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更显示出中国人没品?
事件回顾
日前,一位旅华日本公民在网络上发表了一篇“茶道之后,中国酒更显示出中国人没品”的文章,作者认为中国白酒无论从文化还是品牌、口味上,都不如日本清酒,并发表了一些自己的“观点”。
文章一时被国内各大网站纷纷转载,由此也引发了国内网民的一系列争论,有的主张国内酒业反思,学习日本清酒的成功经验,推动中国酒业更好发展,走向世界;也有网民认为,日本人不懂中国酒,该作者的看法有失偏颇;另有网民认为,清酒在中国酒文化面前不值一提,国人要捍卫中国白酒的品牌形象。
针对这篇文章引发的争论,记者专访了中华品牌战略研究所理事长、品牌价值评议组委会秘书长陈刚,请他对本次事件发表自己的见解。
记者:陈理事长,您对该事件如何看待?
陈刚:这次争论的根源是两国消费者对本国酒产品和文化认知的差异,是个别甚至部分日本人对中国酒的偏见,但我们应该知道,中国白酒和日本清酒各有特点,两国的酒文化也各有特点,酒文化、饮用方式、餐桌文化、菜品搭配都是不同的,因此文章的观点有失偏颇。
我们尊重不同口感,但是不允许对中国白酒业进行攻击,我们期望能够从合作、友谊的角度出发,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记者:中国消费者和酿酒行业该如何理性看待这一事件?
陈刚:中日酒产品各有特点,日本清酒从质量与工艺上与中国的黄酒相当,争论谁强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文化背景、消费习惯、产品定位都不同。
近年来,日本清酒在国际市场上也“风头正盛”。据了解,日本清酒行业至今仍保留了国家权威机构每年对清酒进行评比并对外公布的做法,这对促进日本清酒发展具有一定作用,但是我国酒类评比已经停止,对品牌的推动作用略有弱化。
中国白酒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通过不断地创新发展,中国酿酒行业近年来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我们也存在很多不足,如文章来源华夏酒报品牌建设不足、产品定位不清晰、国际知名度缺乏、产品没有特色等,这次争论也给中国酿酒行业提了醒,应该加强品牌建设。
实际上,我们一直主张在国际化上,中国酒业应该学习日本清酒的发展策略,利用自己的优势,建立自己的品牌,尤其是行业整体形象品牌,龙头企业要有社会责任感,要通过一系列动作在国际上宣传中国酒的整体形象,例如商务部推出的“中国制造”的形象广告形式,既有利于中国酒在国际上品牌形象的树立,又对单个企业产品国际声誉的提升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记者:我们注意到,日本消费者在文章中特意提到了对国内某一线品牌价值的怀疑,我们的品牌价值是如何计算的?
陈刚:2009年,中国酒类流通协会和中华品牌战略研究院共同开展了中国酒类品牌价值测评工作,首度公布了中国酒类品牌价值200强,该品牌机制评价体系学习了美国商业周刊的品牌价值推算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科学化的延伸,得到了业内的认可,是经得起推敲的。
说到品牌价值,首届中国酒类品牌价值200强中,白酒占了143家,比重为72%;品牌价值合计为3651.63亿元,在全部200强品牌价值总计5348.58亿元中,占68%。黄酒仅有13家上榜,品牌价值合计为256.88亿元,分别占6.5%和4.8%,从比例数上也与我国当前的酒类品牌分布是相契合的。
这里我要补充一个问题,中华品牌战略研究院对这次争论倡导从正面看,但是并不代表要示弱,我们是讲要有大国心态,要学习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更好的发展。从中国酒业发展来看,中国酒产品的品质越来越高,涌现了一大批的白酒、啤酒、葡萄酒、保健酒、黄酒等类别的优秀品牌,产品多样化、优质化趋势明显。我们相信,通过中国酒业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中国各种酒类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将进一步增强。