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酒世界网

中国需求将摧毁葡萄酒?

华夏酒报 2010-07-05 11:00 网络营销
中国消费或将制造名酒悲剧

谢国忠

 

  上等葡萄酒的经济效应

  现在,法国波尔多葡萄酒酿造者张口闭口都是中国市场,而中国买家统治了2009年产期酒市场——2009年产期酒将于2010年上市。

  但是,法国葡萄酒和LV皮包不一样——酒喝完了就没有了。你可以选择藏酒作为投资,但藏酒的过程很复杂,成本也很高。因此,在中国藏酒投资只能是备选,喝酒才是更大的因素。喝名酒算得上是消费的终极水平了,一瓶酒下肚,花钱无数,速度还快。这看起来好像和中国人爱存东西的习惯不相符。为什么中国人对葡萄酒趋之若鹜呢?

  因为喝酒是润滑商业关系的关键。上世纪80年代,喝酒是日本商业往来非常重要的部分。全世界经济发展迅速之际,这种氛围不知为何再次兴起。酒至半酣,对成功的经济发展是有必要的。当你打算把一大笔财富投资于落后的经济体时,酒能壮胆。如果大家都这么做,就形成了自我实现的良性循环。
   
  拉菲是中国商务专宠

  商业应酬中的酒精类消费造就了独特的中国现象:对拉菲(ChateauLafite)葡萄酒的巨大需求。拉菲是波尔多(Bordeaux)地区5家一级酒庄之一。1855年巴黎世博会前,法国将波尔多产葡萄酒分为五级。当时有四大酒庄:拉菲(Lafite)、拉图尔(Latour)、奥比昂(HautBrion)和玛歌(Margaux),被评为一级酒庄。1975年,木桐(Mouton)酒庄也跻身为一级酒庄。波尔多地区的一些酒庄,比如,柏美洛(Pomerol)和圣特美隆(StEmilion)酒庄没有参加评级。它们另辟了一套评级系统。这些酒庄的葡萄酒有的比五大一级酒庄还要贵。尽管如此,一级酒庄的葡萄酒还是“酒香不怕巷子深”,尤其是在中国市场。

  过去5年,中国盛行拉菲现象。它几乎已经成了中国商务宴请的官方用酒。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种说法,流传最广的一种是,Lafite的中文翻译“拉菲”更好记、更好听。中国的商业应酬,喝酒并不复杂,无非很快就三分醉,选名贵的葡萄酒只是为了面子上好看。只要价格昂贵,口味如何没关系。因此,有的葡萄酒一旦身价上涨,马上就会受人追捧。
   
  拉菲现象是泡沫吗?

  格林斯潘说过,只有等泡沫破了才知道是不是泡沫。中国人眼中的拉菲,与别人眼中的拉菲有所不同。拉菲现象只是价格重估的表现,而并非泡沫。中国人热衷拉菲是因为对别的品牌缺乏了解。中国人酒越喝越精明,对其他一级葡萄酒的需求会增加,别的上等葡萄酒价格上涨也是可能的。更重要的是,法国葡萄酒的酿造制度导致波尔多的大酒庄无法提高产量,一旦有新的需求,波尔多酒就会涨价。

  反而,拉菲堡的副牌酒——佳得士拉菲(CarruadesdeLafite,中国俗称小拉菲)的价格肯定是个泡沫。上等葡萄酒要求葡萄藤平均要有30年至40年历史,超过80年的葡萄藤必须被换掉。因此,酒庄总是拔掉老的葡萄藤,种上嫩藤,但后者结的葡萄无法酿造高品质的葡萄酒,这些葡萄被用来酿造副牌酒,以补贴部分成本。这些副牌酒一般都很便宜,通常比二级葡萄酒便宜很多。拉菲的副牌酒佳得士拉菲,5年前还仅售每箱200英镑,2005年之后身价涨了10倍。究其原因,是因为身份被人弄错了。

  拉菲葡萄酒已成为财富的象征,需找替代品也是自然反应。在中国市场,拉菲的替代品是小拉菲。如果有人放弃拉菲,而选择拉图尔、奥比昂或者玛歌,那它们不分伯仲,但小拉菲定价过高,其泡沫严重度不亚于2000年的互联网股价。

  当然,肥皂泡总有破灭的一天,但长此以往,中国需求恐怕会降低葡萄酒市场的效率,进而拖垮大品牌。如果葡萄酒酿造者发现价格高低取决于市场宣传而非质量,他们就会一门心思关注市场营销,减少提高酒质的投资。中国需求巨大,却可能会毁了葡萄酒这一在法国传承了5个世纪的文化遗产。果真如此,那才是悲剧。(作者系知名经济学家,曾任世界银行经济分析员、摩根士丹利亚太区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