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冻两巨头:是对手也是合作伙伴
●它们,一个是中国速冻食品的开创者,一个是后来居上的超越者;它们同是行业龙头,既是竞对手,也是朋友。
在某一区域内的同一行业,往往存在两家实力相当且数一数二的龙头企业。小到区域市场,大到世界各地,它们为争夺更多的市场份额而互不相让。
但它们并没有置对方于死地,而是在竞争中形成良性发展,互相学习、借鉴,从而共同做大一个产业。这样的企业,国外有洋快餐巨头麦当劳和肯德基,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国内有奶业巨头蒙牛和伊利,河南有三全和思念。
这一现象,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企业的一种成长方式。我们对河南本土的食品“双子星座”进行PK式解读,希望能为企业本身提供新的视角,也为后来者提供模仿或超越的路径参考。
作为速冻汤圆的发明人,以及中国速冻食品产业的开创者,在十多年时间里,陈泽民被视为行业“教父”,他所掌舵的三全被视为“龙头老大”。
但是,郑州思念食品有限公司不安分的跳跃式发展,打破了中国速冻行业的原有秩序,挑战了三全龙头老大的地位。
2006年,思念在海外上市,并且联姻奥运,成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速冻包馅食品独家供应商。
这两步,都走在了三全的前面。
此时的思念,甚至被媒体公认成行业的龙头老大,甚至有坊间传言:下一步,思念将收购三全。
事实上,人们不仅夸大了二者之间竞争的残酷,也低估了三全的实力。对于三全和思念二者之间的微妙关系,值得关注的不仅是竞争,还应当有合作。从中,可以看到领跑者对于行业发展大局的维护,同时也可以看到后来者的“非常之道”。
探索VS超越
陈泽民(三全董事长)说,他就像大雾中第一个开车的人,大家在他后面,别人只要看着他的尾灯,哼着小曲跟上就行了。而李伟(思念董事长),却做了一个超越者。
但我们不能认为探路者保守,毕竟,他为后来者开拓了一条康庄大道。
陈泽民开创中国速冻产业的故事,已成经典。
1989年,因为担忧“买不起儿子结婚的新房”,外科医生陈泽民和爱人借了1.5万元,在郑州一个小巷子里开了家三全冷饮部。
一个外科医生创新发明的潜质,由此迸发。1990年冬季,陈泽民出差到哈尔滨,看到当地人将包好的饺子放到户外冻着,随吃随取,并且经久不坏。受此启发,他觉得如果将自己最擅长做的南方汤圆冻起来卖给北方人,必定大有市场。
经过不知多少次试验,陈泽民终于在3个月后构筑了一个冷冻食品的完整技术链条,做汤圆的手艺加上东北冻饺子的习俗,陈泽民发明出了速冻汤圆。
由此,陈泽民开创了中国速冻食品产业。
当时的繁荣场面让陈泽民记忆犹新。虽然几经扩大生产,产品仍然供不应求。为了买到速冻汤圆,运货的车常常把厂门口堵得严严的,甚至有的在厂门口等了十几天才拿到货。很多做零售的个体商人,也都挤到三全厂门口,等着提货。往往汤圆一到,都会引起一阵混乱。
市场旺盛的需求,让三全得到快速发展。1995年,陈泽民请来知名营销策划大师叶茂中实施了品牌策划。随后,“三全凌汤圆,味美香甜甜”的广告频频亮相央视。
1997年,“三全”被评为河南省著名商标;三全凌汤圆被国家6部委列入“中国最具竞争力的民族品牌”之一,被称为“华夏一绝”,董事长陈泽民也被称为“中华汤圆王”。
从外科医生到速冻汤圆的发明者,陈泽民无意中开创了中国速冻食品产业。作为探路者,陈泽民使郑州成了速冻企业的大本营,最多时,郑州有36家速冻企业。
正如陈泽民所说,他就像大雾中第一个开车的人,大家在他后面,看他停就停,看他走就走,别人只要看着他的尾灯,哼着小曲跟上就行了。他的错误别人不需要再犯,他的成功别人可以借鉴。总之,跟着他,别人可以迅速发展起来。
1998年之前的三全,完全是行业绝对的领跑者。但是,1998年之后的三全,感到了来自思念的压力。
思念成立于1997年,创建人李伟借来200万元,模仿“三全食品厂”在三全同一条街的斜对面建起了思念。第一年就产了800万吨,实现产值600万元。李伟初步尝到了甜头。
在成立的第二年,李伟已经不再满足于跟在三全后面学步了。“跟着三全,永远出不了三全!”李伟在公司高管动员会上摩拳擦掌,提出一个口号:“三年之内要超过三全。”
1998年5月,当地媒体上出现了一版“寻人启事”:“谁是最会做汤圆的人,我们给他50万元!”广告登出后,打电话的,登门拜访的,毛遂自荐的人围了思念3天3夜。广告之后,一大批业内精英空降思念,企业名声也不胫而走。
思念随后进行了一场汤圆的“瘦身运动”,将汤圆由大变小,一改三全汤圆35克重的形象,改为专做仅重10克的“珍珠系列”小汤圆。
小汤圆在大汤圆一统天下的市场里撕开了一个缺口。首战下来,思念大获全胜,当年生产小汤圆4000余吨,产值数千万元。
此时的三全,正在忙于生产35克的大汤圆,根本无暇顾及其他。
1999年,思念产值突破1亿元,这个数字让三全震惊。做行业领头人多年的陈泽民,忽然感到前所未有的威胁:在自己最熟悉的速冻汤圆领域,竟然会闯出这样一匹黑马来。
陈泽民说:“以前我是滚雪球优哉游哉,慢慢往前发展,李伟是一跳一跳地往前,很快就赶上我了,这让我产生了一种紧迫感。”
刚赚了点儿钱的李伟随后一掷千金,请来唱过《思念》这首歌的毛阿敏做广告。靠着名人效应,思念汤圆很快也跻身名牌产品之列。
同时,思念在产品线上再做文章,将汤圆继续变小,推出仅重3.5克的小小珍珠系列汤圆。3.5克重的汤圆是个什么概念,体积比碗豆还小,此举在市场中同样掀起了抢购狂潮。随后,思念又买下河南当地有名的灌汤水饺秘方,推出了速冻水饺,同样一炮走红。
一系列的成功运作之后,思念从勉强度日的小公司,一跃成为了行业的老二。2001年,思念的销售额达到了2亿多元,占地400亩的工业园也破土动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