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啤酒的“中国元素”
从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啤酒专业委员会主办的2008中国啤酒年会上,记者得到了这样一组数据:2007年全国啤酒产量达到3931.37万千升,比2006年增加476.59万千升,累计增长率为13.8%。“十一五”以来,中国啤酒工业年平均增长率为14.5%,进入快速增长时期,2007年继续保持与中国国民经济特别是食品工业发展同步的强劲态势。
《疯狂的啤酒》
2006年,《疯狂的石头》一片以其独特的中国式搞笑博得了大众的掌声。再看中国啤酒6年来的发展,也许可以用“疯狂”一词来形容。
有专家预计,今后,世界啤酒每年增长量的50%在中国,中国是世界啤酒最具成长性的市场,也已经成为中外大型啤酒集团开展市场竞争的热土和焦点。华润、青岛、燕京、英博、重庆、金星、哈尔滨、珠江等8大啤酒集团逐步壮大,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
之所以用“疯狂”来形容中国啤酒近几年的发展,除了它位居世界第一的产销量外,啤酒行业的资本运作的力度和集团化的资源整合进程在2007年更是形成了一个高峰。2007年,华润、青岛、燕京三大啤酒集团产量占到全国产量的40.8%,较2006年的38.9%有一定的提高。
在《华夏酒报》主办的“首届中国酒业竞争力峰会”上荣膺2007中国酒业最具竞争力经理人之一、辗转国内外多家啤酒集团的职业经理人侯孝海曾提出,以华润雪花为代表的中国啤酒行业的整合在未来5年将进一步扩大化。目前,百万千升以上的啤酒集团在不久的将来将出现新的竞争格局,华润雪花将成为中国第一家产销量达到1000万千升的大型啤酒集团,而青岛啤酒将以追赶之势紧随其后与之位列第一阵营。燕京、英博将组成第二阵营发动攻势,以重庆、金星、哈尔滨、珠江为代表的啤酒集团将在第三阵营中厮杀。8大啤酒集团以外的啤酒集团(企业)将会面临更为严峻的竞争态势,地产小型啤酒企业将逐渐被大中型啤酒集团纳入麾下。
可以说,2007年华润雪花在资本运作、兼并整合方面的一系列动作将中国啤酒的“疯狂”表现得淋漓尽致。它以25亿元的价格收购了蓝剑旗下所有啤酒企业100%的股权;以3700万元收购了贵州瀑布啤酒旗下所有啤酒企业85%的股权;以3.38亿元的价格收购了浙江银燕啤酒100%的股权;以8100万元收购了相王啤酒所有的啤酒资产;以3700万元收购了蒙原酒业公司的啤酒资产;以1.7亿元收购了巴特罕酒业;另外又以相当的资金收购了鸭绿江、葫芦岛菊花啤酒和通化啤酒等。
《功夫啤酒》
近几个月来,美国大片《功夫熊猫》大热荧屏,借着这股“熊猫热”中国风着实又热了一把。《功夫熊猫》的上映引发了影评界乃至全社会的关注与反思。再来看中国啤酒的发展,从最初被国人认为“马尿”到如今成为各地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酒水产品,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有了长足发展。但是,我们在看到中国啤酒快速发展,集团化步伐不断加大的同时,也要看到它与国际啤酒行业的差距。另外,30年来的啤酒产品出口量仍在低水平徘徊或微量增长,2007年的出口量虽然提高到了20.57万千升,但只占到了全国产量的0.52%。同时,国内啤酒高端市场依然是洋啤酒的天下。中国啤酒应当加快从“世界啤酒大国”向“世界啤酒强国”转变的步伐。
除了国内啤酒集团的资本运作外,英博、南非啤酒集团(SAB)、安海斯-布希公司(AB)等国际大集团逐渐渗透也进一步加剧了啤酒行业的资源整合。有报道称,目前中国啤酒已有明显的派系区分:浙江温州双鹿等为代表的英博系;青啤、哈啤为代表的AB系;华润雪花的SAB系;重庆啤酒、金威为代表的喜力系以及兰州黄河为代表的嘉士伯系;三得利啤酒为代表的日资企业虽然在全国还未形成大气势,但在上海却已根深蒂固。在英博收购AB项目过程中,不少业内人士就开始对中国啤酒的格局进行了一系列的预测。英博系、AB系两大体系合并,将对SAB系构成极大威胁,从其市场区域看,它就将覆盖华东、东南、东北、西北、华南,并对青岛和珠江等啤酒集团也形成一定压力。
当中国动画人集体反思,为什么《功夫熊猫》这样的“外来和尚”经念得如此之好时,中国的啤酒人是否也应该对此进行反思。正如媒体对“功夫熊猫现象”进行评论时提到的“如果仅仅抱着‘中国元素’,一面当其是救命稻草,一面指责海外的运用如何‘妖魔’,最终自己只能成为‘玻璃罩里的蛤蟆’。”
事实也是如此,中国啤酒工业还有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如循环经济,大中型企业对此做得比较好,但是还是有不少企业并没有把这个作为工作重点来抓,特别是节能降耗、三废治理、环境保护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如品牌建设,目前中国啤酒还没有世界强势品牌和世界垄断品牌,在国际上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不高,国际市场占有率也很低。再如产品安全、贯标认证方面也依然做得不够。再比如市场竞争方面,低价竞争的态势也是愈演愈烈。小啤酒厂借着地方保护,在市场上低价销售产品,严重破坏市场竞争的秩序和环境。同时,一些规模较大的啤酒集团也不惜资本扩大市场份额,进行低价倾销。在加上近两年啤酒主要原辅料,麦芽、酒花、大米等价格持续攀升,能源、交通费用也持续上涨,工资、环保等费用明显增加,导致啤酒企业成本急剧提高15%左右,成为啤酒行业发展的障碍。
虽然说,借2007年四季度以来全国物价普遍跳升的机会,被压抑多年的啤酒企业,特别是大型啤酒集团率先开始小心地、陆续地、普遍地、适度地提升销售价格,社会反应平静,但要真正解决啤酒产品附加值的问题还需要从行业发展的内核入手,提高核心竞争力。
啤酒《三国》
三国《赤壁》目前已经在全国各大院线上映,与《疯狂的石头》、《功夫熊猫》中的中国元素相比,《赤壁》的中国元素更为浓烈。中国啤酒也正在进入三足鼎立、诸侯割据的战火硝烟时代。不论是中资、外资、合资、独资,在中国疆域内的啤酒企业都应该练就一套过硬的本领。
战略、资本、生产布局、规模、品牌、渠道、产品、价格、质量、技术和工艺、装备水平、成本、管理团队、整合能力等14个要素是侯孝海关于啤酒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容,其中,资本、品牌、整合能力是三个重要的、必不可少的竞争力。
关于资本,有业内人士分析,在啤酒行业竞争进入第二层次后,资本就变得越来越重要。中国啤酒企业的资本运作、兼并整合依然在继续,规模化、集团化、信息化正有力地推动中国啤酒产业向更高水平发展。大型啤酒集团正在向国际化大集团方向迈进,中等啤酒集团发展走势强劲,中小啤酒企业通过差异化战略获得发展。关于整合能力,最简单的解释就是:缺乏整合能力则将遭遇有资本也不会运用的局面。关于品牌,始终是啤酒行业乃至酒行业目前不变的话题。2006年,青岛啤酒的品牌价值为142.06亿元,华润雪花为111.85亿元。2007年,雪花啤酒品牌价值为136.58亿元,比上年增长了22.1%,由此也足以说明雪花啤酒由全国强势品牌走向垄断品牌行列。
三国赤壁是智者的较量,“啤酒三国”则是营销手段的较量。苏赛特零售研究机构作为中国啤酒渠道研究较为权威的数据供应商之一在进行市场调研时得出过这样的结论:一般一个城市80%的销量都集中在大约45%—50%的零售店内。换言之,啤酒产品在进入某一市场时只要把力量集中在45%的店里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进行渠道分析时,不论是在一级、二级或是三级市场,餐饮渠道始终是啤酒的主要销售渠道。
从市场角度来看,啤酒企业要做的应该是品牌的市场,而不是单纯的产品的市场。对于品牌商来说,只有了解了产品的渠道,知道什么产品该往哪里销,然后再选定与产品档次相符的店,这样才能进行有效的铺货。对于目前的许多啤酒企业来说,在竞争过程中较为关注的是某一市场的铺货率,但是事实上,要想实现市场份额最大化,提高单店份额才是关键。从铺货到让产品在铺货的店中占据领先地位这是啤酒企业应该关注的内容。
作为奥运年,2008年是中国啤酒激烈竞争的一年,同时也是品牌竞争更为激烈的一年。在世界关注中国,关注中国元素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啤酒将要面临的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市场环境。如何让中国元素下的中国啤酒在国际上备受关注,这需要全行业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