒企的负责人却说,如果河南酒界策划人不在策划水平上有所提升,企业照样不会买账。


  【事件】

  专家们谋划对抗“外来和尚”

  4月6日晚,一个小型会议在郑州市政二街上的一家酒店举行。

  参会的20多人中,大部分是河南酒界的策划人士,还有部分策划机构的负责人。这其中包括原海南椰风集团全国营销总监、中国商业联合会专家委员郑庆亭;郑州轻工业学院营销研究与训练中心高级研究员、中国营销管理学院特聘教授杨永华;河南省营销协会专家委员会资深委员窦惠忠等。

  这个“河南酒业策划人首届联谊会”,被组织者定位为一个“朋友聚会”,但散发给与会者的议题看起来并不像是“私人话题”:河南酒类策划人与外来策划机构的差距,河南酒业策划抱团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探讨河南酒业策划人的合作机制等。

  “河南有很多酒类企业,但目前合作的营销策划机构都是来自外省的,这对河南策划界是一个不小的耻辱。”联谊会的召集者之一、亮剑酒类营销机构总经理牛恩坤颇有些感慨, “作为本土的专家,我们应该成为本地白酒企业的策划智囊,但现在,为什么被外来的机构抢先?这个话题得好好讨论一下。”

  【现状】


  河南酒企青睐“外来和尚”

  近年来,河南酒类企业纷纷引入现代营销理念,他们在打开市场、塑造品牌方面,常用的方式就是寻找一家或者多家营销机构合作,但相似的是,这些白酒企业无一例外地选择了外地的策划公司。

  业内人士表示,通过借助外脑为企业量身打造市场战略,这是一件好事,说明豫酒企业已清醒地看到了自身在营销方面的欠缺。

  为此,豫酒企业大量聘请了“外地智囊团”,比如,赊店聘请上海终端营销策划有限公司对其产品进行全程服务;仰韶聘请国内著名的“盘中盘”理论提出者王朝成,宝丰酒业与北京一家专业咨询公司合作;祥龙四五酒业也与跨国的管理咨询公司——凯诺斯公司合作,提升公司管理水平等。“宋河、仰韶、张弓、皇沟等借助的都是外脑。”业内人士说,通过借助“外脑”,这些酒企从产品销售到企业形象,都有了较大改观。河南酒企频繁与“外脑”合作,这对河南本土的策划人士刺激不小。

  “这里面有崇洋媚外的因素。”双汇集团原企划总监、河南省酒协营销专家委员会副秘书长宋玉刚认为。

  这话得从他曾经的经历来说:他以前在双汇工作时,手下一个下属去了上海,后来挂到了一个外国营销机构的名下,结果现在成了河南一个食品企业的首席策划,每年光顾问费就有45万元,“从业务上来讲,他们并不比我们高明多少,但人家会包装,不管是拉大旗作虎皮,还是装腔作势,企业就是很信任他们”。

  宋玉刚说,现在很多河南的策划人士也开始“依葫芦画瓢”,比如很多挂着北京牌子的策划机构,其实都是河南人在“唱戏”。

  卡耐基(郑州)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旭曾撰文指出,营销策划、咨询、培训、广告传播等服务方面,即使提供同样的服务,即使在费用上低于外来者,河南的企业也不会与河南的策划人合作,因为一些豫酒企业总认为“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外来的都是“高人”。

  【剖析】

 
  本土策划“包治百病”却什么都做不好

  热衷与外脑合作,河南酒类企业真的是“崇洋媚外”吗?

  河南一大型啤酒企业品牌部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今年和北京一家公司开展了战略合作,之所以不选择河南本土策划公司,是有原因的。

  他认为,酒类市场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而河南很多策划人的理念却还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什么都做,但是什么都做不好。

  而在北京,在行业上,营销公司已经非常细化了,做酒的就是做酒的,做饮料专业做饮料,他们已经打破了原有的“大一统”,走上了精细化合作的道路。

  这位负责人否认了“崇洋媚外”的说法,“作为企业来说,选择营销公司,是从企业的利益出发的,并不是看老乡就选择,不是老乡就不选择,根本不会有这样的想法。”

  对于这种河南策划界“包治百病”的做法,亮剑酒类营销机构总经理牛恩坤也有共识,“河南很多策划人有这个不好的习惯,比如说这个项目明明自己做不了,但为了挣钱,硬着头皮也要接下来,结果在策划时就出了问题。”

  牛恩坤说,作为一个营销机构,面临的机会有很多,但要想做成品牌,就得有所选择,“年前有一个做水泥的企业找到我们,我们没有接,因为我们清楚自己的实力,擅长的还是做酒,其他的不做。”

  要价不透明、重方案轻调研是缺点

  与外地的营销机构相比,河南企业缺少的并不仅仅是专业、细化,很多策划人的素质也有待提高。

  郑州轻工业学院营销研究与训练中心高级研究员、中国营销管理学院特聘教授杨永华认为,与外省的策划机构相比,河南策划人的“软肋”很多,但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缺少规范”,杨永华说,外省的营销机构就像乘出租车,起步价多少,服务收费是多少,都有详细的价格明细,但河南策划公司的要价常常不透明,这让企业摸不透。

  他同时认为,河南策划人还缺少理论体系,“我们的营销体系常常是东拼西凑的,没有一个核心的理念,‘不看广告看疗效’,企业最大的需求是结果,而不是‘看上去很美’的策划方案。”

  对策划方案的“迷恋”,牛恩坤感触也很深。他给记者举例说,他们公司刚接到一个项目,当时十六家营销机构竞争,与其他公司挖空心思写策划方案不同,牛恩坤做了十几天的市场调研,调查这个产品哪一类人群在消费,怎么做才能让产品更具竞争力,市场的机会到底在哪里?结果一下子就被企业相中了,“很多专家都不去市场上作调研,而是闷在办公室里想方案,这根本不行。”

 

  【提议】

  “抱团”对抗“外脑”

  “我们承认我们自己身上有问题,但目前来说,真正了解河南市场的,还是我们。”郑庆亭说。

  在联谊会上,河南省酒文化研究所所长李策提出,河南酒界的策划人应该“抱团”,共同协作,共同对抗“外脑”。

  杨旭称,在河南,做策划的“独行侠”比较多,搞一个活动,在某个方面进行招商,都可以完成,但现在企业面临的是系统性的问题,一个专家在某个方面有专长,但不能解决系统的问题,“相比之下,我们像是小诊所,而别人相当于大医院,感冒发烧这样的小毛病去诊所可以,但是得了大病,人家还是希望去医院。”

  杨旭举例称,在北京,一层楼上有几家策划公司,虽然内部财务单独核算,但合作非常好。比如外出谈业务,必定是大家一起去,有做市场分析的,有做产品营销的,有做品牌提升的,大家集体亮相,分工明确,阵势很大,给人的感觉这个公司实力非常强,也非常专业,“要价也很高,一般不低于80万元,动则要价百万。所以,我们抱团是很有必要的。”

  

  【质疑】

  “抱团”的可行性有多大?

  如何“抱团”,则成了一个困扰这些策划人士的新问题。

  窦惠忠建议,成立一个联盟和协会机构,进行资源的整合,“需要探索出一套合作机制,不是没有合作的基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完全可以互补。”

  但一位业内人士称,这个提法虽然“看上去很美”,但操作起来并不容易。

  一家酒企的负责人则认为,成立机构或者抱团,这些对企业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专家能否为企业在营销策划上提供新的东西,否则,即使有再多重量级的专家,企业也不会和他们合作。

  而且,营销策划界本来就是一个应该充分竞争的市场,如果一味地强调“抱团”,那么会不会违反市场规律,因为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出现一两个重量级的策划公司和策划人物,如果抱在一起,那么这个重量级人物如何诞生?到底是抱在一起前进,还是一起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